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地之爭首先弄清楚三個關健人


躬耕地之爭首先弄清楚三個關健人


本期作者簡介:張曉玲 筆名東籬明月,網名落花花,魯迅文學院文學創作部結業,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作品曾被收入多部大型文集中,並多次獲得全國性的文學競賽大獎。

躬耕地之爭首先弄清楚三個關健人


《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作品集》

躬耕地之爭首先弄清楚三個關健人


張曉玲 /文

襄陽南陽的躬耕地之爭,已歷經了幾個朝代,為什麼不先從源頭弄清楚三個關健人物的言行及歷史背景?很明白的事情,又有大量歷料佐證諸葛亮躬耕地就是在南陽,但仍被襄人否定。正史被質疑,地理版圖被篡改,而拿演義當論據,後世襄人明知前人有誤卻越走越遠,強詞開脫圓荒,定是另有目的。

南陽說:南陽說的鐵證是諸葛亮自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同時又有蜀軍北鎮將軍黃權來助陣,更有秦漢時期的行政區劃為據。

襄陽說:襄陽說的始作俑者是習鑿齒,因為他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一個號曰臆斷, 這便成了後人襄陽說的依據。

襄陽南陽,後世的爭論已經到了假者仿真亂真以真自據,真的被動接招階段,弄清真假重要的是追根求源,從源頭對比一下這三個人物的生卒時間及相關事例,孰真孰假已經基本清楚。

諸葛亮(181—234年),山東瑯玡人,蜀漢丞相。

黃權(?—240年),四川閬中人,蜀軍大將。

習鑿齒(325—393年),湖北襄陽人,東晉史學家。

亮初亡,黃權是最早在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諸葛亮的人,將近一百年後習鑿齒才出生,相比之下,誰的言行更可信?劉備、孔明、黃權,三人君臣將帥,對諸葛亮躬耕地的瞭解程度,難道還抵不過一個他們死後幾十年才出生的所謂史學家?

“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因先秦時禮秩、盜墓、亮薄葬遺命,加之三國時魏武、魏文二帝帶頭薄葬,後主劉憚一直沒答應為亮立廟之事,因此才有民間巷祭悼念。曾被劉備任命為鎮北將軍的黃權,與諸葛亮有著濃厚的感情,亮故時他已歸魏,黃權就在南陽諸葛亮躬耕地修建諸葛庵因時節進行祭祀,後世延續祭祀。南陽人對諸葛亮的祭拜,到元仁宗皇帝時,朝廷指示南陽地方官將祠擴修,朝廷命名諸葛亮庵為南陽武侯祠。農曆八月二十八日為紀念日, 歷代名宦良臣、文人騷客瞻仰諸葛亮躬耕地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揮毫一抒襟懷,留下大量詩文祭文,千百年來香火不斷。及至近代現代,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八日臥龍崗都有公祭,近年更有萬人同讀《出師表》的盛況。

“鑿好著述,而文辭散亂,矛盾相沖。”晉人對習鑿齒記述的真實性的質疑。一個文辭不嚴謹的人,分不清楚躬耕地與遊學地,混淆地域區間,襄陽何時屬於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是他自己的家吧?為了著書隨意動筆信口一說,成就了千年扯不清的口水戰,但後來他又在《襄陽記》裡描述南陽郡的地理位置與他的隆中說自相矛盾。即習鑿齒說亮家在襄陽,而襄陽又不在南陽郡,啪啪地打了自己的臉。因此晉人質疑習鑿齒著述的真實性亊出有因。

明擺著的事情,已經很清楚了還要被質疑,顯然是故意為之,是想從雞蛋裡面挑出骨頭來嗎?不怕。

再來對比一下陳壽、習鑿齒的出生年月及著作。

陳壽(233—297年),著《三國志》。

習鑿齒(325—393年),著《漢晉春秋》、《襄陽記》。

關於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所說的襄陽隆中,翻遍最權威的正史著作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幾千字的記載中陳壽隻字未提隆中。而習鑿齒卻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陳壽比習鑿齒早出生92年,正史權威更在習鑿齒之上,正史隻字未提,何來躬耕地在隆中之說?可見這是出自習鑿齒臆斷。三國時即使有隆中地名,也是《爾雅》中記載的南陽臥龍崗的地貌描述,中間突起,中隆。而不是在襄陽城西。

如果說對比了諸葛亮、黃權、習鑿齒這三人史實,對比了陳壽、習鑿齒著述的可信度,明白了習鑿齒前後矛盾的襄陽說。亮躬耕於南陽還是會被人故意擴展為南陽郡,那麼還有更多史料,佐證躬耕地在南陽。且看下面兩點史料中的南陽郡。

首先是習鑿齒又在《襄陽記·漢水》中說“秦兼天下,自漢(水)以北為南陽郡,漢(水)以南為南郡。”這與他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之說又互為拆臺,襄陽地處南郡,南陽地處南陽郡,“亮躬耕於南陽”又怎麼會和漢水以南的襄陽扯在一起?當時的郡縣區劃皆以漢水為界劃分南郡與南陽郡,這個劃分是史學界公認的。由此可見習鑿齒的襄陽說很快就又被他自已的《襄陽記·漢水》所否定,後世的襄人為什麼不以習鑿齒《襄陽記·漢水》郡縣位置為據?偏信習鑿齒《漢晉春秋》中的襄陽隆中?為什麼故意選擇性失明?

公元8年12月,王莽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宛城改名叫南陽,這個記錄在《漢書》和《水經注》裡均有記載,這是宛城改名“南陽”的最早記錄。即在諸葛亮出生的200多年以前,“宛城”已改稱南陽。所以諸葛亮所說的躬耕於南陽,無論是地理版圖上的南陽郡或者南陽城,都和南郡的襄陽扯不上一點關糸。那些臆斷諸葛亮口中的南陽為南陽郡,南陽郡管轄襄樊言論的襄人,為什麼一定認定習鑿齒前後矛盾的襄陽說正確?為什麼還要在郡縣轄區清楚的情況下擴大南陽郡的管轄範圍?甚至不惜把漢水以南的襄陽劃歸南陽郡,習鑿齒一錯在先,後世襄人牽強扯證竭力洗白反一錯再錯,水已被攪渾,索性用更多的造假把水攪得更渾,分不出真假只能讓假者有機可乘,真者遭遇李鬼。

再從兩地古蹟來看,南陽臥龍崗內古碑幾百塊,千年以上古樹隨處可見,襄陽豈有拿得岀手的碑文?唯一一棵三百年古樹為桂花樹,襄陽古隆中建築規模宏大,但均為近代所建,例如還未完工就又被有關部門叫停並拆除的龐大建築臥龍古鎮。

南陽人的厚道仁義名聞遐邇,無論是憨厚或忠厚,皆以忠誠厚道為釋意,如一座大山威武挺立,英武之氣漫過四面八方,大南陽不必多言,任你風來雲去,我有足夠的底氣,有容乃大,推山不移,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是孔明自己說的。

民間流傳諺語:南陽臥龍崗,風水好,龍脈旺。這個藏龍臥虎之地,是歷代王朝逐鹿中原的中心腹地,龍脈興旺,英才輩出,姜子牙、百里奚、諸葛孔明皆為從這片土地上走出的智慧良相,更有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南陽自古以來就是軍事及通商要道,南陽盆地水豐田肥山川秀麗,達官顯貴,皇親國戚,能工巧匠,各路英豪在此雲集,造就了遠古南陽的繁華盛世,讓不少人慕名而來,因此就有了現世南陽遍地的文物遺址,走在街邊或郊外,沒準你扒開荒草叢踢開爛菜葉子,就是一處貴人坊或漢冶鐵遺址,老祖宗為南陽人留下了太多的寶貴財富,讓外人眼饞躺在漢畫叢中睡覺的南陽人。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歷史以此為鐵證,孔明自已就是這樣說的,別人想搶又如何能搶走?於是大大咧咧的南陽人無視襄人怎麼說,誰還能不尊重歷史?歷史又不是泥巴捏的,然而南陽人想錯了,有人就是想用泥巴重塑一個歷史,几上京城請磚家,託關係改教科書誤導後代,為躬耕地之爭再度添亂,近代襄陽又克隆南陽臥龍十景,改地圖改地名搬新磚造舊屋,形成現在的規模,把假的做的逼真亂真。

假作真時真亦假,襄人的一個學生家長高興地說,將來就不會再因躬耕地的問題糾結了,畢竟教科書上就是這麼寫的。殊不知這是襄人造假的又一新笑柄。記得有一年我在北京參加一個活動,某知名畫家也說他還是很偏重襄陽說的,畢竟那裡山高路遠,適合隱居。但誰又敢說先生是為了隱居而隱居?不是辯論的場合地點,我真的無法展開辯論的架勢,但我知道這分明就是被一種誤導所致,很多的普通老百姓對躬耕地的事情本來就是略知一二,說這話的人肯定都不是讀透歷史的人。雖然《大明一統志》明確了兩地關係“諸葛亮,琅琊人,躬耕南陽,往來隆中。”但從習鑿齒把自家的地址說成躬耕地開始,不斷有人把遊學地與躬耕地混淆,並且總以習鑿齒的話為依據,道聽途說不追根求源者眾。再有今人不擇手段為爭而爭,動用關係修改教科書造古鎮,歪說南郡與南陽郡,眼看著誤導民眾假作真時收效甚好,但也許撼一座山容易,卻必然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自述面前束手無策,還是孔明英明,為忠厚的南陽人守衛躬耕地立下一道撼不動的歷史屏障。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辭典,被稱為辭書之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對南陽古稱“宛”的相關地貌解釋:“宛中宛丘,中央隆起比較高的丘。”因中央隆起,簡稱“隆中”。這是關於南陽古稱”隆中“的最早最權威的史料記載。顯然所說的“隆中”不是指的山,是中間鼓起的崗丘,《爾雅》這最權威的解釋,如此這般權威地記載了南陽臥龍崗的真實地貌,武侯祠內元明清的碑刻中,也隨處可見”隆中“的稱謂,這壓根就和屬於南郡的某個克隆的山扯不上半毛錢的關係,於是襄人大作隱居文章,車馬不通與世隔絕之地,似乎才是理想的隱居修練之地,殊不知孔明躬耕讀書並不是將自已真正歸隱世外,他的躬耕地只是在繁華之外的一個相對隱秘之處,南瀕白水,北依紫山,耕作苦讀四書五經、兵法謀略、周易八卦,並時常遊學拜師,歷練成長等待時機,他可以隨時瞭解朝廷時政,而在躬耕地不受打撓潛心積累,等待時機施展抱負,而不是躲在山林安享晚年。

紹興八年八月十四日,岳飛的隊伍路過南陽臥龍崗。與牛皋等人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拜謁先賢智聖諸葛亮,當日遇雨,將士們遂到武侯祠內暫時避雨休整,當晚留下手書《出師表》。

岳飛在題跋中已說明了抄寫《出師表》緣由,交待了具體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心情:紹興戊午八年秋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 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如雨下,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岳飛並識。

岳飛手書的《出師表》,後來被襄陽人複製了相同的一份,但卻隱去了題跋,怕什麼呢?當然怕的是岳飛抄寫《出師表》的時間地點,造假者當然心虛,該搶不該搶的都想據為己有,自然成為了笑柄。

“鞠躬盡瘁”、“精忠報國”,出師未捷,壯志未酬。岳飛拜祭孔明,蘸英豪之氣,揮筆蒼勁峭拔,感天地泣鬼神的悲壯,英雄浩氣永在南陽臥龍崗的蒼松翠柏間,後人再讀岳飛手書的《出師表》碑刻,設身處地,聯想岳飛當年祭拜褚葛亮時的彭湃心情,淚目者眾。如古人所說,讀《出師表》不落淚者有不忠之疑。歷代英雄豪傑祭拜孔明,留下許多詩文墨寶,赫然成碑廊,與岳飛手書的《出師表》相映生輝。如今臥龍崗的碑廊前,常引眾多史學家感嘆,而岳飛手書的《出師表》更是被譽為南陽一寶。

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曾欽定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躬耕地。宋朝詩人陸游曾寫詩讚道:“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劉禹錫也在《陋室銘》中說:“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李白幾次遊南陽,寫下《南都行》感嘆:“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因為《出師表》,諸葛亮與岳飛忠臣良相共鳴感天泣地。解放後更是受到多位國家領導人及文化學者的深切關注。

1958年夏季,毛主席視察河南時,提出了赴宛的要求,因南陽未通火車,但毛主席卻說:“古人講‘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南陽不通車,我可以騎毛驢去嘛!”因潁河漲水,許南公路阻斷,未能成行。

1958年11月11日,毛主席在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陪同下,在省委第二招待所,召集洛陽等4個地委書記和南陽等7個縣委書記開座談會。毛主席第一個提問南陽縣委書記魏兆銘,一見到南陽人,就想起諸葛亮,問及小麥單產、人均食用糧油,突然話鋒一轉:“你知道諸葛亮是哪裡人?”這個話題讓魏兆銘有點措手不及,毛主席問吳芝圃:你可知道諸葛亮為何落戶南陽?諸葛亮若不是遷居南陽,陳壽、羅貫中就寫不出《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啦!毛主席還說諸葛亮出生于山東琅琊,避難於隆中,躬耕於南陽,拜相於成都,死於五丈原。毛主席是軍事家戰略家,熟讀史書,曾在《中原我軍佔領南陽》中引經據典述說南陽重要的戰略地位,這些事例都充分證明了他對南陽諸葛亮躬耕地的肯定。後來他多次暢遊長江又食武昌魚,卻沒要求過去研究襄陽隆中?那是他老人家早已認定躬耕地就在南陽市。

真不知道襄陽人還要在這個問題上要走多遠。

“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且麼說南陽知府顧嘉蘅是怎樣的一個和事佬,臥龍崗上那一副非常著名的對聯是怎樣的折中,或他想說什麼,但終歸藏而不露,畢竟他表達的意思是大家都不要爭了,你們又沒有發現一個當年孔明吃飯用的碗啊盆啊的什麼考古文物,沒有有力的證據就把爭端都先放下,先讓先生安息,或許等幾千年後先生會自然醒來,等待讓歷史說話。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南陽的父母官在任期間,曾經對臥龍崗武侯祠做了大規模的修建工作。

新一輪的口水戰又被襄人無端挑起,南陽人又一次被動接招,狼煙四起之時,中央電視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與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共同推出的《每日人文地圖》欄目,於2019年10月2日這樣介紹河南省南陽市:南陽,古稱宛,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南陽是古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是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扣馬諫王”之地,蜀漢丞相諸葛亮躬耕之地,著名的秦楚丹陽之戰和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故事的發生地。南陽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區之一。主要景點有伏牛山自然保護區、丹江溼地自然保護區、老界嶺景區、紫荊關古建築群等。官方再一次發聲,無論你服與不服歷史都不容篡改。

為什麼要在這個問題上一錯再錯?南陽是躬耕地明明白白,為了旅遊把襄陽打造成一個諸葛亮遊學之地又有什麼不可以?於其千年口水仗一路敗北,堂堂正正樹一塊民眾皆都認可的諸葛亮遊學地招牌豈不更好?為什麼不再仔細想一想,關健之時南陽總是不戰而勝,那都是因為真的就是真的,更有孔明冥冥之中顯靈護佑。

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報》“隆中對復出的背後”一文中,所披露的羅市長帶隊五次上北京“做工作”的許多細節,不知是為襄陽的當政者歌功頌德,還是告訴天下大眾,如今的襄陽隆中就是這些前赴後繼的造假者造出來的規模。襄陽人改地名改山名改教科書易如反掌,終會反被聰明誤。被輕易就篡改了的教科書,在大眾的質疑聲中教育部已明確表態,將在2020年秋季教材中重新改回來。

想從雞蛋裡面挑出骨頭,只有等雞蛋孵化成小雞,那是孵化的規律,但是在雞蛋的階段,肯定是挑不出骨頭的,如果非要證明可以,那已經不是雞蛋了,證明無意義。

想把南陽換成襄陽,套用雞蛋裡面挑骨頭的狡辯,一路圓謊造假,那也只能是造假膨脹的過程,只能亂真卻不能成真,造假無意義。

襄陽人,該回頭時且回頭吧,不可不顧史學大論與史實,選擇性地失明於正史記載偏執臆想下的襄陽說,明知前人有誤卻一錯再錯,圓不了的謊言洗不白的黑,一個謊言需要一千個謊言來陪葬。別再為了眼前暫時利益永失大局,更重要的是,別再為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躬耕地長期持續地打免費的廣告了。

參考書: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華書局,1959。

《諸葛孔明全集》卷十五,國學整理社,1936。

《南陽縣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黃惠賢《校補襄陽耆舊記·漢水》中華書局,2018。

躬耕地之爭首先弄清楚三個關健人


劉備南陽三顧茅廬訪諸葛亮

躬耕地之爭首先弄清楚三個關健人


南陽臥龍崗三國遺蹟諸葛草廬 —“草廬對”發生地

躬耕地之爭首先弄清楚三個關健人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臥龍崗

南陽作家群《南陽三國曆史文化故事》選粹

主辦單位:南陽市臥龍區文聯

丁小琪編於2020年1月30日

躬耕地之爭首先弄清楚三個關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