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瘟疫發生時醫者如何防傳染?(二)

我是歷史小說家、宋史研究學者謝繁。在前篇(一)中講到,古代中醫名醫,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其實是有非常嚴格的防範傳染疾病手段的。

在瘟疫發生時,作為醫者,他們當然衝在第一線,為防止自己也染上傳染病,他們的防疫措施更是極為嚴苛,甚至聞所未聞。

一旦聽到某家或某村某地有多人患同種症狀的急病,名醫的第一反應是懷疑瘟疫。平時患者家人來請求出診,路遠的一般是坐他們僱來的轎子或馬去,而只要懷疑是瘟疫,名醫則堅決不上他們的轎或馬,改乘自己的專轎。轎伕是平時身邊經常使喚的健壯青年,轎子也是附帶一些防護設備的專用簾轎。轎簾放下時,裡面可以點燃燻爐,形成一個燻蒸殺菌的空間。轎內還帶有烈酒和專用藥囊,甚至包括鬼面具。上路後,患者家屬在前面帶路,名醫的轎子一般不緊跟,相距有幾丈遠。

快到有瘟疫病人的村子,名醫會吩咐轎子和轎伕在村口等著,只有自己領著徒弟進村。師徒都頭上帶著一個碩大的鬼面具,面具裡面一般還有棉布做的遮口鼻的香布。這種用藥燻好的棉香布,一般也會送給領路的患者家屬,說是進病房定有嘔吐穢物和鬼魅異味,要他們也捂住口鼻。

進村後,名醫一般先問發病起因,查看病人食物和嘔吐物,到了病房,可能先燒香拜神,說是驅除穢物,給神智還清醒的病人一個安慰。然後給病人切脈,望、聞、問、切四法,一般省去聞的環節,出來到通風的地方後,立即叫徒弟倒烈酒在手上消毒。之後開出藥方給患者家屬,命去抓藥。

現在看來,古代的名醫為什麼都很神秘甚至大多被稱為神醫或巫醫?因為在醫者看來,自已有意無意的一些行為,至少有三個作用,一是戴個面具,可以防病患者的飛沫,同時便於裡面藏個遮口鼻的香藥棉布,以防染病;二是裝神驅邪可以給患者提高治病信心;三是利於自己的醫術被別人神化,遠播名聲,生意興隆。

如果名醫面對的是一個已經死了不少人甚至有別的醫生已被染病、一時無藥可醫的惡性瘟疫,則名醫除了做掌握其他醫生用藥情況、自己在開藥時參考調整以外,主要的工作則是作防疫指導。例如本文(一)中提到的宋代名醫鐘相,輕症患者收入天子崗腳下的專房隔離醫治,重症的同類傳染病人,用船送到洞庭湖中的島上,放些藥品食物,讓他們在島上的茅棚裡自生自滅。每隔個十天半月,不死的或好轉的,收回專房醫治,死了的就在島上火化掩埋。

名醫遇到大量死人的惡疫,一般都會拿出家裡錢財,全力購買雄黃、烈酒、硝藥、能熬煮或薰蒸殺毒的中草藥,組織幾個有自身防護意識的家人,送到疫區,指導防疫。例如上文提到的鐘相,在大瘟疫時,命其也是醫師的長子鍾昂領一支人帶著藥物,免費去疫區抗疫救人。

在疫區,他們抗疫有幾樣特殊用物。一是用火。他們要求死者的家屬不接觸屍體,拿鉤子將屍體鉤放到事先準備的草蓆或門板上,拖去火化。病人一般是輕症時就被要求單獨到外面臨時茅棚居住,死後要連茅棚也燃放硝藥一起燒掉。幫助火化或掩埋屍體的幫工,工作的前後都必須在一個空曠的地方,燃起稻草燒起的大火,火邊烤火一柱香的時間,前身後身和手腳皮膚都要烤到發熱發痛為止。二是用酒。到疫區做事的,都選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要求他們喝烈酒喝到酒氣熏熏,甚至口含烈酒彼此相互幫助噴個滿身,才去挪屍埋人。吃東西的碗筷,都在烈酒中浸泡。三是藥水。藥水是名醫熬製免費向患者家屬和其鄰居提供的,包括口服和外用沖洗消毒兩種。至於什麼配方,可能各有千秋。

當然,遇到這樣的大瘟疫,地方政府也會參與支援。但發揮抗疫主要作用的,一定是那些名醫神醫。

現在我們在一些影視劇中看到巫醫戴著面具、圍著篝火跳神,以為是在裝神弄鬼,其實,在當時的條件下,面具也許就是現在的口罩。篝火驅邪,卻滿含科學道理,火溫驅趕的,是粘在身上的病菌疫毒。

我國古代名醫的防疫措施,即使在今天,仍然有許多東西可供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