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幣的五大分類

刀幣是由青銅刀類演化而來的,可能起源於漁獵地區,後來在商業和手工業發達地區發展。使用刀幣的有齊、燕、趙等國,其使用布幣的同時也兼用刀幣。

刀幣大致可分以下幾個類型:

(一)齊刀:

齊刀是齊國的貨幣,形體較大,製作工整,文字亦美。齊刀往往根據其錢文字數多少稱謂之。“齊六字刀”——這是傳世極少的一種珍貴刀幣。它製作精細,文字清秀,充分反映戰國時期文化藝術及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幣文六字有釋為“齊造邦長環化”“齊造邦口法化”“齊造邦長法化“齊造邦長大化”等,至今尚無一致意見。“造邦”有人釋作地名亦有人釋作“開邦建國”之意。

(二)齊明刀

山東博山縣出土較多,故亦稱“博山刀”。博山地域古屬齊,故知為齊刀幣。又因刀上有一“明”字,故全稱為“齊明刀”。背文有一字者居多,也有兩字和兩字以上者,有些文字尚待考釋。背文中有共化、齊化、齊化共金、齊口化等字,亦可證為齊刀之一種。

(三)尖首刀

尖首刀是刀幣中早期類型,首部較尖削。這種刀有一類首部特別尖,無錢文,有把它稱為針首刀的,其流通時間在春秋。一般尖首刀比齊刀薄、小,簡單得多,錢文以一字居多,如—非、城、立、土、易、化、木、吉、生、於、工、上、中、下、水、王、氏、井日及數字一、二、三等,二字者較少,有兆阝化、工化、非一、文一六一、八木、丙匕、六丁、兀城等,尖首刀多出土於河北一帶。

(四)明刀

因刀面上有一“明”字得名,明字又有釋作“召”“□”“莒等字的。

明刀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柄部和身部曲折如磬,因此也稱“磬折刀”。另一種圓折微彎,故又稱為“圓折刀”。這種刀幣主要出土於河北,一般認為是燕國貨幣,也有認為趙國也使用這種刀幣。刀背上的文字有工、化、幹、上、下、左、吉、行、乙、壬、癸、良等有些字尚不可識;

(五)圓首刀(直刀)

“甘丹”,即邯鄲,趙地。背文有口、刀、六、八、十等,亦有無字的。
“甘丹”圓首刀——“白”,柏的省字,指柏人,趙地。背有一、二、五、六、七、十;
“白”圓首刀——一二、二一 、廿四、人、廠、魚、文、田、乙等字,亦有無字的。

“白人”圓首刀—釋同上。背有作“二”字的。

“成白”圓首刀—“成白”,地名。

刀幣的五大分類

小直刀——刀身平直,體形較小,是戰國末的刀幣。錢文僅見“晉陽化”“晉陽釘化”“晉陽”數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