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圓倉,煙笸籮,簸芸豆,拉風箱,灶膛火苗正紅,煙囪青煙直冒


現在新農村改造後,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村子裡面的路通了,都用上了自來水,而且網絡也接到了家家戶戶,村村都建了衛生室,看病買藥也方便多了。改造後的新農村,家家戶戶格調都差不多,好多都是統一規劃,統一施工,也就是說都是一個模式,誰家都一樣,有點千篇一律。前幾天,小編跑到內蒙一個偏僻的山村,那裡還保留著一些老房子,老物件,很有年代感,你看眼前的圓倉,原來是農戶家裡裝糧食的,現在不用了,已經斑駁了。

到了這個村子,你才有一種到了世外桃源的感覺,機器的轟鳴聲,汽車的喇叭聲,全都沒有,只有雞鳴狗叫,在山谷迴響,偶爾有毛驢拉高了嗓音的在唱詠歎調,那聲音真是節奏鮮明,格外洪亮,在近處看,走著走著,咕咕的叫聲把你的目光吸引過去,原來是一些鮮豔的大公雞,圍著一圈在吃飼料,公雞的飼料很簡單,就是把家裡的玉米碾碎了,然後用水攪拌一下,放在一隻橫切開的輪胎裡面,大公雞圍了一圈,吃的很起勁,這戶農民太有智慧了。

在農村不像在城裡,有城管管著,誰家都不能隨便往樓下放東西。但在這偏僻的農村就不同了,你看好多農戶,都把家裡的牛羊,養在院子外面,眼前溝谷裡面,就有好幾戶人家養的羊。這裡農戶住的很分散,有臺上的,有的在臺下,有住在溝東邊的,有住在溝西邊的,有住山南的,有山北邊的,上上下下,錯落無序,住高處比低處的高出一二百米,現在都通上自來水了,住在高處跟低處差不多,要是沒有自來水的時候,住在高處的吃水特別困難。


這就是養在院子外面的羊,現在農戶養羊的品種跟過去不同了,大多是小尾寒羊,主要是肉用。今年羊肉價格高,農民養羊賺了。看到眼前的場景非常親切,因為小編小的時候,家裡就養了這麼多的羊,小編很小的時候,就能給羊添草添料,還要用拌好了黃豆麵餵羊羔。在北方,冬天要把棚圈加固,上面放上好多玉米秸,這樣保暖性能好一些,要不然母羊下羔子就可能給凍死。如果天太冷,就是已經活蹦亂跳的一個多月的羊羔,也會凍死的。

這個時候都是把小羊羔弄到屋裡,讓它們在爐子邊上待著。大人晚上還要提著帶玻璃罩子的煤油燈,及時到棚圈裡看看哪隻母羊要臨產,發現可疑情況,趕緊把臨產母羊弄到屋裡去,你還得在屋裡弄些飼草,讓母羊吃,當小羊羔出生後,屋裡面不斷有小羊羔的,咩,咩,咩聲和母羊找小羊羔的呼喚聲,小羊羔找到媽媽後,吃奶的場景特別溫馨。眼前的站著的是一匹老馬,馬站著就是休息,馬在農村已經很少見了,因為馬特別能吃,一般家庭喂不起。

這是毛驢,在農村最常見了,家家戶戶都有,因為毛驢吃的少,好養活,幹活也聽話,所以家裡拉車拉犁杖時毛驢是主力,這些年就是偏僻的山區,種地也多是用機器了,所以毛驢的活計就比較少了。現在農民要是家裡養好多毛驢,那就不是用來種地的,他們都是跟山東阿膠集團簽了合同,養毛驢主要是用來熬製阿膠的。但是在老百姓嘴裡還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天上的龍肉,不如地上的驢肉”,所以現在好多人家養毛驢都是賣給小販子,殺了賣肉了。


雖然現在用毛驢幹活的機會少了,但農戶家裡都還養著毛驢,少的一隻,多的兩隻。農民都有一個情結,那就是誰家不養著一隻毛驢或者騾子,就不是過日子的人家,這樣的人家讓人看不起。可現在越是這樣不養驢子的人家,思想越是開放,人家不養牲口,跑到外面去做生意,好多都發了財。而認真養毛驢的家庭,都是老守田園,種著家裡的幾十畝山坡地,好年景收入不錯,遇上大旱年頭,往往顆粒無收。哪怕三年沒有收成,農民也不會捨棄自己的土地。

在農村這樣的屋舍很少了,其實住著這樣房子的人家,往往比住好房子的人家要有錢要富裕,因為這樣的人家,大多不在這裡住了,他們在城裡有房子,這裡的房子捨不得拆掉,都是給鄰居家用,鄰居在這裡養豬養雞,就不用租場地了。但這樣的房子還是給人留下了很多記憶。

第一張圖片看到了農村裝糧食的糧倉,前面的糧倉已經毀壞了,斑駁破碎了,但是這戶人家的糧倉還在正常使用,其實現在農村,根本不用糧倉了,但是這戶人家卻把糧倉收拾的很利落,主人說,這樣的糧倉放糧食不會有老鼠來偷吃。另外在這裡放瓜果蔬菜保鮮效果也是不錯的,特別是冬天可以在裡面凍肉,這可是一個天然的大冰箱。


現在農村空心化嚴重,特別是比較偏僻的山溝裡,你看大榆樹下,這戶人家的房子多漂亮,這是新農村改造,政府給免費建造的。就是給蓋了新房子,年輕人也不願意回來住,現代的城市生活,很方便,充分滿足了年輕人的需求,可是這樣下去,農村空心化越來越嚴重,人們都聚集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何苦呢。

走進農戶家裡,一樣是熟悉的場景,紅磚壘砌的鍋臺上面,一口大鍋正在冒著熱氣,快過年了,家家戶戶煙囪裡面都在冒著青煙,有的在蒸年糕,有的在煮骨頭,熱氣騰騰,把屋子燻的黑黑的,這樣的屋子裡面特別適合燻臘肉,鍋臺的紅磚已經看不出來原來的顏色了,鍋臺的一側是風箱,就是用雞毛做的活塞,在木頭箱子裡面推過來拉過去,過去農民就是用這種方法來吹風。灶堂里正在燒著樹枝,彤紅的火苗,照在拉風箱的人的臉上,把臉都映紅了。

這位大爺正在提著桶去倒垃圾,他前面是一堆驢糞,現在就是在農村也很難看到這樣的糞堆了。現在農民種地完全用化肥,幾乎不用農家肥,所以長出來的糧食,吃著怎麼都不是原來的味道。過去家家戶戶都要有糞堆、糞坑。夏天要把一些柴草和家裡的豬糞、馬糞、驢糞、牛羊糞弄進糞坑裡面發酵,這個過程叫做漚糞,等到糞腐熟了,再把糞坑裡漚好了的糞,起出來晾曬後,就可以弄進田地裡施肥了,花大半年時間漚糞,剛好來年種地用。


只有肥沃的土地,再加上充足的糞肥,地裡的莊稼才能長的旺盛,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幾千年的歷程,就是春種秋收,田裡的收穫的糧食,人吃了變成了糞便,豬吃了一部分代謝成糞便,一部分轉化成了豬肉,豬肉被人吃了還是變成了糞便,糞便再發酵變成肥料,肥料再轉化成糧食,就是這樣不斷循環,但是現在農民種地不用農家肥了,這個循環的鏈條中斷了。

結果是住在城裡的人,糞便都被沖刷到了下水道,然後排入了江河湖海,無法再循環了,環境被汙染了,就像我們的日子一樣,不可逆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不知道這樣的發展,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但是在這個村子裡面,還能感覺到農耕文明帶給我們的,怡然自得自給自足的生活。你看眼前的驢車上裝滿了,打場剩下的豆秸子,這些豆秸子被毛驢吃掉後,變成糞便,糞便變成肥料,肥料轉化成糧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在這個偏僻的山村,你還能領略到一些原始的生活方式,眼前的東西你知道叫啥嗎?叫做煙笸籮,裡面的旱菸都是農民家裡種的,到了秋天農民把菸葉掰下來,晾曬好,就可以搓碎捲菸了,過去有些老人用菸袋抽這種旱菸,菸袋杆越長越覺得有派頭,特別是地主婆,她甩著一米多長的大煙袋,得讓二房去給她點菸,才顯出身份。現在用紙卷這種旱菸的人都少了,都得是七十歲以上的人,年輕的不肯也抽不了這麼有勁的旱菸。


農民家裡籮筐上面又覆蓋了一層塑料,目的就是增加使用年限,中國的農民都十分節儉,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得出來。籮筐裡面裝著玉米芯,冬天可以用玉米芯生爐子,據說玉米芯裡面有好多有用的成分,只是沒有人大量收購,農民只能用它當燃料了。

眼前的這東西叫簸箕,是農民用來簸一些碎屑,漂浮物的,家裡種了些芸豆,量不是太多,不值得到場院裡面去打場,就用連枷或者木棍猛勁敲打一番,豆莢就變成了豆粒和皮康,這個時候用簸箕,簸一簸,豆子和皮康就分離出來了。反正是五千多年的農耕文明,春種秋收冬藏,農民都有特殊的器具,特殊的辦法,來應對,才使得中華民族延續了幾千年,而且香火不斷,但是這種農業文明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都要消失了,這是多麼可悲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