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公文你還在難為“無米之炊”嗎?走好第二步,信手拈來不是問題

上次在《沒有天生的“筆桿子”,走好這六步你也是“大拿”》的體會文章中,講到勤學多讀的問題,今天書接上回,我們談談第二步,如何做好素材的收集與運用。這是機關培訓中年年都在講的老問題,但也是很難堅持下來的一個長期問題。

好的文稿不是憑空寫出來的,而是對已有資料進行梳理、加工出來的,是豐厚素材積累的結晶。如同搞建築必須有水泥鋼筋、木石磚瓦等建築材料一樣,寫稿子也要建立在素材充足的基礎上,寫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素材的歸納、消化、加工和昇華的過程。

寫公文你還在難為“無米之炊”嗎?走好第二步,信手拈來不是問題

19世紀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凡爾納生共創作了上百部科幻小說,內容幾乎涉及當時科學技術的所有領域。比他的創作本身更令人驚歎的是,在他死後,人們在他的書房裡發現,他的筆記和卡片資料大約就有兩萬五千本。這充分說明積累資料的重要性。

材料如同原料,沒有材料的寫作就好比無米之炊。材料對於寫作的重要性人所共知,無須贅述。但是,對於不同類型的寫作而言,所需材料的性質是不一樣的。

進行文學創作,材料就是作者的人生閱歷和體驗,生活越坎坷、越艱苦、越曲折,閱歷體驗就會越豐富、越深刻、越獨到;開展文史哲學術研究,材料主要存在於歷史文獻之中,博覽群書,有學問才會有見識;從事機關文稿寫作,材料來源非常廣泛,既有理論的也有實踐的、既有歷史的也有當前的、既有國內的也有世界的,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綜合。

寫前必須做足功課,熟悉五個方面的問題

機關文稿寫作的綜合性很強,要想能夠勝任就必須熟悉單位工作,熟悉大政方針,熟悉表達技能,這是起草公文的重要基礎。以省人大工作為例,剛進省人大機關工作的新同志應該從何處著手呢?不外乎以下五個切入口。

⑴抓緊學習人大工作相關法律和規則。主要是憲法、地方組織法、選舉法、立法法、監督法、代表法,以及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的議事規則等,目的是全面瞭解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運作等基本情況,同時還要親自參加會議,包括省人大會議、常委會會議、主任會議等有關會務工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到現場去親自體驗一番,完全不同於書本上的感覺,再與法律規定相互印證,這樣就會增強印象、深化理解、提高認識。

寫公文你還在難為“無米之炊”嗎?走好第二步,信手拈來不是問題

⑵主動了解人大工作的歷史和現狀。最簡單實用的辦法就是閱讀最近幾年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由於工作報告經過精雕細刻,吸取了各有關方面的意見,經過代表大會審查批准,具有精要、規範、權威等特性,因此閱讀時要採取精讀的辦法,仔細體會報告關於工作的分析概括、敘述評議、歸納總結,把不同年份的報告進行相互比較,注意表述上的細微區別,從而把握人大工作繼承與發展的脈絡關係。

同時,要密切關注當年人大工作進展情況。不僅要了解人大工作的歷史,而且要知道人大工作的現狀,哪些工作是繼承性的,哪些工作是創造性的,尤其是對一些概念和提法的來龍去脈要心中有數。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可以少走彎路,縮短與機關老同志之間的距離。

⑶熟悉遵守人大機關的工作制度。人大工作講法律,機關工作講程序,這些都集中體現在制度方面。過去機關工作主要依靠師傅帶徒弟進行傳幫帶,當前機關工作重視規範化建設,主要依靠制度辦事並進行傳承。新同志進入機關,首要的還是深入學習既有的工作制度,不僅可以快速瞭解辦事的程序和方法,而且有利於一開始就樹立起尊重和依靠制度的習慣與精神。

當然,也不能忽視借鑑老同志的工作經驗,主動向老同志學習諮詢,學習他們的工作方法和敬業精神。只有把向制度學習與向老同志學習結合起來,才能更好更快地瞭解機關工作程序方法,熟悉自己所處的工作環境。

⑷及時跟進掌握黨的大政方針。這是機關文稿寫作的前提條件。黨是我們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大政方針是人大系統開展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人大工作和建設中的重大事項,事先要向同級黨委請示,事後要及時向同級黨委彙報。

地方立法就是把黨的意志經過法定程序轉變成國家意志,監督工作就是確保憲法法律在本行政區域內的遵守和執行、確保國家行政司法機關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確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人民用好權,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就是推進國家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人事選舉任命就是把黨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選舉任命為國家機關領導人員和工作人員。

寫公文你還在難為“無米之炊”嗎?走好第二步,信手拈來不是問題

綜而言之,人大工作和建設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堅持黨的領導是人大工作一條重要政治原則,是人大工作保持正確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證。鑑於此,在人大機關從事文字工作,必須講政治、講大局、講法律,堅持黨的領導、樹立全局觀念、運用辯證思維,深入學習黨的大政方針政策,並以此指導寫作實踐。

學習黨的大政方針,可以閱讀上級黨委下發的文件,尤其是中央有關文件,可以閱讀《人民日報》和本級地方黨報。閱讀中央文件不是任何人都有這個條件,所以重點還是要抓好《人民日報》等黨報的閱讀。

《人民日報》是我們黨的喉舌,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和決策部署都會在《人民日報》上及時發表出來,因此只要堅持閱讀,足夠我們瞭解黨的大政方針。另外,《人民日報》刊登的文章體裁多樣、內容豐富、觀點鮮明、水平層次很高,堅持認真閱讀,對於提高寫作表達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

⑸懂得文字表達的基本方法。這是機關文稿寫作的必然要求。文字表達技巧雖然屬於形式方面的東西,但確是幾千年來人們不斷總結出來的規律,簡單地說包括句、段、篇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同志而言,可能不存在什麼問題。但對於其他專業的同志來說,從多年實際情況看,這方面問題依然一定程度地存在。

現在到省級機關工作的高校畢業生都具有碩士以上文憑,但真正走上文稿寫作道路而且能夠獨立完成任務,快則三五年,慢則七八年,而且還需要個人持之以恆地作出艱苦努力。現在的問題是要儘可能縮短這一過程。

從寫作技術層面看,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依靠學習。一方面要學習專門的教科書,另一方面要結合閱讀具體的文章進行學習,即閱讀文章時還要特別留意寫作表達方面的問題。通過多閱讀,多分析,多思考,不斷熟悉思想表達和文章寫作的基本方法,包括造句、構段、謀篇等各種方法。

寫公文你還在難為“無米之炊”嗎?走好第二步,信手拈來不是問題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在大量閱讀、分析、思考的基礎上,把自己所學所思所悟逐步地運用到具體文稿起草當中,這樣才算是對於方法的基本掌握。

熟悉了以上五個方面,就為文件起草奠定了基石,基本上就可以寫出好文章,滿足工作的需要了。但是,機關文稿起草是一項沒有止境的工作,決不能安於現狀、滿足於現狀,不僅要做到自己滿意,而且還要讓領導乃至廣大讀者滿意,必須精益求精,因此要廣泛地佔有材料,在充分佔有材料的基礎上切實搞好文字綜合工作。

充分佔有材料,收集素材沒有嫌多的時候

學習寫公文首先應從積累資料入手,現實中很多人寫稿子的時候總是說沒什麼可寫的啊,寫不出來,這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積累的緣故。讀書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但這還不夠,還要進行專門的積累,讓自己寫作素材的“糧倉”豐盈,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

“書到用時方恨少”,有人覺得收集寫作素材並不重要,不太當回事,但當稿子寫不下去時卻常常後悔沒有積累,再找時已經來不及了,甚至無法找到。平常積累的很多素材,有時可能用不上,甚至很多直接不會用上。但在關鍵時候如果能用上一個觀點、一個事例甚至一句話,就可能收到“妙筆生花”的效果,這個材料就算沒有白積累。因此,

積累時不可嫌多,運用時又不可能很多,這是素材積累與使用之間的一個特點

⑴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收集第一手現實材料。給領導寫講話稿、制定指導工作的意見、起草年度工作計劃或地方發展規劃時,特別需要這樣的材料。通過調查研究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具體生動,真實可靠,印象深,感受深。

寫公文你還在難為“無米之炊”嗎?走好第二步,信手拈來不是問題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真正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一線,靜下心來,沉下身子,摸實情、掌實況。“涉淺水者得魚蝦,入深水者得蛟龍”,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要堅持真理,不見風使舵,不做隨風楊柳,更不能削足適履,歪曲事實,帶著成見和框框去找材料;要認真地傾聽,平等地討論,適當地提問,客觀地認識;要注意把點上與面上的情況相結合,對有疑問的、不相符的材料要做必要的核實。

⑵廣泛涉獵、多方下手,收集第二手媒介材料。平時多用心,多看書、看報,收集一些與分管工作或常用文稿有關的材料,以便隨時掌握最新情況,跟蹤其發展變化,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提出有見解的觀點。重點是四類材料:

第一類:政治理論、高層領導重要講話、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以及一些法律法規,特別是與自己所在行業、所從事工作密切相關的材料。這些材料能幫助我們把握大方向,看文稿是否符合大的方針政策與法規,能避免文稿有硬傷。這在機關寫稿子是要堅決注意的,有時直接影響個人命運。

第二類:本地方、本部門現任主要領導及領導班子的工作思路、思想風格、認識見解,單位的歷史傳統、文化和理念,特別注意掌握領導的一系列講話。這些材料主要用來摸清領導意圖,確定文稿的目的和用途,避免下筆幹言、離題萬里。

第三類:業務知識和從事主要業務相關的基本材料、行業發展、前沿情況。這些材料主要用來摸清下情,防止寫稿子脫離實際,出現空話、外行話,貽笑大方。

第四類:其他知識,自己感興趣的,有助於開闊狠界、拓寬視野的,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這些材料主要用來推進文稿創新,看看能不能緊跟形勢,增加新的內容,有利於起草者以文輔政、發揮好參謀助手作用。

⑶勤奮學習、提高技能,收集一些基礎材料。平時多積累一些與文稿寫作有關的材料,包括文件講話、紀要以及一些文稿介紹、評議類的文章,作為提高寫作技能的重要學習資料。

寫公文你還在難為“無米之炊”嗎?走好第二步,信手拈來不是問題

基礎材料主要包括重要講話、專題研究、調查報告等綜合性很強的文章。上級文件印發的高層領導在重要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分析形勢、部署任務、明確方向,談認識、講措施、提要求,內容廣泛、全面、深刻,是我們瞭解這方面工作的生動教材;專題研究文章,在大量佔有材料的基礎上,有對歷史事件脈絡的梳理,有對現實存在問題的剖析,有對推進工作的對策建議,是我們瞭解專項工作的得力助手;針對現實問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形成的調查報告,有情況敘述、問題分析、對策建議,具有一定的現實針對性,是“秀才不出門、亦知天下事”的實現途徑。

這三種類型材料都是大塊文章,在領導視野中分量很重,有著極強的參考價值,它們內容全面、信息量很大、闡述分析深入,經常閱讀不僅可以掌握各方面情況,還可以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而這正是機關新人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所在。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積累素材有四個“不可以”:不可以僅憑興趣,隨性收集,要從工作需要出發,防止片面、狹隘、歪曲的材料;不可以聽風就是雨,道聽途說,一知半解,按照“小道消息”“閒談逸論”辦事;不可以實用主義地調查收集材料,只取當時所需,沒有長遠打算;不可以一勞永逸、刻舟求劍,要適應社會發展、領導更換、工作變化的形勢,與時俱進充實更新,始終保持材料的時效性。

總的來說,積累素材要靠勤看、勤問、勤想。要養成勤奮讀書、閱報、看文件、記筆記和思考的好習慣,對一些詞語、成語要常讀讀、常看看,對一些重要文件、講話的關鍵段落要能夠背誦。這樣可使你的材料庫和思想庫應有盡有,頭緒清晰,有備無患,信手拈來。

重在為我所用,收集材料要有正確的方法

積累不等於堆積。有的人手邊資料不少,但工作起來往往用不上,而有的人手邊資料不多,工作起來卻很管用。這說明,資料不在多,而在精。機關工作很忙,難以有大塊的時間專門整理資料,因此要邊學習邊積累、邊工作邊運用,要尋找適合機關工作性質和特點的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⑴點面結合,善於鑑別。與過去單純剪報不同,今天收集材料的途徑太多了,可以上網搜索,可以在手機上瀏覽,可以去報刊上查找,還可以去圖書館、資料室翻檢。資料信息浩如煙海,而我們所需卻是有限管用的一小部分。在多得無限中發現有限,在看似無用中發現有用,需要一定的思維分析能力,必須把握好普遍撒網和重點打魚的關係。

寫公文你還在難為“無米之炊”嗎?走好第二步,信手拈來不是問題

對於當前工作和建設,不要僅停留在外在現象上,要善於觀察甄別其本質,特別是對於實踐當中出現的一些新思想、新舉措、新手段、新經驗等等,善於從法律、政治、實踐等多維角度進行分析把握,區分清楚哪些是合法合理的,哪些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哪些是可以參考借鑑的。

⑵消化吸收,綜合運用

。材料收集的目的在於運用到所寫的公文中,運用材料應該是在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表達,而非像搬積木似的簡單摘抄。這是兩個不同的階段和層次,反映了一個人的思考水平。

有的人做卡片、剪報紙、建素材庫,用了很多時間,但沒有認真消化吸收,結果運用材料比較生硬,往往露出簡單抄錄的痕跡。實際工作中,機關辦文中“複製”加“粘貼”等現象還一定程度地存在,所以有人就片面認為機關文稿寫作不過是抄來抄去,“天下文章一大抄”,顯不出一個人的真本事。

其實不然。這種說法太絕對了,曲解了機關文稿起草的內涵。正確的做法是,及時閱讀理解,及時消化吸收,在借鑑別人智慧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進而把這種認識水平轉化為文字綜合表達的實際能力。

⑶及時閱讀,勤做筆記。剪報、複印、卡片的作用不可否定,但不便於儲藏、分類、尋找,而且使收集材料僅僅停留在佔有階段。前人治學,收集材料靠讀書,或者做資料卡片,或者做讀書筆記,或者做眉批點評,可謂終生受用,依據這些材料撰寫出來的文章著作屬於個人研究的心血成果。

收集材料重在消化吸收,而做讀書筆記有助於加深理解和記憶,這是一種趁熱打鐵、簡便易行的好方法。不能看完就甩手丟在一邊,過了幾天什麼都忘記了,好像看了不少書,其實什麼也不知道。所以,碰到好的材料,首先要抓緊閱讀,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及其寫法,把自己分析理解的讀書心得,特別是文章的精彩獨到之處簡要記錄在案,並註明文章的作者與出處,便於今後在寫作中引用。

寫公文你還在難為“無米之炊”嗎?走好第二步,信手拈來不是問題

假如有一篇大塊的好文章,不用怕,靜下心來認真讀一遍,通過自己閱讀分析,把好的思想觀點、好的表達方法、好的篇章結構,或者還有其他方面的體會等等,趁機摘錄在筆記本上,眼看、腦思、手記,多管齊下,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這些要點肯定是非常精簡的,至此原文可以不必收藏,如果以後需要可以很快找出來。這樣的筆記本隨時翻閱,相當於溫習鞏固,事半功倍,效率很高。

列寧曾說:“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魯迅也說過:“無論什麼事,如果不斷收集材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總之,我們一定要善地收集各種寫作素材,處理好這種厚與薄的關係,養成學習積累做筆記的好習慣。天長日久,案頭上的書越讀越薄,肚子裡的書越讀越厚,最終達到信手拈來、盡我所用的寫作境界。

下次接著給大家談談寫作的第三步,請繼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