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士兵的卡路里攝取量碾壓日軍,美國是如何做到的?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後,美國正式參戰,歷時近四年的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

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陸軍共死亡120萬人,而美軍陣亡的人數在12萬人左右。從統計數字中可以看出,美、日兩國軍隊的總的傷亡比達到了1:10,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是什麼原因,造就了美、日兩軍之間產生如此之高的傷亡比呢?

太平洋戰爭:士兵的卡路里攝取量碾壓日軍,美國是如何做到的?

圖 | 太平洋戰場的美國大兵

真實的戰爭並不是我們看上去那樣,敵對雙方各自派士兵使用精良武器,在一線戰場一頓打打殺殺,最後羅列出一串串傷亡統計數字那麼簡單。戰爭是一個超級龐大的系統工程,最終的勝負也往往是綜合國力的體現。

過去,人們在對比二戰中美日雙方的國力的時候,都是從戰略資源、科技力量,軍事決策上進行解讀,認為這些是美國能夠戰勝日本的關鍵因素。

我們必須承認,這些都是在正面戰場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因素。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戰場上的士兵的肚子,往往也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戰爭的另一面——一場關於“卡路里攝入”的大比拼

有句古諺語講,“決定行軍速度的不是威嚴的將軍,也不是鐵一般的紀律,而是士兵的肚子”。是啊,人是鐵飯是鋼,士兵吃不飽飯是沒法打仗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亙古不變的作戰真理。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不管是官渡之戰,還是赤壁之戰,任你再兵多將廣,只要糧草被燒,最終都會難逃兵敗的命運。

所以你看,如何保障士兵有穩定的口糧的供應,往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太平洋戰爭:士兵的卡路里攝取量碾壓日軍,美國是如何做到的?

圖 | 糧食,永遠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那麼,你會問了,這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嗎?沒有哪個國家會傻到在讓士兵們不帶口糧去打仗吧?

沒錯,所有的軍隊都有供應物資的後勤部隊,都配有炊事班,炊事班的職責就是攜帶著作戰隊伍的糧食,為他們做飯,保證士兵有穩定卡路里攝入的。

然而,你要是覺得有了炊事班,士兵就能吃飽肚子打仗,就把問題想得簡單了。其實,很多情況下,即使有炊事班,帶著口糧,士兵們也避免不了餓著肚子打仗。為什麼呢?

你想啊,炊事班做飯要生火,就需要有柴,你總不能指望他們揹著大米還帶著柴火吧?你可能會反駁說,有汽油等化石燃料啊?你想,在東南亞熱帶雨林作戰,自然條件惡劣,補給很困難。因此這些化石燃料很容易出現供應不足。即使,柴火的問題解決了,你總不能在雙方激烈地交火時做飯吧,士兵吃上飯也還是有很多條件限制的:偵查敵情、伏擊敵人時,不能生火做飯,因為容易產生炊煙和氣味暴露自己;即使做好了飯,在激烈交火的情況下,能不能及時地送上去,也是未知數。

因此,在二戰時,日本的士兵經常餓著肚子打仗,更別提什麼營養搭配了。而美國大兵就不一樣了,每天的卡路里攝入量,可以說是碾壓日本軍人。

太平洋戰爭:士兵的卡路里攝取量碾壓日軍,美國是如何做到的?

圖 | 日本軍人的伙食

這麼說你可能不信,我們來看一組各國軍人在二戰中的熱量攝取數據:

  • 二戰時,日本軍人平均每人每天攝取2000大卡的熱量。
  • 德國軍人平均每人每天攝取的熱量是3000大卡。
  • 而美軍平均一個士兵每天攝取的熱量高達4300大卡。

在二戰的那個年代,從人類新陳代謝的角度來看,一名從事中等體力勞動的成年男性,每天維持基礎新陳代謝需要攝取的熱量是2800卡路里左右;而一名在戰場上作戰的士兵,則需要每天至少3400卡的攝取量;如果是在蘇聯高寒地區的東線戰場作戰,士兵則需要每天攝取4200卡以上的熱量。

太平洋戰爭:士兵的卡路里攝取量碾壓日軍,美國是如何做到的?

圖 | 二戰時吃飯的美國大兵

因此,先不看武器裝備如何,從士兵的平均卡路里攝取量上來看,美國人取得太平洋戰場的最後勝利是個顯而易見的結果。

那麼,問題又來了,美、日雙方在士兵的口糧供應方面為何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你可能會說,美軍熱量攝入多,是國家有錢啊,給士兵吃得多,攝入的能量就多。日本窮啊,所以日本軍人的卡路里攝取量和美軍相差那麼懸殊。

問題是這麼簡單嗎?日本再窮,以全國之力,再加上佔領的殖民地,供應太平洋戰場上軍人的口糧還是有的,沒做好這樣的計算,他們都不會主動攻擊美國的珍珠港。

前面我們提到了,戰場上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決定士兵們能不能吃上飯。那麼,日本軍人的熱量攝取不足,問題肯定出現在那些環節上。然而,這些是戰爭雙方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美國人又是如何解決士兵的吃飯問題的呢?

答案你可能意想不到,是午餐肉。

“午餐肉”是怎麼發明的?

1937年,美國有個叫傑伊·荷美爾的傢伙,用香料和火腿混合,發明了一種新的食物,稱為Spam,意思是製成罐頭的食物。

在當時的美國,只有中產及上層階級才流行吃午餐,普通的勞工階層還沒有吃午餐的習慣。由於食用方便,政府的官員及公司的高層在舉辦午餐聚會時,就開始流行吃Spam。

太平洋戰爭:士兵的卡路里攝取量碾壓日軍,美國是如何做到的?

圖 | 荷美爾公司生產的午餐肉

就這樣,Luncheon Meat(午宴聚會吃的肉)一詞,逐漸流行開來。當Spam傳到中國後,商家就將Spam,按照Luncheon Meat直譯為“午餐肉”,這就是“午餐肉”的由來。

二戰結束之後,在覆盤二戰中各國勝敗原因的時候,曾經流行過這樣一個說法,之所以美國能贏得太平洋戰爭,除了武器裝備的精良,將軍士兵的高素質,還有一個“秘密武器”——午餐肉。

這樣說,你可能覺得太誇張,“午餐肉”不就是個罐頭嗎?除了讓美國大兵填飽肚子,還能有什麼特別之處,它還能比飛機大炮厲害嗎?太抬舉它了吧。

太平洋戰爭:士兵的卡路里攝取量碾壓日軍,美國是如何做到的?

圖 | 午餐肉為美國的士兵提供了足夠的卡路里

還真別說,在二戰中“午餐肉”對美軍作出的貢獻,還真不亞於堅船利炮。如果你真正理解二戰時各國的物資供應就會知道,午餐肉的意義,可遠不只是為美軍提供熱量的食物這麼簡單。

“午餐肉”——戰爭後勤保障的標準化解決方案

前面我們說過,日軍在平均卡路里攝取量上,之所以和美軍相差的那麼懸殊,可不是一個“窮”字就能簡單概括的。

和島國日本相比,美國顯得地大物博是沒錯,士兵吃的好似乎是應該的。但是,戰場上的後勤保障工作可不是你國力強、供應足,就可以了,戰爭可沒你想得那麼簡單,它是個極其龐大的系統性工程。

別的不說,二戰期間美國幾乎動員了全國的青壯年男子,海陸空三軍總共有上千萬人,這些軍隊分佈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兩塊相隔遙遠戰場。因此,後勤任務必須按照不同的兵種、部隊進行細分,還要考慮不同的戰場環境,執行的不同任務,而且很多軍隊還在不停的移動。

面對如此的繁雜的後勤保障任務任務,就算美國人資源豐富,也不免會感到頭痛。

太平洋戰爭:士兵的卡路里攝取量碾壓日軍,美國是如何做到的?

圖 | 美國的空降兵

面對如此大規模的物資供應,要考慮的重點已經不是供給數量上的問題了,而是在超級複雜的任務下如何進行細分的難題。這樣的問題如果解決不了,稍一出錯就要惹出大麻煩。

咱們別的不說,像前面我們提到過的,“如何在恰當的時間讓士兵在戰場吃飽飯”這件事,就讓後勤部門頭大。戰爭的時候都是按照小隊作戰,所有的小隊都配備炊事班嗎?那炊事班要帶鍋具、食材嗎?帶多少?如果帶少了不夠怎麼辦?帶多了,不但浪費還影響行軍速度。

你看,如何保證將合適數量、結構的食物、物資,及時地投放給需要它們的部隊,對於後勤部門來說是個大難題。

日本軍人每人平均每天只能攝取到2000大卡的熱量,這其實不完全是日本窮,糧食供應不足,還因為他們在飲食習慣上的問題,他們習慣吃飯糰。這你就會疑惑了:吃飯糰怎麼會對日本軍人的熱量攝入影響這麼大呢?給他們多做點兒不就行了?

好,就算不給日本兵提供肉類和蔬菜,只吃飯糰,在後勤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面也講過,炊事班不但得有大米、鍋、水、柴火。僅僅這樣簡單的條件,戰場上都很難滿足。其次,在太平洋戰場炎熱潮溼的環境下,米飯經過兩三個小時就會餿,吃了會拉肚子。所以,飯糰做好了也不能長期儲存。而且,戰場上生火條件,配送條件不成熟,日本兵都得餓肚子。

太平洋戰爭:士兵的卡路里攝取量碾壓日軍,美國是如何做到的?

圖 | 日本人愛吃的飯糰

弄明白這些,回頭再來看“午餐肉”,我們就明白它對於美軍真正的意義了:

  • 有了“午餐肉”,美軍就不用配備炊事班了,因為它免去了食物的加工過程。“午餐肉”是裝在罐頭裡的熟食,不需要額外的加工,隨時隨地開罐即食,吃起來方便。你如果想吃熱的,用開水燙一下就可以了。你看,炊事班、柴米油鹽、做飯的時機,統統不在美軍的考慮範圍。
  • 營養均衡,“午餐肉”不僅解決了食物的熱量和總量,更重要的是營養搭配問題。人在進行過大量體力消耗的運動後,光補充碳水化合物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得攝入大量的蛋白質、油脂。這要是炊事班配菜,還得考慮大量的食材搭配,供應。但是對於吃午餐肉的美軍來說,只需在生產環節改變一下配方就OK了。午餐肉裡可不僅只是肉和澱粉,你可以加入任何你想加入的其他營養物質。
  • 提高物資利用率,消除食物差異化對士兵造成的情緒問題。美國雖然富有,但是戰爭開啟後也出現了肉類的資源短缺。如何保證大兵們人人有肉吃呢?還是靠“午餐肉”。一般情況下美國人不吃動物的碎肉,更不吃內臟下水。如果供應整塊的肉,肉質上稍有變化,就會被士兵看出來,這將會非常影響士氣。但是,把肉和澱粉攪在一起的午餐肉,成分變化就不容易察覺了。然而,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這些“邊角料”都成為了寶貝。你不吃?我餵你吃。將它們做成午餐肉,你吃的出來是碎肉還是內臟下水嗎?
  • 午餐肉為食物的運輸消除很多障礙。這個也很好理解,它就是罐頭,還不怕變質,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下能放3年,不用考慮溫度、溼度,怎麼運輸都行。午餐肉用自身的標準化,大大降低了運輸的複雜性。這樣一來,美軍永遠不會出現給某支部隊只配備了蔬菜,沒有肉、蛋、奶的錯誤。

結語

“午餐肉”的發明,不僅為美軍提供了熱量供應的可靠來源,更重要的是:它在二戰複雜多變的戰爭環境中,將美國的畜牧業、食品化學、食品加工業、交通運輸業等多個領域整合在一起。它將解決各種不同問題的方法,全部封裝進一個罐頭裡,在戰爭後勤保障方面為美軍提供一套標準化的解決方案。

自古以來,戰爭就是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之所以美軍能夠在太平洋戰爭中所向披靡,對日本取得那麼高的傷亡比,他們所依靠的不僅是龐大的資源、科技力量、軍事決策這些因素,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面對複雜性系統時,能夠化繁為簡的解決問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