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奇葩第四師團”,投降時幾乎沒傷亡,戰後個個富得流油

日本“奇葩第四師團”,投降時幾乎沒傷亡,戰後個個富得流油

“大阪師團”最早是駐紮大阪的“第四師團”,是關東軍的兩支元老部隊之一,成立於1888年,在甲午戰爭時即已登陸遼東半島。因其官兵多由大阪商販組成,因此被稱為“大阪師團”。

日本“奇葩第四師團”,投降時幾乎沒傷亡,戰後個個富得流油

這支部隊下轄四個連隊,配備了一流的武器裝備,堪稱“鬼子”的精銳。這支部隊雖然一直是日本陸軍的甲種師團,卻是日軍中出名的“第一奇葩師團”,因為它從日俄戰爭到侵華戰爭,無不屢戰屢敗。到二戰結束時,該師團僅死了幾十人,幾乎是毫髮無損地以完整建制從泰國撤回日本。

回到日本的第二天,該師團的很多士兵就重操舊業,獨具眼光地跑到駐日美軍營地去兜售各種紀念品,不但個個富得流油,而且還很光榮地被美軍評價為這是“愛好和平”的舉動。

日本“奇葩第四師團”,投降時幾乎沒傷亡,戰後個個富得流油

關於“大阪師團”的這種奇特現象,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認為:這是大阪的獨特文化造成的。

司馬遼太郎認為,大阪自古以來就是商業城市,商販們出於長期與封建諸侯鬥智鬥勇的傳統,對天皇並不像其他日本人那麼狂熱地遵從。在戰鬥中,出身大阪的士兵不會急著“為效忠天皇而死”,而是能不死儘量不死,接到作戰命令後還會與上級像做生意一樣討價還價。

甚至,第四師團內還制訂了著名的所謂“三不要”原則:

第一,“無謂的犧牲不要付出”;

第二,“不合理的戰鬥不要參加”;

第三,“窮途的敵軍不要追擊”。

日本“奇葩第四師團”,投降時幾乎沒傷亡,戰後個個富得流油

據傳,在戰鬥激烈時,為數不少的大阪籍士兵卻說,“呀!我們太疲倦了,”他們便離開部隊,跑到火線後躲起來了。

這樣的“三不要”原則看起來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過。其實,就是因為大阪商販蔑視皇權,以保住性命為第一原則,不願為天皇充當戰爭炮灰。

日本“奇葩第四師團”,投降時幾乎沒傷亡,戰後個個富得流油

日本歷史學家關幸輔寫的《日軍第一窩囊廢師團》,這本書裡寫了大阪師團的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書的最後,關幸輔做了一個總結,“如果日本的軍隊都像第四師團這樣,大概中日之間也就不會發生戰爭了吧?要是這樣,也就不會有日本的戰敗了吧……”

雖然關幸輔還是對日本的戰敗念念不忘,不過他的那幾句總結的話到是還真有幾分道理,多了一群保命要緊的“奇葩”,就也少了一撥滅絕人性的戰爭狂人。

在非正義的戰爭裡,選擇正確的應對方式,保全了自已的身家性命,少一分殺戮,不就多了一分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