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男女交往的潛規則,全都在這本書裡了


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這是小說《圍城》最著名的一句話,也成了形容婚姻最著名的一句話。

但說到《圍城》,你不能只知道這麼一句話吧。

其實豈止說婚姻,小說從方鴻漸初出茅廬零戀愛經驗寫到他婚後生活,從露水情緣的鮑小姐寫到把他圈進婚姻的孫柔嘉,種種糾葛之餘,男女交往的那些潛規則,也全在這本書裡了。


01

在感情發生之前,互相掂量已經開始

《圍城》:男女交往的潛規則,全都在這本書裡了

郵輪上的蘇文紈

人們看待感情很容易理想化,說什麼愛一個人沒有理由,其實都有理由。每個人的意識裡,都自知或不自知地運行著一個篩選機制。

在感情發生之前,互相掂量已經開始,所謂的好感,就是初步通過了篩選。

在歸國郵輪上,鮑小姐和蘇小姐同時看上了方鴻漸,她們是怎麼掂量方的?

鮑小姐是覺得旅途無聊,需求是想找個消遣對象:“她看方鴻漸是坐二等艙的,人還過得去,不失為旅行中消遣的伴侶”,注意!坐二等是看經濟條件,供吃喝付小費出手會闊綽,人還過得去說明性格還算討喜,聊起來不悶,作為旅途消遣已足夠了。

蘇小姐是想趁航行,尋覓一個結婚對象:“她對方鴻漸的家世略有所知,見他人不討厭,似乎錢也充足”,蘇小姐考慮的因素更多一些,自己是留學博士,自然也要留學博士才配得上,此外還有家世、性格、經濟條件。

方掂量鮑小姐,是鮑小姐身材性感勾人,生性浪蕩,主動熱情,容易得手,完了還不用負責。

在鮑小姐下船之後,方的女伴換成了蘇小姐,方同樣在掂量蘇小姐:“蘇小姐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頭腦,有身份,態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閨秀,和她同上飯館戲院並不失自己的面子。”


02

明知名花有主還來勾搭

是因為可以不用負責任

《圍城》:男女交往的潛規則,全都在這本書裡了

局部真理鮑小姐

方鴻漸在郵輪上,和“局部的真理”鮑小姐發生了一夜情。

鮑小姐用兩句話就撩到了方鴻漸,一句是:“方先生,你教我想起我的未婚夫,你的相貌和他像極了”,這當然是假的,因為她未婚夫是個禿頂的黑胖子,但暗示的意味已經很明顯了;

另一句是:"咱倆今天都是一個人睡",這句話一出,方鴻漸心中電光瞥過似的,忽然照徹。

兩個心懷鬼胎的人,不謀而合,一觸即發,就是這個樣子。

鮑小姐和蘇小姐都對方鴻漸有意思,為什麼方鴻漸選了鮑小姐做女伴呢?有個重要的原因,鮑小姐已經訂婚了,方鴻漸知道,他可以享受她未婚夫的權利,而不必履行跟她結婚的義務。

這是男女交往的一個潛規則:

通常一個男人知道一個女人名花有主還來勾搭,很少是真的想挖牆腳,追求真愛,而是因為可以不用負責任。吃幹抹淨,卻不用付出多少東西,不用給任何許諾,何樂而不為?

稚嫩如方鴻漸也懂得隱蔽的算計。

只不過這個故事裡,主動狩獵的是鮑小姐,快速出擊又全身而退。她拎得非常清,年長她12歲的醫生未婚夫是她藉以提升階層的關鍵,所以必須牢牢抓住。

所以她並不戀戰,一靠近香港,就開始有意識地疏遠方鴻漸。零戀愛經驗的方鴻漸和她相比,還是太嫩了一點,一開始就準備當混蛋,末了還指望人家會對他戀戀不捨。

作為對比,你可以仔細看看方鴻漸和蘇小姐的互動,當蘇小姐開始給他洗手帕、補襪子、縫紐扣,都是太太對丈夫盡的小義務,方鴻漸感到承諾婚姻的壓力,開始恐慌,甚至毛骨悚然,嚇得要退開兩丈遠。


03

年齡越大,

女性在婚戀市場慢慢貶值

《圍城》:男女交往的潛規則,全都在這本書裡了

蘇文紈與方鴻漸

蘇文紈剛出場,作者錢鍾書給的形容是:“有一種孤芳自賞、落落難合的神情——大宴會上沒人敷衍的來賓或喜酒席上過時未嫁的少女所常有的神情”。

蘇文紈就是個過時未嫁的少女,她留學歸國面臨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隨著年齡增長,她的追求者數量和質量都在下降,所以她才急著圈定候選人,把自己嫁出去。

蘇文紈的佈局是這樣的:重點發展方鴻漸,養著備胎1號趙辛楣,和備胎2號曹文朗,讓三個人為她爭風吃醋,但方鴻漸是內定的丈夫。

書裡是這樣說的:

“在大學同學的時候,她眼睛裡未必有方鴻漸這小子。那時候蘇小姐把自己的愛情看得太名貴了,不肯隨便施與。現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捨不得穿,鎖在在箱底,過一兩年忽然發現這衣服的樣子和花色都不時髦了,有些自悵自悔。”

雖然不願意承認,也很討厭年齡歧視,但事實就是這樣:在中國的婚戀市場,女性年齡越大,會慢慢貶值,無論她的自身條件多麼好。

這是一條很剛、很強勢的男女交往潛規則。

同時要注意這種事情,嘴上說得再好聽再政治正確也沒用,都是用腳投票的。就像職場對女性的性別歧視,足夠謹慎的招聘單位 ,不會在招聘條件上直接寫不要女性,落人口實,但招聘的時候會悄悄把女性應聘者淘汰。

忘了在哪兒看到的一句話,用來形容這條規則十分恰當:“女孩在18歲的時候,脖子可以挺得高高的,之後每過一年,就要懂得把頭低一點點。”


04

低娶高嫁,

仍是最普遍的擇偶原則

方鴻漸回家之後,家裡替他考慮婚事,聊到了身為官小姐的蘇文紈是否是合適的婚配對象。

方鴻漸的父親說了一個觀點:

“女人唸了幾句書最難駕馭。男人非比你高一層,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所以大學畢業生才娶中學女生,留學生娶大學女生。女人留洋,只有洋人敢娶她,否則男人至少是雙料博士。鴻漸,我這話沒說錯吧,這跟‘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一個道理”

這是民國家長的婚配觀,可實際上低娶高嫁,仍然是當今中國最普遍的擇偶潛規則。

中國男性一般偏好往平層或下層擇偶,女性則一般喜歡往平層或上層擇偶。多數人相信,這樣的家庭結構更加穩定。


05

戀愛中耍心機用手段,

只對對你有好感的人起效

《圍城》:男女交往的潛規則,全都在這本書裡了

陳道明飾演的方鴻漸


蘇文紈的婚戀心理很有趣,她有一手好牌,傲人的家世和學歷、不錯的品貌,唯一的劣勢是錯過最好的花期。

她是驕傲的孔雀女,所以她選擇低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她想要一個任她拿捏的丈夫,另一個是她爸爸是實權官員,有本事把女婿扶上位,不會因為低嫁降低生活質量。

所以她選了方方面面不如她,當品貌相當,知情知趣的方鴻漸,為了促成這段感情,她使了很多手段。

首先,引入兩位備胎,備胎1號趙辛楣是世交,雖然對她用情很久,但家是相當,而且各方面都比較優秀,屬於勢均力敵的類型,沒辦法任她拿捏;

備胎二號曹文朗也是世交,還是劍橋畢業生,可是品貌上差很多,長得肥頭大耳,趙辛楣直接稱他“這樣一個怪東西”。

她喜歡挑起醋意,讓幾個男人為她爭風吃醋,比如趙辛楣不在的時候,她叫方鴻漸方先生,趙辛楣來了,就親暱地叫“鴻漸”。

其次,看似無意,其實在精準打擊對手。比如,她向方鴻漸造情敵表妹唐曉芙的謠:“這孩子雖小,本領大著呢,她抓一把男朋友在手裡玩弄著呢。”

可是,戀愛中耍心機用手段,只對有好感的人起效。我在前文說過,每個人擇偶的時候都有一個初步的篩選機制,通過第一層的篩選才有發展的可能,通過了第一層的篩選才會產生好感。

《圍城》:男女交往的潛規則,全都在這本書裡了

讓方鴻漸想當牙刷的少女唐曉芙

而蘇文紈是沒有通過方鴻漸的第一層篩選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蘇文紈缺乏方鴻漸喜歡的少女感,他覺得蘇文紈表現出來的頑皮嬌痴和她不相配。他喜歡少女唐曉芙,想給人家當牙刷。

所以蘇文紈的心機手段,讓愛她十幾年的趙辛楣方寸大亂,搞了兩個大動作來打擊情敵:

一個是設鴻門宴,並找來幫手,讓方鴻漸在席上大大出醜;第二個是把方鴻漸推薦給三閭大學,用物理距離拆散他和蘇文紈。

但方鴻漸卻無動於衷,反覺得蘇文紈手段狠辣,讓他心生懼意。

同樣是這個方鴻漸,趙辛楣提醒方鴻漸,孫柔嘉心機深,煞費苦心,方鴻漸的心理活動卻是:“承她瞧得起,應當更憐惜她。”這就像《甄嬛傳》裡甄嬛用蝴蝶爭寵,皇帝說,管她是怎麼辦到的,只要她肯在朕身上用心,就夠了。

同樣是這個趙辛楣,後來三閭大學的范小姐對他使勁手段,又是假摔癱在他身上,又是手提袋忘記取,沒有通過第一層篩選的范小姐,只讓他不厭其煩,急於擺脫。

這是男女交往的一條潛規則: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擇偶的硬標準,如果沒有通過這個硬標準,就無法進入候選人行列,使再多的心機和手段,也是白搭,甚至令人鄙夷生厭。

只有對於那些對你有好感的人,愛你的人,心機和手段才能讓他們或方寸大亂,或心生憐惜。


06

再好的朋友也比愛人疏一層,

朋友要有邊界感

《圍城》:男女交往的潛規則,全都在這本書裡了

托腮方鴻漸

這一條嚴格說起來是友情潛規則,但是和男女交往相關的。

趙辛楣和方鴻漸認識在先,兩人是年歲相當、脾性相投的知交,無話不談。他們的談話內容就包括對身邊人的評價和看法。

最初,孫柔嘉對趙辛楣來說,只是報社前輩的女兒,對方鴻漸來說,是一個不太熟的女同事。兩個男人私底下可以沒什麼忌諱地交換看法。

可是後來孫柔嘉成了方鴻漸的未婚妻,繼而成為妻子。這種親疏關係就變了,再好的朋友也比愛人疏一層。

趙辛楣剛開始沒有做好角色轉換,他在重慶得知方鴻漸訂婚消息,寫信道賀,信中提起曾經關於方孫二人的預言,孫柔嘉追問詳情。

方鴻漸的反應是:“鴻漸現在新訂婚,朋友自然疏了一層,把辛楣批評的話一一告訴。”孫柔嘉聽得怒形於色。

從此以後,她就開始討厭趙辛楣了。枕邊人和最好的朋友交惡,可不是什麼愉快的事,方鴻漸處事實在不夠成熟。

後來再次見面,趙辛楣還是忍不住告訴方鴻漸:“混賬!那麼,我就說啦,啊?我不是跟你講過,孫小姐這人很深心嗎?你們這一次,照我第三者看起來,她煞費苦心”

但他很快意識到不妥:“不對不對,我喝醉了,信口胡說,鴻漸,你不許告訴你太太。我真糊塗,忘了現在的你不比從前的你了,以後老朋友說話也得分個界限。”

其實這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錯誤,永遠記住:

再好的朋友也比愛人疏一層,朋友要有邊界感。不要輕易置喙人家兩口子的事,即使你和當事人認識的時間再久,交情再深。


07

和一個人結婚,

等於和他一家人結婚

《圍城》:男女交往的潛規則,全都在這本書裡了

這件事人人都在說,可是真到自己身上,非得真結了婚才會切切實實地感受到。

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之後,雖然小兩口子是單獨搬出來住的,可是來自雙方家庭的干涉從來也沒停止過。

很大一個原因是:年輕人組建新家庭,很少是不需要原生家庭提供資源支持的。

比如方鴻漸和孫柔嘉婚後住的房子,是方家拿老家的舊宅置換才租下來的,而房子裡的一應傢俱,又是孫柔嘉的姑姑給買的。

所以選擇結婚對象,不能只考察這個對象,還要考察對方的家庭,因為和一個人結婚,等於和他一家人結婚。兩個人的結合不止是兩個個體的結合,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


08

戀愛心術也許能一時奏效,

但虛假人設無法一輩子不拆穿

《圍城》:男女交往的潛規則,全都在這本書裡了

孫柔嘉

《圍城》裡,戀愛心術最厲害的不是蘇文紈,而是普通家世、普通長相、普通學歷,卻把方鴻漸圈進婚姻的孫柔嘉。

趙辛楣評價她是一個“很深心”的人。

其實我覺得,女孩子談戀愛有點小心思也沒什麼,所以這裡就不展開分析孫柔嘉是如何一步一步把原本對她沒什麼感覺的方鴻漸圈進婚姻並且套牢了。

但孫柔嘉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聰明反被聰明誤,為日後婚姻的不幸福埋下了伏筆。

那就是她一直在營造一個虛假的人設。她有意識地在方鴻漸面前樹立一個天真無知、柔弱可憐、沒有主見、需要保護的人設。

比如,同事陸子瀟寫信追求她,她跑來問方鴻漸的意見:

“我照方先生的話去做,不會錯的。我真要謝謝你。我什麼事都不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商量,只怕做錯了事。我太不知道怎樣做人,做人麻煩死了,方先生,你肯教教我嗎?”

方鴻漸這個傻子,偏偏就最吃這一套:

“這太像個無知可憐的弱小女孩了,辛楣說她裝傻也許是真的,方鴻漸的猜疑像燕子略過水,沒有停留。孫小姐不但向他求計,並且對他言聽計從,這使他夠滿意了,心理容不下猜疑。”

“鴻漸見過一次她這種表情,所有溫柔的保護心全給她引起來了。”

不過大概所有的男人都吃這一套的。

《甄嬛傳》裡安陵容得寵,浣碧很不服氣的說:“她不就是一味地裝可憐嗎?可偏偏皇上又是這樣喜歡得不得了。”甄嬛說:“不止是皇上,換做天下男人,個個喜歡得不得了。”

《情深深雨濛濛》裡,何書桓向依萍解釋和如萍的曖昧:

“我不知道該怎麼說,如萍一時忘情在我面前掉了眼淚,我只是一個平凡的男人,也有男人的弱點,看到她那個樣子實在好感動,一心想要去安慰她,治好她的眼淚,於是情不自禁。”

可是訂婚之後,方鴻漸漸漸發現孫柔嘉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女孩子,而且主見很牢固,並不是他以為的事事需要請教自己的女孩子。

而且她不僅不天真無知,對方鴻漸的景況看得比方鴻漸自己還清楚,嘴巴比刀子還厲害,往最痛的地方戳下去:“替各系打雜,教授都沒爬到,連副教授也保不住。”

所以方鴻漸才會覺得,結婚之後,娶的根本不是婚前認識的那個人。

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後生活,雞飛狗跳、一地雞毛,以及方鴻漸對婚姻的失望,和這個假人設的崩塌有非常大的關係。

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戀愛心術也許能一時奏效,但虛假人設無法一輩子不拆穿。

孫柔嘉營造虛假人設去迎合方鴻漸,在男女交往中,這種策略常常被用於沒那麼有把握的或條件優越於自己的對象。

這種策略短期可能是起效的,可是婚姻是漫長的、瑣碎的,虛假人設無法一輩子不拆穿。等到水落石出的一天,才會發現是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所以最好也最聰明的做法,其實是坦誠地做真實的自己。

一個正確的心態應該是:我是這樣子的一個人,如果你喜歡,那很好,如果不喜歡,那就算了。我無法假裝成一個不是自己的人。


09

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

彼此不討厭就可以結婚了

《圍城》:男女交往的潛規則,全都在這本書裡了

這是方鴻漸的一個感觸。

趙辛楣最後找了個女學生結婚,方鴻漸明顯地感覺到這並不是出自於熱烈的愛:“他對她也許不過像自己對柔嘉,可見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夠結婚資本了。”

他說的是真的,愛情是奢侈品,稀缺品,不是所有人都能幸運地嫁給愛情。現實的真相是:

這世間的男男女女,很多很多遇到一個條件相配,彼此不討厭的人,就走進了婚姻。

只不過大眾媒體把愛情鼓吹成了結婚的必要條件,很多人直到到了年紀,才發現原來並不是那麼回事。

在擇偶領域,還有個不成文但很有趣的規律:

一個人最愛的、最念念不忘 ,往往是他配不上的人,其實哪有那麼多男神女神,不過是相貌、學歷、能力、家境、社會地位等方面配不上的人;

一個人最終的伴侶,往往是他可選範圍內最好、最優的人。但凡能長久的關係,都是價值排序後的精準匹配。

《圍城》真是一本妙書,常讀常新,讀得越細,發現也越多。


(文章原創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 The End-


李小墨

職業讀書人,暢銷書《請停止無效社交》作者;前海南特區報記者;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每天更新隨筆日記。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