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青銅文化----中國出土的十大青銅器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 832.84公斤,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曾仲斿父壺為春秋時期的盛酒器,1966年出土於湖北京山縣,為古代著名的盛酒器或盛水器。曾仲斿父銅方壺,器體高大,紋飾精細,顯示了其主人高貴的身份。壺上刻有十二字銘文,其大意為“曾仲斿父用上等金屬鑄造寶壺”。銘文所提到的國家是周代被分封到漢水流域的曾國,然而在群雄爭霸的年代,這個諸侯國很早就銷聲匿跡了。該壺為我們踏尋這個古國的人文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是西周中期著名青銅器。長方形,四面各有二獸首,銜環,四足作矩形,飾環帶紋。長130.22釐米、寬82.7釐米、高41.3釐米。造型巨大壯重,紋飾華美。是迄今所見最大的銅盤。盤為商至戰國時期流行的一種水器。當時盥洗以匜倒水,用盤承接。此盤有銘文一百—十一字,記述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征伐我國西北境內當時的強族玁狁,因有功受到周王的賞賜。是研究西周政治、軍事、青銅工藝的重要史料。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銅冰鑑。在我國古代人們就發明了食物防腐保鮮的方法。《詩經》中就有奴隸們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們夏季飲用的記載。古籍《周禮》記載“祭祀共冰鑑”。“鑑”其實就是個盒子,裡頭放冰,再將食物放在冰的中間,起到對食物防腐保鮮的作用。由此可見,鑑是我國的冰箱之祖了。1978年,湖北省隨縣曾侯乙楚墓就出土了一件“銅冰鑑”。它是一件雙層器,方鑑內套有一方壺。夏季,鑑、壺壁之間可以裝冰,壺內裝酒,冰可使酒涼。

龍虎尊。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於安徽阜南縣。器高五十點五釐米,口徑四十四點九釐米,重約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寬折肩、深腹、圈足,體形較高大的盛酒器。龍虎尊的肩部飾以三條蜿蜒向前的龍,龍頭突出肩外。腹部紋飾為一個虎頭兩個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頭銜於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稜為界,飾兩夔龍相對組成的獸面。圈足上部有弦紋,並開有十字形鏤孔。

琱生簋是周宣王時期的器物。相傳原器早年出土於陝西,共有兩件,其一今存美國。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一件,是張少銘先生所捐。此簋通高二十二點二釐米,口徑二十一點九釐米,以饕餮紋為主要紋飾。器內有銘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記敘了琱生在一次關於田地的獄訟中,為了贏得官司,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護,得以勝訴的歷史事件。琱生作此簋是為了紀念此事。銘文記載的情況是瞭解西周宗法制度與土地制度的珍貴史料,所以琱生簋不僅是一件精美的青銅藝術品,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大盂鼎。西周青銅器。相傳清道光間出土於陝西岐山禮村。因鼎之主人名盂而得名。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內容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國,周代忌酒面與,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輔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前文敘述商代滅亡原因,歌頌周代文武二王成績,對研究周初冊命制度與社會狀況有重要參考價值。

匽侯盂是西周時的器物,出土於遼寧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原器高二十四釐米,上口徑二十四釐米,侈口、深腹、圈足。盂體文飾精美,通體佈滿夔鳳紋整個器具造型莊重,顯示了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貴。盂為古代盛事器或盛水器。“燕”是周初分封的諸侯國,貨即是燕國的君主.原物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被認為是中國青銅鑄造史上最偉大的作品,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羊成為青銅重器著力表現的對象,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羊是最早馴化的“六畜”之一,為先人提供肉食,並在祭祀禮儀中作為用量很大的祭品。羊羊“跪乳”的習性和外柔內剛的馴良個性為人們喜愛,被賦予孝順,古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之句。為商晚期青銅鑄的貯酒器。


鴞尊。原器為一對兩隻,鑄於商代後期,大小形制相同。外形為一昂首挺胸的貓頭鷹,作昂首挺胸站立狀,勾喙,雙目像人眼,寬耳豎立,高冠向兩邊分開,上面飾一對夔龍,其中正面的有雙角。尊口開設在頭後腦部,蓋上有兩個鈕手,其中一個為立雕高冠馬,另一個是卷體雙角龍,蓋面雕雲雷枵饕餮。翅收攏,雙爪並立,寬尾下垂,頸、背間有扳,扳下鑄出一隻展翅飛翔的鳥,頸部裝飾著夔龍饕餮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