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书接上文。上辑内容我们一起分享了土地公公,今天继续聊一聊跟他成长玩耍的伙伴,如果说土地公公是生活在乡间朴实的孩子,那城隍就是他双胞胎弟弟,从小带去了城市里生活,他们一奶同胞,师出同门,分离后生活方式不同,也造就了人生轨迹的不同。很多看官老爷可能并不了解,城隍起初并不是道教中的神祇,而是儒家《周官》八神之一。后经道教文化吸纳演衍为地方守护神,成为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与土地神一样,不仅仅指一个人,城隍也是一个群体的总称,他们是守护城市的神。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说文解字》有记载是“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是池,无水曰隍”。古代的城市外围多有护城河,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在战争中,可以阻断敌人的进攻,起到保护城市的作用。因此用城隍来做城市守护神的名称,非常之形象。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关于城隍神的奉祀,大约始于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土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欻起,惊涛涌激,漂断获洪。”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唐代以后,城隍信仰和奉祀日益盛行起来,不仅地方州府官员亲自撰写祭祀文稿,中央政府还为城隍封王封爵。明代朱元璋曾经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陛亦封为王,秩正一品。其余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灵岛侯,秩三品;县为显佑伯,秩四品。王、公、侯、伯这些本用在活人身上的封号却赐予了根本不需要它的神仙身上,充分说明朝廷对城的重视。而城隍,在守护城池的职责之外,也成为地府机构的地方官僚,有判决生死的大权。《太平广记》“报应”条里记载一个叫王简易的人得了疾病,夜里梦见有一个鬼使拿着符牒对他说:“奉城隍神命,来追王简易。”简易只得随使者到了城隍庙听候发落。后来知道是抓错了,他还应该有五年阳寿,城也就将他放归了。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城隍虽然受封权重,但终究是一方神仙,因此,与土地公公一样,各地崇拜的均不相同。宋代赵与时《宾退录》卷八云:“镇江、庆元、宁国、太平、襄阳、兴元、复州、南安诸郡,华亭、芜湖两邑、皆谓纪信;隆兴、赣、袁、江、吉、建昌、临江、南康,皆谓灌婴;福州、江阴,是周苛;真州、六合,是英布;和州为范增襄阳之谷城为萧何;兴国军为姚弋仲…”这些躺鼎大名的历史人物或英烈可嘉,或智虑无双,或战功赫赫,绝大多数都经历过残酷的战争,有的上阵杀敌,有的出谋划策,从中可以看出城隍最初的选择是以护佑能力强为前提,以刚直、忠义为道德标准。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于学富五车而且善良、正直的文人官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好感,在现实社会,他们多是一方的父母官,爱民如子,清正廉明,公堂上能惩奸锄恶,申雪沉冤,博得青天的美名,他们死后,人们也希望能继续被关怀和保护,因此将他们立为城隍。比如说杭州的城隍周新,他是水乐年间的浙江按察使,敢于打击贪官污吏,平反案错案,后因冲犯皇帝锦衣卫指挥纪纲,遭诬陷而死。周新遇害后,杭州民声沸腾,明成祖皇帝为平息民愤,假称梦见周新被天帝封为杭州城隍。而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冒死请命的清官,也欣然拜祭,杭州城隍庙一时间香火鼎盛,闻名海内。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由于选取标准的改变,再加上现实选官制度的影响,城隍也有了升迁,罢免、考选的传说。《聊斋志异》第一篇故事就是《考城隍》,说的是姐夫宋祖公莫名其妙地被带去考试,因为应试文中有“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警句被关帝嘉赏,令他去做河南的城隍,后因其有老母在唐,特别批准长假九年,使之为母亲送终后再赴任,九年之后,果然随母而卒,升为城隍。《聊斋》中的另一篇小说《胭脂》也描写了学使施愚山在城隍内审案,利用城隍的威神,赚使凶手毛大自我暴露的故事。“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也有大量关于城隍的故事。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可以说,正是因为各地的有名有姓的城隍老爷原本就是来自人间,令百姓感到熟悉亲切;在民间信仰中,它作为神的神圣性、神秘性逐渐被人间性、生活化所代替,使得这位城隍老爷逐渐成为民情百态的缩影。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民情百态:土地公,城隍爷--土地、城市最亲近的守护者

本辑揭秘,终。史料内容网络皆可查询,如有见解不妥之处,还望各位看官老爷加以批评指正,老声码字不易,搜集素材也难,希望您多多支持,喜欢的朋友点点关注,点点赞,发表您专业的见解与评论,老声每日更新后续内容,揭秘更多趣闻。

注:本号旨在揭秘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文史依据,不设专业知识,不属资深解答。文学创作,切勿迷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