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4
(上篇)
喜歡思考“幸福”的人,除了心理學家,還有哲學家。
心理學家從“身體”的角度理解什麼是幸福,所以,心理學能幫助我們“找到”身體裡的幸福開關。哲學家是從“思想”的角度去理解什麼是幸福,所以,哲學能幫助我們去“啟動”這些幸福開關。
01 優秀與卓越
亞里士多德,距今2400多年前的哲學家,他的形而上學等哲學思想至今依然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站在哲學的角度,亞里士多德依然是我們同一個時代的人。
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闡述了自己對於“幸福”的思考,而這本書也被稱作:幸福主義倫理學。亞里士多德認為:追求幸福是所有人生活的最高目的,因為擁有幸福就意味著某種最高的境界,有了它人生就圓滿了,就不需要別的東西了。不過,幸福的核心不是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是如何過好完整的一生,不是要做對一兩件事,而是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人作為一種理性的動物,就應當將人特有的理性能力充分發揮出來,這種充分發揮的就是“德性”,因此“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活動”。
亞里士多德把德性分為了兩種:一種是品格德性,另一種是理智德性。“品格德性是靈魂在過渡與不及之間的中道狀態”。大意是:勇敢、慷慨、溫和、正義、真誠、友好、風趣(亞里士多德共列舉了11種)等優秀品質,需要不左不右、恰到好處的處理。比如:“勇敢”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去感受恐懼和自信,既不怯懦也不魯莽;“慷慨”就是按照理性的要求看待金錢,幫助需要的人,既不吝嗇又不揮霍。而“理智德性則是幫助我們求真的靈魂狀態”。大意是:正確的使用擁有的技能、技藝、明智和智慧,以確保我們正確思考和行動。比如:人在進行哲學沉思的時候,可以沉思到神的本性,這是人最接近神的狀態,是神聖的,亞里士多德認為這種哲學沉思的生活最完美、最幸福時候。
上面這些話有點“繞”,這或許是人們不太喜歡哲學的原因。用大白話來說,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大致是這樣的:
1、人是理性動物,理性越強,人才會越幸福;
2、想要彰顯“理性”,需發揮出“德性”,因為“德性”是優秀而卓越的品質。
3、結論:想要幸福,你就得做一個優秀而卓越的人。
啟示: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既有積極主動的一面,也有無奈被動的一面。如果生活總是一團糟,很有可能是我們面對具體問題時,沒有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畢竟像“勇敢”和“魯莽”,“慷慨”和“揮霍”的界限和尺度並不好拿捏。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強調人要發揮理性的能力,能正確的思考和行動,這一點其實非常符合我們的直覺。我們可以這樣想:優良的品質使得我們能夠保持“理性”,而“理性”能夠使我們正確的行動,正確行動使得結果符合我們的預期,而結果符合預期,當然會讓我們感到幸福。
02 提升自尊
笛卡爾,近代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笛卡爾被廣泛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就出自於笛卡爾。
笛卡爾花費一生心血研究世界與人性的現代方法論體系,並創作了重要的哲學著作《第一哲學沉思集》,晚年的笛卡爾一直在思考這本書中所遺留的倫理學問題,並創作了關於激情、情緒與幸福等問題的《論靈魂的激情》一書。
笛卡爾把紛繁複雜的種種激情化約為六種最基本的激情:驚奇、愛、恨、渴望、高興和悲傷,他認為,幸福與這些“激情”的控制有關,只要我們能控制激情,不受激情的擺佈,人就會幸福,這才是幸福的關鍵所在。在笛卡爾看來,“激情”是身體因為受到外界的刺激,從而在靈魂中生髮出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感覺。所以,激情來源於身體,並激蕩著靈魂。激情,左右了我們或舒服或痛苦的感受。但是,對靈魂來說,激情是由不得控制而被動產生的。比如:一隻蚊子的叮咬,我們有可能會注意不到,但對於火焰的灼燒就無法忽視,所以,“靈魂能夠輕易的克服一些小的激情,但卻不能避免最粗暴、最有力的激情”,所以,我們需對激情加以“主動的控制”。
所謂的主動控制,笛卡爾主要給出了三條建議:1、通過良好的教育,來提高對正確是非的判斷力;2、保持寬宏的心態,以寬廣的胸懷帶來靈魂的自由;3、通過運用我們靈魂深處的美德,去區分善惡,去認識事物的價值,去積累經驗。
啟示:如果評估一下我們的日常狀態,是能主動控制的時候多?還是被動無奈的時候多?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明知道讀書重要,卻忍不住要玩手機;明知道鍛鍊有益,可我們就是管不住嘴、也邁不開腿;明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卻偏偏要在意別人的態度?
其實,一個人的自律性是來自於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自律性就越強,如果老是覺得自己不行,做不到,是一灘爛泥,他的自律性就會很差。面對社會壓力,面對別人的評價,我們應該建立自己的自尊,還是在摧毀自己的自尊呢?
正如笛卡爾在書中寫到的:“一個寬宏的人認識並把握到了自己的自由,所以才能胸懷寬廣,不會被他人的評價、自身的激情所影響,從而能進退自如。而這種自由,正是靈魂最寶貴的品質和價值。而一個認識到這種寶貴品質和價值的人,也就會生髮出對自己的尊重。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激情的奴隸,也不會對他人唯唯諾諾。”
03 斯多葛主義
斯多葛,哲學學派,源自於希臘,創始人是哲學家芝諾,代表人物是馬可·奧勒留。
馬可·奧勒留既是哲學家,同時也是羅馬的皇帝,他是羅馬帝國五大賢君中的最後一位。奧勒留推崇哲學裡的斯多葛學派,他在帶兵打仗的間隙為自己寫作哲學禮記,原名是“致我自己”,後人改名出版,《沉思錄》便流傳後世,成為斯多葛學派的經典之作,奧勒留也因此成為羅馬最後一個偉大的斯多葛。
斯多葛學派是教人怎麼樣過好一生的哲學主張,斯多葛推崇“理智”,主張讓“理智”主導我們的生活,不悲不喜的中庸之道;斯多葛還主張“德性”,人生應追求有德性的生活,並等待命運女神的垂青;斯多葛主張物物而不為物所誤,既享受現實的美好,有洞察其轉瞬即逝。總之就類似於盡人事,聽天命。
斯多葛既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修行。信奉斯多葛的理念,並努力踐行斯多葛的主張的人,往往會將自己稱作是一位斯多葛。就像奧勒留在《沉思錄》中寫道的那樣:“我必然會遭遇負義、無禮、背信、惡意和自私自利之人,我以提醒我自己這句話開始每一天。”如今,斯多葛依然廣受追捧。
其實,斯多葛學派的最偉大之處,在於它教導我們怎麼去面對“無常”。我們應該享受生活,追求成功,但也不應沉湎其中,洞察一切都像朝露一樣,隨時會消失。如果榮華富貴轉瞬間消失、如果摯愛親人突然離世,那也只是命運的安排。作為一個信仰斯多葛的人來講,他必須無懼無憂,無嗔無念,內心依然寧靜。
啟示: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所以,為最壞做好準備,假設一切都會被命運奪走,我們就更能專注於當下所獲得的快樂,珍惜已經擁有的一切,感受幸福。並且,習慣於預設最壞情形,我們才能獲得堅韌和勇氣。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真正的勇氣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卻依然熱愛生活。在逆境中、在無常的世事面前,斯多葛能讓我們獲得內心的寧靜與喜悅。
04 結語:
無論是追求優秀與卓越,無論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還是坦然面對無常,這些關於“幸福”的思考,其實只僅僅是哲學這一浩瀚大海中的幾朵浪花,我們慧海拾貝,並不能真切而全面的探究清楚“幸福”問題,但這些前人的思考與成就,依然能像是閃耀的火光,在我們面臨黑暗的時候,給予我們指引,讓我們在追尋幸福的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
或許有一天人類科技和認知能力的進步,可以輕而易舉的就破解掉怎樣才能幸福的問題,那個時候,我們只需輕輕按下一個開關,就能讓自己充滿了幸福與快樂。不過,我們應該洞見到的是:即便如按下開關這樣簡單,也需要我們自主決策、親自行動才能得以實現。幸福,終歸而言並不是目標,它是一種過程。幸福與否,其實取決於我們自己...
評論:
這個問題我們在哲學吧討論過,不光是哲學家,還有科學家和一些行業的頂級領袖,他們很多都孜然一身。主要原因是這些人的思維跟女人很難合拍,肯定也不討女人喜歡
評論:
黑格爾的哲學著作非常的晦澀難懂,哲學初學者們還是不要先讀他的書為好,先找一些比較通俗易懂的書來讀讀,比如羅素的《西方的智慧》或者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等。\u0001
評論:
永遠不要試圖挑戰一個哲學家的思維模式,語言無法複述出其全部思想內涵。只能說明羅素不算是一個合格的具備分析批判能力的局外人。真正的哲學家皆寂寞。
閱讀更多 令狐我大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