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電影《香水》與原著小說相比的未盡之處

湯姆·提克威導演的《香水》改編自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暢銷國際的同名小說,原著自1985年出版以來,始終高居德國暢銷書排行榜前十,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四十種文字全球發售。

淺析電影《香水》與原著小說相比的未盡之處

作為新世紀德國電影的先鋒,出生於1965年的提克威,從11歲起就是德國有名的電影神童,與他共事的電影創作人都稱他為“電影娃娃”。隨後又在德國被人們冠以“小法斯賓德”的美稱,這足以證明他能在“作家電影”的深邃與美國電影可視性融合上擁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的影片故事充滿離奇與機巧,鏡頭語言流暢而富有衝擊力,代表作有電影《羅拉快跑》、《雲圖》以及豆瓣8.4的高分電視劇《超感獵殺sense8》。

提克威在《香水》這部電影上的造詣可圈可點,筆者在這裡只想淺析幾點:電影與原著想要傳達的主題內容有哪些缺憾。

一、葛奴乙出生就沒有體味,電影中未做伏筆。


1738年7月17日,主人公葛奴乙出生在巴黎最臭的魚市上,他的母親在一片腌臢之中,用菜刀自割臍帶,然後打算晚上把他扔到垃圾推車裡和其他魚肚腸一同倒進河裡。電影的影調非常灰暗,但黑白對比層次分明,刺眼的凸顯剛出生嬰兒的純潔。男主的出身環境,讓我一度懷疑是不是因為”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導致葛奴乙聞不到自己的身上“臭魚爛蝦”體味。

淺析電影《香水》與原著小說相比的未盡之處

原著中無論是養育葛奴乙的乳母還是育兒園的院長,以及孤兒院其他夥伴,都已經早早發覺到他沒有任何“人味兒”。 如果味道是人存在的象徵,那麼他幼兒時期飽受的那些痛苦就不僅僅是因為他嗅覺的天賦異稟。 他被完全忽視,是不被當做一個人的忽視。


二、與“黃香李子少女“的情愫是愛情嗎?


“日復一日,他把自己頑強和執拗的全部能量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他僅把它們用於按照扁蝨那樣的態度來戰勝面臨的冰凍期:他堅韌不拔地、知足地、不引人注目地在最小的、但又是小心照料的火苗上把握住生命希望之光。”

在惡劣的成長與工作環境中,葛奴乙的生命力依然如此頑強的原因是:他自知與他人不一樣,嗅覺上的不滿足促使他向擁有更多味道的地方去,這是他要生存下來的唯一目標。

淺析電影《香水》與原著小說相比的未盡之處

可對於製革匠格里馬來說,男主只是一個年輕的勞動力,碾死他如同碾死一隻螞蟻,這也為他在後面醉酒跌進河裡的戲劇性埋下了伏筆。第一次出現這種戲劇性是孤兒院的院長賣掉葛奴乙以後,瞬間就被搶劫者殺掉了;第三次是香水店老闆巴爾迪尼的房子塌陷。

整部電影都透露著,只要與葛奴乙有過密切接觸的人,最後的下場都只有死亡。當電影進行到後半段,葛奴乙舉起棒子,蘿拉睜開眼睛的那一瞬間,觀眾都會以為出現意外,但最終沒有。在葛奴乙的心裡,完成香水的最終收集比任何人命都重要。

原著中他第一次遇見“黃香李子少女”,是沒有絲毫猶豫就把她掐死了。而在電影裡,最後葛奴乙站在城市中心高臺之上,腦子裡浮現出這位少女的臉與身體,似乎是向觀眾表達這是愛慕與情慾。 這段表現矮化了原作者想要表現的主題,少女依然是葛奴乙嗅覺的犧牲品,他對她完全不存在“愛”這個概念,這只是一場獻祭的開端。 在從小未被任何人愛過的環境里長大,葛奴乙終不懂愛的感覺,並且也不想知道。

淺析電影《香水》與原著小說相比的未盡之處


淺析電影《香水》與原著小說相比的未盡之處

如果按現代科學的方法解釋,2007年國家地理頻道拍過一部特別有意思的紀錄片《人體內旅行》,其中就指出:費洛蒙其實就是一種“信息素”,無色無味,但其中包含你的基因信息,異性能在不經意間敏銳捕捉到這些信息。在擇偶的狀態下,人們都是不自主的傾向於選擇基因差異大的另一半,以最大程度互補的形式來繁殖下一代。

那麼羅拉的基因信息與葛奴乙的差距是最大的,李子少女也只貧苦家庭出身,賣水果討生活,身份地位與葛奴乙無大不同。如果是因為愛意,那葛奴乙最不該殺的就是羅拉,最懷念的應該也是蘿拉。


三、味道可以操縱人心橋段,電影表現略不足。


18世紀的法國貴族沉溺於社交和感情,香水鋪子裡各種味道的流行也隱含了原始的情慾在裡面。當葛奴乙第一次進城站在香水店前看到裡面的男男女女為香味痴迷,他就已經知道自己要走怎樣的路了,所以才在給香水店老闆巴爾迪尼的送羊皮的時刻,努力抓住機會展示自己,並在隨後為他贖身的過程中表現的毫不驚訝,他已經胸有成竹的確認這一刻一定會來。這也是電影中葛奴乙第一次用味道操縱人心,他改進的“愛神與靈魂”香水,讓巴爾迪尼彷彿置身於最美妙的大自然和美女的懷中。

淺析電影《香水》與原著小說相比的未盡之處

聞到羅拉的味道之後,他不再像第一次那樣衝動,而是謀劃要好好將這個味道保存下來。他隱藏一切心思,低入到塵埃裡。

“他沒有好友或熟人,但是他卻認真地注意,儘可能不被人看作是狂妄自大或孤僻的人。他讓別的夥計以為他的社交是平平淡淡的,收益甚微的。他在散佈無所事事和把自己扮成笨拙的白痴這一技巧方面是一位大師——當然從不過分,以免別人作弄他取樂,或是把他當作某個粗魯的行會玩笑的犧牲品。他成功地做到使人認為他是完全乏味的人。人家從不打攪他,他所希望的也不過如此而已。”

在這兩年當中,葛奴乙一直在做實驗。比如製作不引人注意的香水、感覺粗魯的香水、激起同情心的香水、令人厭惡的香水,讓這些氣味代替他行使一些特權。

“按外部的需要像換衣服一樣變換氣味,這些氣味都使他在人的世界中不受攪擾、不暴露其本質。在這些不同氣味的保護下,格雷諾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獻給他的現實的熱情追求:靈敏地追獵種種香味。”

這段實驗的過程在電影中完全沒有體現,這就導致了最後時刻他在萬人廣場中心拿出手絹揮灑“少女香”時,所有人似靈魂出竅的行為有些突兀。這種香味怎麼就能達成這種效果的?香味不是隻對葛奴乙有特殊意義嗎?為什麼對大眾也會痴迷?如果電影在這點上再著墨多一點,邏輯上會更順暢。

淺析電影《香水》與原著小說相比的未盡之處

將優秀的傳統現實主義敘述作品改編成電影對任何導演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試圖用電影畫面表現“香味”更是難上加難。加上原著作者帕特里克對藝術造詣的嚴格挑剔,無疑更能體現提克威擔此重任的出色能力。此外,提克威導演還是一個精通音律的專業作曲家,《香水》整部電影的插曲及片頭片尾曲都由他操刀完成。男主人公葛奴乙在兩次遇到他生命中的“女神”之時,配樂都是女高音哼鳴,氣氛烘托得恰到好處,讓人有流淚的衝動。

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藝術在這個時期充分發展,風格多種多樣。法國桑普與洛蘭的古典情懷、拉圖爾對於黑暗與燭光的熱衷,以及洛可可華麗藝術的豐富都讓這個時期的光明面精彩奪目。同時對比在資產階級蓬勃發展時期底層人民的痛苦,”香水“味道包羅萬象。

視覺和聽覺一直以來都是人的主要感官,電影技術發展到現在,VR技術又提升了身體體驗,或許未來的某一天,味道也可以打包一起帶來全新體驗。到時候再“聞”這部電影,肯定又會有不同層次的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