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評選30萬億大基建背後的“新”公司

隨著國內新冠疫情進入尾聲,穩經濟的發令槍已經響起。各地方紛紛發佈了一批集中復工的重大項目,已公開的信息顯示,13個省市的基建投資項目金額達34萬億。儘管各方都將本次大基建和2008年應對危機的4萬億基建相比,但官方解釋本次基建投資不止“大”,重點“新”。

機器評選30萬億大基建背後的“新”公司

“新”基建一般認為包括以下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老基建和新基建分別有多少?

我們引用國泰君安的研究報告:

在總投資規模為17.6萬億的存量PPP項目中,鐵公基(鐵路、公路、港口、碼頭、機場、隧道等)是大頭,約7.1萬億元,佔比接近41%。

規模排在第二位的是房地產、土儲相關的,包括廣場、公寓、棚改、危房改造、保障房、土地儲備等,約3.4萬億,佔比20%左右。

新基建(信息網絡建設、光電、充電樁、生物質能、智慧城市、科技等)不足1000億,佔比0.5%。

類新基建項目,如軌道交通、園區開發、垃圾發電等,在PPP項目庫中大約為2.6萬億,佔比14.7%左右。二者加總佔比不過15%左右。

很多人對這樣的佔比表達了擔心,但“四兩撥千斤”恰恰是新興經濟的價值所在。對新經濟存疑的投資人也常常對只有IT設備和人員工資的資產報表存疑:投入不大,估值口氣卻不小

我們來看幾個故事:

1.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客機C919機頭鈦合金主風擋整體窗框,尺寸大、形狀複雜,是空間雙曲面構件。國內的飛機制造廠用傳統方法無法做出,只有歐洲一家公司能做出來,但是光每件模具費就要價50萬美元,而交貨週期還要等兩年。

2009年,北航天地激光王華明團隊僅僅用55天時間就做出了零件,而且成本還不足歐洲鍛造模具費的十分之一。大型客機研製中央翼一號肋鈦合金上緣條,傳統鍛件毛坯重達超過1600公斤,而採用他們研發成功的激光直接成形技術製造出的精坯重量還不到137公斤,節省鈦合金90%以上,切削加工重量還不到鍛件的5%!這個故事背後還有更大的機會:

“傳統飛機鈦合金大型關鍵構件的製造方法是鍛造和機械加工。先要熔鑄大型鈦合金鑄錠、鍛造製坯、加工大型鍛造模具,然後再用萬噸級水壓機等大型鍛造設備鍛造出零件毛坯,最後再對毛坯零件進行大量機械加工。整個工序下來,耗時費力,總花費要高達幾十個億,光大型模具的加工就要用一年以上的時間,要動用幾萬噸級的水壓機來工作,要大量供電,甚至需要建電廠。”

機器評選30萬億大基建背後的“新”公司

2.在西部或沿海很多地帶,自然環境惡劣,風機的葉片受損率較高。如果由人力檢查葉片受損情況,安全性又是個很大的問題。GGV紀源資本投資組合中的擴博智能Clobotics給出了這樣的解決方案,利用無人機對高度一般在150米以上的葉片進行拍攝和圖像識別及分析之後,提交對葉片的處理解決方案。同時,擴博智能Clobotics也和部分建築開發商開展了合作。擴博智能Clobotics應用無人機對建築工程進行定期拍攝,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形成3D模型,不斷迭代,幫助建築商判斷工程的進度和是否能按時交付,進行及時協調處理。

機器評選30萬億大基建背後的“新”公司

“新”基建的投資方向應該說也給那些著力“新舊動能轉換”的區域經濟釐清了思路。和君產城合夥人這麼舉例說:

某個城市花了40年的時間,在當地發展出一個100億產值的產業集群。作為當政者,我們選擇用5年的時間,幫助它產業升級,成長為150億,還是選擇用5年的時間,為當地引入一個產值50億的新產業集群,湊夠150億的產值?在當前的國內外經濟背景下,哪個冒的風險更高?哪個付出的代價更大?哪種模式更具可持續性?答案不言而喻。

機器評選30萬億大基建背後的“新”公司

產業培育做加法,還是做乘法?

在傳統產業中引入新興技術,幫助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解決方法。比如本次疫情中受損的餐飲老大西貝,迅速將中央廚房升級為食品生產企業,讓餐食半成品製成預包裝產品,從而走向終端服務百姓。這種升級的背後,無疑是對企業新媒體、新技術運營能力的增強,也無疑需要引入一批新興技術的供應商。

2月26日,阿里巴巴評價全資收購客如雲是為了,“共同推進本地生活行業數字化升級的進程”。

3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在杭州戰疫情促發展工作推進會上表示,“我大膽預言,疫情之後,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當然,“新”基建不應該是巨頭的盛宴,大企業的獨舞。我們通過機器的方式遴選了相關新興領域的標杆公司,供大家瞭解。

1.工業互聯網:( )


機器評選30萬億大基建背後的“新”公司


機器評選30萬億大基建背後的“新”公司

2.大數據行業應用( )


機器評選30萬億大基建背後的“新”公司

3.城市軌道( )


機器評選30萬億大基建背後的“新”公司


機器評選30萬億大基建背後的“新”公司


機器評選30萬億大基建背後的“新”公司



歡迎訂閱新財觀察:數據預見產業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