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系明星身後的粉絲與商人

何為流量?

流量是網絡信息技術名詞,指在

一定時間內打開網站地址的人氣訪問量或者是手機移動數據的通俗意思。

延伸流量明星:亦稱"流量藝人",特指那些深受歡迎、粉絲眾多明星。

流量系明星身後的粉絲與商人


流量明星和普通藝人的區別:流量明星因為受歡迎,所以也意味著比普通藝人受到更多人的集中關注。因此從宣傳平臺的角度,宣傳的重點也會在流量明星本身。

最典型的就是:電視、電影。誰一番?誰豔壓?誰扛收視?

路人盤想吃瓜的部分,也是粉絲想要維護的,而這就會出現“粉絲控評”。(粉絲控制評論)

流量系明星身後的粉絲與商人

粉絲控評,一旦有人開口對某個藝人進行評價,那麼該藝人粉絲圈就會開始應對:

1、說的是對的,只是尋常路人,理智的粉絲圈也認可,就隨他去,但注意風向以免引來對手嘲諷。

2、說的不對,看該人是不是對手粉絲圈的,是否有必要控評?

3、職業黑粉,趕緊控評。

4、誰都不準說我愛豆壞話,控!

究其原因:大數據時代,如果一個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過高,那麼這個詞就會更容易被抓取到首頁。因此,如果明星同一個並不好的關鍵詞聯繫起來,那麼就會被更多的路人獲取到,比如“**被豔壓”。

因此對粉絲而言,雖然控評是痛苦的,但卻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大數據時代給人的焦慮!

而這樣大數據也就延伸出的新的東西:大數據造假。

流量系明星身後的粉絲與商人

以上是2019年新聞,後經過央視點名,注水數據有所好轉。但本質未變

流量標籤的利與弊

藝人,其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因此包裝就是極其重要的。而包裝就是“人設”,每一個藝人都經過包裝,這是毫無疑問的。區別在於包裝的多還是少的問題。

舉個例子,一些藝人身上會有老幹部的標籤,這也許並非完全來自經紀公司或者平臺的授意,或者這本身也是藝人身體裡的一個小部分,但是媒體在加工的過程中,會無意識的強調、放大這些特質,而當這個特質開始大範圍的流傳開來,這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所謂的人設。

流量系明星身後的粉絲與商人

而流量在某種程度上更容易成為被過度包裝的對象。

商人(也可以是經濟公司)會強行賦予一個人身上欠缺的甚至沒有的特質,以方便媒體進行集中的宣傳、曝光,以達到最快吸粉變現目的。初期看,會方便粉絲跟隨著進行定向宣傳,也能更快的吸引路人注意力,短期收益高。

但從長遠講,流量本身就是“注意力體質”,做的也是“注意力經濟”,眾目睽睽,暴露是早晚的事,而這時就要看藝人和經濟公司能否有其他可以接盤的手段。比如:業務能力強大,原有的粉絲並不左右發展。

亦或者在更多人注意到之前,流量明星已經完成短期使命,被新流量取代。

過度的包裝,也意味著大規模、大體量的集中式營銷。通過買贊、注水藝人的搜索數據、塑造出一種藝人繁榮的假象,旁敲側擊廣告商對藝人的商品屬性進行下單,然後

通過商家品牌效應,完成對藝人的二次包裝,實現雙贏。

流量系明星身後的粉絲與商人


而這種營銷,度是不好把握的。

藝人好看,誰都願意多看兩眼。但一旦選中集中的、轟炸式的營銷手段,如果再從品牌上游到粉絲,都不允許或者不能接受一丁點不好的、客觀的報道,那麼

市場存在的更多的將會是清一色“彩虹屁式”的無腦文案,然後再遭遇清一色的控評。

而這種報道一旦變得無處不在,就會讓想要吸引的路人盤便會感到疲倦,長久後則會反噬。

流量系明星身後的粉絲與商人

同樣黑紅也是通過大規模的營銷,為什麼就能被接受?其實,這種營銷得滿足以下條件:

1、藝人沒觸及到根本,比如違法。

2、藝人本身還具有商品價值:業務能力。

3、營銷手段放得開尺度。

藝人一旦攤上“辱國”“嫖娼”“吸毒”那麼就很難被扭轉形象,其他不說,廣電那裡就過不了關。而基於此,藝人只要沒走到死路,就不得不承認“國名度”有了(雖然是非好感),這也就給了資本操作的機會。

這個時候的營銷也不再是“捧”,而是摔、是糙,糙中有細。

自貶、自黑、自嘲是常規手段、比如最經典的某女明星的“腳臭”。

但同時細:樹立新人設,這個人設或來源於業務能力,或來源於漸漸重回主流認可(新一輪資本投入),但要做到讓大眾看到藝人相關的報道,不至於反感,甚至能做到“也是普通人”這樣的共情,不會覺得報道生搬硬套。

而這樣的過程,短暫一年,長則四、五年,甚至更長。但如今的娛樂圈更迭之快,又有幾個五年呢?人們會遺忘黑歷史,但粉絲也會有新的牆頭。

流量身後的商人:

商家可以憑藉藝人影響力,精準投放廣告,達到輻射效果;藝人收穫代言費的同時,可以憑藉廣告二十四小時都在傳播性質,頻繁刷屏,提高國名認知度,雙向盈利。這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流量的迭代,意味著商人在選擇流量上更加的慎重。微博上總共3.39億用戶,以2019-2020年一直穩居前三的藝人為例。

超話簽到加起來也就一百多萬,而這些願意花時間簽到的都屬於穩定的粉絲群體,刨除一人多號,加上佛系追星不上微博的,刨除不能氪金的,減去為多個牆頭氪金的,真正具有購買實力的剩下多少?

因此,對於品牌的而言,短期內確實通過粉絲獲利,也不過只佔2-3成,而能到3成這樣訴求的頂流,從流量兩個詞出現至今,不會超過十人。


流量系明星身後的粉絲與商人


商人的判斷方式來源於對大數據的抓取。而這些數據、粉絲可以一點一點的做,資本也可以直接讓提供數據平臺搞個大的。而商人或許知道,或許不知道,重要的是資本可以花力氣提供數據,自然也可以將藝人營銷的人盡皆知。他只需要乘東風而行就好。

商家需要粉絲除了購買產品外,更多的是對產品進行宣傳,多次的轉發,點贊,有效用戶評價等等,這些數據上去了,路人盤在諮詢或購買相關產品的時候,商品才會有可能被擺在熱銷推薦裡面。

總之,流量藝人的價值是從公司、粉絲、商家三位一體的集中體現,一旦一方失守,則會給流量帶來巨大的打擊。

而能站滿三年的流量有幾人? 你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