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中的雙方錯誤:兒媳常走兩個極端,婆婆易犯一個糊塗

婆媳問題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婆媳矛盾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兒媳全職帶孩子,公婆是否發工資,只是其中各種問題與矛盾的一個斑點。由一斑來窺全貌,是本次回答的目的所在。

婆媳矛盾中的雙方錯誤:兒媳常走兩個極端,婆婆易犯一個糊塗


兒媳全職帶孩子,公婆發工資?問題問得很有代表性,的確值得分析一下。但在邏輯上卻非常荒謬。所以很肯定的說,公婆不應發工資也不能發工資,因為沒道理。做了沒道理的事情,哪怕你是受害者,也會產生不良影響,會讓壞的風氣更壞。

在普遍的婆媳矛盾中,有些做兒媳的往往走兩個極端,有些做公婆的往往犯一個錯誤,這才是婆媳矛盾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只在表面上判斷誰是誰非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婆媳之間也是親人,親人之間當然需要賦予親情。親人之間必有義務,婆媳之間自然也互有義務。但親情就像水一樣滲透在每一個縫隙,沒有範圍和時間限制,但義務則有範圍有限度有時間區域。

婆媳矛盾中的雙方錯誤:兒媳常走兩個極端,婆婆易犯一個糊塗


所以,親情不等於義務。這一點必須明確。

先說兒媳。有些(注意不是全部)兒媳在需要公婆時往往用親情綁架義務,以便讓公婆儘可能多的付出;而在需要對公婆盡養老義務時,則又選擇性淡化,極力逃避自己的義務。要相信,有些兒媳正是走了這兩個極端,才導致婆媳矛盾的發生。

比如想讓公婆出力,就會說:你的孫子你應該看、必須看!想讓公婆出錢,就會說:你給你孫子花錢還不應該?必須花!你像本題,自己在家養孩子不上班,竟然能想到公婆給她開工資?這不就是把親情作為籌碼,進行無底線綁架嗎?簡直與打劫無異嘛!

也正因為有了這種錯誤思想或扭曲的心態,一旦親情綁架不成,便對公婆橫眉豎眼,百般刁難,至少表現得沒有感恩也不尊重,甚至動輒侮辱打罵。

婆媳矛盾中的雙方錯誤:兒媳常走兩個極端,婆婆易犯一個糊塗


接著到了該對公婆養老的時候,這樣的兒媳就搖身一變,以便淡化自己應盡的義務。要麼說沒空,要麼說沒錢,不願給公婆買禮物,不想給公婆看病,不肯去侍候公婆,也根本見不得公婆。很多還會搬出來一大堆理由:你看了幾年孫子?你給了我多少錢?你給我買車了嗎?我在家不上班,你給我開工資了嗎?等等。

這就某些兒媳最容易走的兩個極端。

結論:根據法律規定,在兒子成年之後(現在普遍是兒子成家之後)公婆並沒有必須帶孫,必須給兒媳出力幹活、付出錢物的義務。雖然都會帶孫子,儘管都給兒媳幹活出錢,但不是義務,絕不是。

反過來,即便兒媳不情願,做兒子的養老義務也責無旁貸,兒媳可以不支持,但絕對不能反對,更不能拖後腿。儘管現在的很多老人都是自己攢錢養老,一把年紀還在辛苦勞作。

婆媳矛盾中的雙方錯誤:兒媳常走兩個極端,婆婆易犯一個糊塗


再說公婆。做公婆的心疼兒子孫子那是真心不摻假的。做公婆的一般也不會去多想親情與義務的關係問題。通常,他們都是把對兒子兒媳孫子的義務無限拓寬和延長,即無所不管無事不問,只要能力還在,也是沒有盡頭沒有結束,一直到老。

所以,他們認為孫子得看,買菜做飯必須,有錢接濟兒子兒媳應當,給孫子花錢正確,帶不好遭兒媳呵斥該罰,兒媳不高興不喜歡不尊重不待見怨自己做的不好唄。所以,一些公婆即使心理憋屈,也堅持著看孫子幹家務,繼續留在兒子家不走。他們中還有很多人寧可自己緊著,也會把不多的錢留給兒孫,而把晚年的養老問題先放一邊;他們中的很多人只要身子骨還湊合,就會把僅有的體力獻給兒孫。

還有,一些做公婆的管的太多太寬太全,這樣招致兒媳的反感一點都不冤枉。

婆媳矛盾中的雙方錯誤:兒媳常走兩個極端,婆婆易犯一個糊塗


這就是做公婆的常犯的錯誤,常做的糊塗事:把義務無限化,慣兒孫兒媳沒原則。

結論:做公婆的既然沒有後續的義務,完全可以不做。但出於親情,出於自己對兒子一家的關愛或擔心,當然會去照顧照顧兒孫一家,一定會去(也不排除奇葩公婆的存在喲),也應當去。但是,如果做兒媳的以此綁架親情,還對公婆不領情,甚至呵斥侮辱,怎麼辦?簡單,絕不能蔑視真理。此時公婆就必須去講清道理。因為這不僅是對自己權益和尊嚴的維護,也是對社會良好風氣的傳揚和責任心。

當然,做公婆的如果真體諒兒孫一家的不易,也應該極早做好自我養老的準備,給自己存一些養老錢,儘可能避免向兒子伸手。另外在孫子成長到一定年齡,最好見好就收,體面地退出兒子家,把一定的責任、義務留給他們,把屬於他們的自由還給他們。因為他們的日子能不能過好,他們一輩子是不是幸福,只能由他們自己把握。作為公婆的你們,沒這個能力。如果一直不放手,那不是愛,是害!切記,切記!

婆媳矛盾中的雙方錯誤:兒媳常走兩個極端,婆婆易犯一個糊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