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說“運氣”

【摘要】《黃帝內經》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大致能夠看到2020年的氣候概況,經過了2019年的暖冬,庚子年將在一個極寒的春天之後,進入到相對乾旱的夏季。可以說是春寒短暫,而夏熱漫長。


《黃帝內經》說“運氣”

“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我們所處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的,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在時間和空間內進行的,猶如太陽東昇西落,猶如四季春秋輪迴,是有其規律可循的。


《黃帝內經》記載的“五運六氣”,是一種大數據模型,類似《天氣預報》,可以有效預報某一年、某一節氣甚至更長時間範圍內的氣候變化,並提出中醫養生等解決方案。正是因為很多人不懂“五運六氣”,所以中醫被扣上了玄學的帽子。而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及期後的中醫診治、用藥功效,讓更多人開始重新審視流傳了數千年的中醫文化,並對《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學說有了一定的包容。


《黃帝內經》說“運氣”

有一個詞叫“運氣”,民間有運氣好、運氣差的說法,我們往往會把一個小概率事件的實現歸結為運氣,比如中了5000萬彩票,比如一個不起眼的人突然爆紅……而我們也總是會期盼好運氣發生,其實“運氣”本來是一箇中醫術語,有其科學的依據,而且《黃帝內經》中有一套成熟完善的”運氣“模型,其來源有科學依據,比如古人對太陽系五大行星(木、火、土、金、水)運行規律的探索,以及地球與太陽、月亮以及水、金、地、火、木、土之間的關係變化。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不斷變化之中,也就形成了所謂的“運行之氣”。


在古代,“運氣”一詞是我們先人用來預測氣象氣候的用語,是“五運六氣”的簡稱。


《黃帝內經》說“運氣”


五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的運行;

六氣,是指風、寒、暑、溼、燥、火六種氣候的變化。


“五運六氣”在預測天象變化時,是以每年的天干地支配以五行合化來測定的。


“五運”對應十天干,排序規律:

甲己合化土運,甲太過,己不及;

乙庚合化金運,乙不及,庚太過;

丙辛合化水運,丙太過,辛不及;

丁壬合化木運,丁不及,壬太過;

戊癸合化火運,戊太過,癸不及。


仔細看,“五運”以陽幹代表某種五行過盛、陰乾代表某種五行的不足,來說明每年的氣候變化。

“五運”與“五行”屬性還是有差別的,比如:戊,五行屬土,癸,五行屬水,但是五運中,二者合化火運,這一點需要明確。


“六氣”對應十二地支,排序規律:


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

醜未年:太陰溼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

寅申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

卯酉年: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

辰戌年: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溼土在泉;

巳亥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


2020年(庚子年),“運氣”如何?也就是五運六氣如何?

天干起運,地支起氣。通過上面的規律,代入大數據模型:

庚:天干為庚金,庚為第七個天干,奇數為陽,庚為陽,乙庚合化金,所以,此年的大運(也叫中運)為金運太過年。

子:地支為子,子午之年為少陰君火司天,也就是說,天干為運為金,地支為氣為火,火克金,氣克運,這叫天刑。所以2020年為“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


《黃帝內經》說“運氣”


這就是2020年的“大運”,那“六氣”是怎樣的呢?

可能你會覺得一頭霧水,看不明白,所以中醫是一套系統工程,需要對相關術語、理論體系進行全面的研究,在這裡我們只說“六氣”答案。


中醫認為,大寒節氣為兩年運氣相交的分界點,所以:

1、2020庚子歲初之氣,自2019己亥年大寒日申初,至是歲春分日午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庚子年初氣時段:2020/1/20 15:00-2020/3/20 11:00)主位少角木(這一時段在主運少角的管轄範圍,屬木,屬風),客氣太陽水(客氣為太陽寒水),中見金運(中運為金運太過),風寒燥三氣(主運、客氣、中運就形成了風寒燥三種氣),奉少陰之政以行春令(這三種氣奉少陰君火的命令來行使春天的氣候變化)。地氣遷,燥將去,寒乃始,蟄復藏,水乃冰,霜復降,風乃至,陽氣鬱,民反周密,關節禁固,腰脽痛,炎暑將起,中外瘡瘍,此太陽之客也。法宜以苦補之,以鹹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歲谷用丹,間谷用稷,乃無寒邪之害。


說明:從豬年大寒節氣下午三點開始至鼠年春分(3月20日)午時初刻,也就是11點,厥陰為這一時段的主氣,陽氣被寒氣鬱遏,會發生“倒春寒”現象,需要及時增減衣物,適應外界環境。此時養生要針對太陽寒水,用苦味來補火,用鹹味來瀉水,用辛味來潤燥,吃紅色的穀物,要吃稷米,也就是小米,這樣才不會受太陽寒水之邪的侵害。


《黃帝內經》說“運氣”


2、庚子歲二之氣,自春分日午正,至小滿日辰正(2020/3/20 12:00-2020/5/20 8:00)

3、庚子歲三之氣,自小滿日巳初,至大暑日卯初(2020/5/20 9:00-2020/7/22 5:00)

4、庚子歲四之氣,自大暑日卯正,至秋分日醜正(2020/7/22 6:00-2020/9/22 2:00)

5、庚子歲五之氣,自秋分日寅初,至小雪日子初,(2020/9/22 3:00-2020/11/22 23:00)

6、庚子歲終之氣,自小雪日子正,至大寒日戌正。(2020/11/22 0:00-2021/1/20 20:00)


由此可見,“五運六氣”的劃分與24節氣有關。


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並將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同理,水火木金土五星,加上太陽、月亮組成“七曜”,尤其是水火木金土五曜圍繞太陽公轉產生的相互關係,形成了中醫“五運六氣”的科學基礎。


《黃帝內經》說“運氣”


比如我們常講本命年犯太歲,而太歲一說,來自“歲星”,也就是七曜中的木星。

學過初中地理的都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就是一年,這是一個標準單位;

月球: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圈1個月,12個月為一年;木星公轉週期是12年,由於木星在太陽系體積最大,對地球引力作用相比較其他行星要強烈,所以引發人的情緒和行為變化也最大,12年對應12生肖(地支),這就是本命年犯太歲的天文學依據。


《黃帝內經》說“運氣”


水星公轉週期:T=87.969日≈10/41年;

金星公轉週期:T=224.701日≈5/8年;

火星公轉週期:T=686.980日≈2年;

木星公轉週期:T=11.862年≈12年;

土星公轉週期:T=29.458年≈30年。


由此可見,水、金、火、木、土五曜視運動分別具有10、5、2、12、30年輪迴準週期,太陽和五曜週年視運動具有60年輪迴準週期。這也是民間俗語“30年河東,30年河西”的由來。

依照現代天體物理學,太陽系中,各天體的影響強度與地球的距離平方(立方)成反比,且作用機制具有方向性。萬有引力與天體質量成正比;電磁波和高能粒子流強度,隨天體溫度上升驟增。太陽集中了太陽系99.86%的質量,中心溫度高達1500萬C°,表面也有6000C°,所以“萬物生長靠太陽”,在人類生活的太陽系,太陽是決定地球氣象、物候,影響人體生命過程的主要因素。足見“五運六氣”中醫預報的科學性。


友情提示:本文是根據《黃帝內經•素問》相關章節推測廣義的任意六十甲子中的庚子年的五運六氣,僅為分享《黃帝內經》中的相關學術觀點和相關文獻的歸納彙總,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為學習參考之用,詳細內容可查詢《黃帝內經》。歡迎感興趣的朋友探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