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和英國等老牌強國為什麼混的越來越差?

香堂風子


法德歐州一體化的構想非常的棒,並且推出歐元削弱美元霸權,想一步步實現歐洲復興的構想!但是讓英國的加入卻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導致了嚴重的內部分歧,拖累了大家的發展!另外就是美國,美國為了維持美元霸權世界霸權,必然打擊歐元、打擊歐洲崛起,它所做的就是不斷在歐洲製造動盪,比如南聯盟、南奧塞梯、烏克蘭,把歐洲綁在對抗俄羅斯的戰車上,拒絕俄羅斯廉價的能源保障而不遠萬里購買中東石油。然後通過戰爭控制中東產油區,推高油價,通過金融戰阻擊歐元,通過金融風暴嚴重打擊歐洲經濟發展,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希臘債務、英國脫歐等!如果不是中國的崛起以及於歐洲的互惠貿易,大陸強勁的購買力帶動了歐洲經濟的復甦,我想歐洲現在會更慘…


凡人李91


英法老牌強國混的越來越差,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它們沒錢了。


1956年,埃及政府強行將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所有權收歸埃及國有,這個行為就好比是佃農把地主搶了,一直橫行霸道慣了的英法自然是無法忍受。

很快英法就糾結以色列一起痛揍埃及,又搶回了蘇伊士運河所有權。然而,英法還沒高興多久,蘇聯和美國就發表了聯合聲明,痛斥英法搞霸權主義。祭出核武器大旗,以武力威逼英法從埃及撤軍。

起先英國首相艾登還不予理會,打算跟美蘇死扛到底。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直接打電話給他,強硬的威脅道:如果你不撤軍,我就在國際市場拋售英鎊,讓英鎊貶值!並且我會考慮否決你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停止美國向英國的一切經濟援助。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迫於巨大的軍事、經濟壓力,英國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統科蒂只得無奈的下令撤軍,並且艾登還引咎辭職,在全世界面前丟了大臉。

事後,英法兩國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法國決心自立門戶,拉攏歐洲大陸國家搞歐洲共同體,建立了獨立於美蘇之外的世界第三極——歐共體。

但是不管法國怎麼蹦躂,他依然是跳不出如來佛祖手掌心的孫猴子,始終被美國這個如來佛捏在掌心。

至於英國,非常直接乾脆,直接投到美國大哥門下,給美國當小弟。



那麼1950年代的英法為什麼這麼慘呢?這就從1850年代開始說起了。

1850年前後,當時的英國以只佔世界2%的人口,生產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鐵,以及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堪稱是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

仰仗於實業的優勢,英國倫敦還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大量的資本流入英國,這也促使當時英國的經濟總量佔了世界的一半左右。

得益於經濟實力,英國的軍事力量得到了資金保障。它的海軍世界第一,殖民地面積世界第一,殖民地人口世界第一,擁有一個將近四億人的殖民地市場。

法國雖然全方位落後英國,但各項數據也是世界第二的水平。而當時的美國、沙俄、德意志聯盟在英法面前,都是渣渣。

也就是說,英國、法國憑藉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和擁有殖民地面積巨大、殖民人口龐大的雙重優勢,在1850年代稱雄於全世界。



但是,成也工業革命,敗也工業革命。由於英法忽視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他們是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特別是法國,由於實體經濟萎靡,居然在十九世紀就炒地皮,大搞房地產經濟。並且法國領導人還很奇葩,認為工業革命後,未來工業只需要機器,不需要人,因而鼓勵國民節育,結果工業也沒有搞上去,人口也沒有增長。要知道,工業時代,人口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於是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英法這哥倆就分別從世界老大、老二跌到了世界老三、老四的位置。

其實,兩國當時是可以避免淪落的,但是由於兩國資本家已經習慣了躺著賺錢,對需要花費大量資金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沒興趣,因此錯過了這次保持優勢機會。而當他們的工業產品競爭不過美、德後,它們又選擇了兩種截然不同且非常失敗的轉型之路。


法國的轉型是搞海外投資,在全世界瘋狂放高利貸,然後利滾利生錢,賺高額利潤。當時的法國被戲稱是“高利貸帝國主義”。

但我們知道,放高利貸是有風險的。如果借貸人不還錢,放貸人就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子裡咽了。法國當年靠放貸賺了不少錢,但也有很多錢沒收回來。比如借給沙俄的高利貸就因為沙俄政府倒臺,蘇聯拒不承認,而最終打了水漂。

英國的轉型是加大對殖民地的掠奪,壓渣殖民地經濟。比如當時英國的產品在全球市場沒有競爭力,英國政府就強迫殖民地人民購買英國的產品,不準殖民地搞自由貿易,不讓更有產品競爭力的美國、德國產品進入英屬殖民地市場。

並且英國還從殖民地瘋狂的掠奪勞動力、原材料等資源,以獲取暴利。這種掠奪,也導致殖民地對英國離心離德。埋下了各個殖民地後來獨立的種子。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英國、法國在一戰前雖然還能勉強維持歐洲霸主地位,但兩國的霸主位置已經是岌岌可危了。並且兩國經濟太依賴殖民地和高利貸,當殖民地一旦脫離英國,高利貸一旦收不回,兩國的經濟都會大崩盤。



後來就是耳熟能詳的兩次世界大戰了。英法雖然靠報團取暖加美國幫忙,兩次都勉強打贏了德國。但戰勝國的結局也是欠下一屁股債,從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只能靠美國的接濟才能度日。

既然美國是大款了,那麼世界格局就應該是美國這個新任大哥做主了。

1946年,美國號召世界各國放棄殖民地,並且美國還做出表率,讓自己的殖民地菲律賓獲得了獨立。

英國見美國大哥這麼幹了,他也不能不表示表示,響應大哥的號召,在1947年放棄印度,給了印度獨立的機會。(不主動放棄也不行,已經沒錢打仗了)

法國不願意影響美國號召,就在世界各地鎮壓殖民地起義。結果也是眾所周知,法國基本上沒打贏一場殖民地戰爭。

1959年,法國總統科蒂引咎辭職,戴高樂上臺接盤。

戴高樂上臺後,原則上同意殖民地獨立,結果法屬殖民地就瞬間集體獨立了。

當法國的殖民地體系崩盤後,英國的殖民地也跟著一起崩。

前面說了,英國在1870年之後還能維持大國地位,靠得就是殖民地。現在重要的殖民地是一個不剩的全沒了,英國也就像個被拔了毛的野雞,什麼都不剩了。


當然了,現在的英法相比於第三世界小國家來說,依然是強勢般的存在。但比起它們當年的稱雄時期,那還是遠遠不能比的。

總的來說,英法的衰落,其實就是它們當年在發展過程中,都沒有走“正道”。一個靠炒房地產和放高利貸賺錢,一個靠金融和壓迫殖民地賺錢,都忽視了經濟的支柱是實體經濟。當兩國的金融泡沫破裂,以及殖民地紛紛獨立後,兩國自然也就沒錢賺了。

而沒錢的結果,自然就是越混越差,遠不復當年的雄風。


Mer86


沒有到過法國,我把幾年前去英國的感受講一下。

我是從倫敦出發,到了劍橋,然後一路北上到了愛丁堡,途中經過主要城市。環境整潔優美,是一大特點。但是從城市到鄉村,一路上看下來,基本沒有看到什麼工廠,這跟我在蘇南到處都是各類工廠企業形成很大反差。那年,英國碩果僅存的奢侈品牌巴布利還遷移到了東莞。

其實,現在的英國,除了教育、金融,在全球有競爭力的產業或產品很少,汽車也基本上屬於小眾,航空發動機雙R可能是殘存的驕傲了。

總體來說,英國人還在吃祖先的老本。


君無戲言博主


法國和英國都曾風光一時,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曾幾何時,殖民地遍及全球,工業品製造能力無人企及。

然而,隨著美國的崛起以及兩次大戰的洗禮,法英兩國早已名落孫山,一蹶不振。

多年來,由於充當美國馬前卒、應聲蟲的角色,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底線思維和戰略定力,故而也就喪失了前進的動力和活力。

美國要求盟友加大軍費開支,法英等國群起而響應;美國要求他們對伊拉克、利比亞等國一道採取軍事行動,根本不假思索;美國不準其使用華為5G,兩國就只好面面相覷,不敢越雷池一步,儘管華為5G技術一流,對改善本國的通信網絡以及數字經濟大有幫助。

這方面,德國要比他們表現出色多了。德國多年來維持軍事低水平,並不因美國的吆喝就提高防務軍費;德國以本國軍事實力有限為由,屢屢拒絕跟隨美國對別國參戰;德國為了打造先進的網絡通信設施,儼然不顧美國的警告,還要將干涉其內政的駐德大使驅逐出境,都彰顯了德國與法英等國的不同。

這就無怪乎法英等國混得越來越差了,試想,一個只會人云亦云、亦步亦趨的國家還能有前途可言嗎?

現階段,英國一會要脫歐一會又不想脫歐,已經喪失了往日的“紳士風度”;法國因黃背心運動搞得焦頭爛額,又因聖母院失火而身心俱疲,早在去年就被波蘭譏刺為新的“歐洲病夫”,他們自甘墮落,儼然病入膏肓,本身“軟骨頭”,如何“雄起”?而要有所突破,必須衝破美國阻力,他們有這個虎膽和能耐嗎?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嚴格來說,法國和英國混的並不差,法國GDP為2.57萬億美金,位居世界第5,;英國GDP為2.56萬億美金,位居世界第6;再看下人均GDP,法國為3.9萬美金,英國為3.8萬美金。在綜合國力方面,法國和英國依然是世界強國,工業實力、軍事實力都居於世界前列。兩國的政治實力也是非常強的,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都是美國重要的盟友。而且,法國是歐盟的核心成員國,英國和美國有著“特殊關係”,英國在金融界的地位也不容小覷,兩國在世界上都擁有較大的話語權。按理來說,這個成績其實可以了,能保持大國的水平,已經很不容易,為何還會讓人覺得越混越差呢?

其實,如果站在法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基本上也能得出類似的結論。法國人也認為,法國有點落後了,不僅是經濟方面落後了,引以為傲的“法蘭西文化”也開始衰落了。英國人的看法也差不多,對於英國的評價,也趨向於負面,雖然英國人現在鬧著要“脫歐”,但是面對未來,心裡面真的沒有底。如果一個非洲人,看到法國和英國的狀態,恐怕會感覺這兩國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身在福中不知福。

其實,對於法國人來說,飯肯定是吃飽了,可挫敗感是比較強的,因為法國人自拿破崙時代後,基本上沒有什麼“成就感”。即使今天法國人不願意談及“普法戰爭”的歷史,也不願意談及“維希法國”的歷史,但是談談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總是可以的吧?同樣,法國人也並不認為這是一段值得驕傲的歷史,因為趕跑納粹的並不是“自由法國”,而是美國人。

法國人依然有很強的自尊心,如果加拿大人和澳洲人看到法國的狀態,恐怕也會認為法國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既然已經是發達國家了,而且還是大國,為何一定要活得那麼累呢?因此,加拿大人和澳洲人,甚至於德國人,都過得比法國人幸福。究其根源,法國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過去實在是太輝煌了,曾經是歐洲文明的中心,曾經的拿破崙橫掃歐洲大陸,這都是非常驕傲的過去啊!打個比方,今天的法國,就像一個考了80分的優等生,始終懷念以前的日子,因為以前能考90分。

同理,英國人也是一樣的情況,曾經是超級大國,如今只能跟著美國混飯吃。英國人骨子裡雖然沒有法國人的傲氣,可是英國人並不滿足於現狀。事實上,法國人過得比英國人更瀟灑,法國出了個戴高樂,讓法國實現了獨立自主。英國人有苦說不出,雖然也很獨立,但不自主,後面還有美國大哥管著,並不像法國人那麼自由自在。英國人的另一個挫敗感,來自於其自身的“進退失據”。

英國和法國的關係,在二戰後很複雜,法國人並不信任英國人,法國人認為英國人屬於“攪屎棍”,歐洲大陸上的國家,對英國也沒有好感。在歐洲聯合的進程中,英國在一開始是遭到排斥的,後來英國好不容易混了進去,但是並沒有得到更多的好處。英國人開始感嘆,自己的外交策略完全失靈了,其實自從納粹閃擊波蘭後,英國的“攪屎棍主義”就宣告破產了。二戰後,歐洲需要的不是“套路”,而是“真誠”,德國人和法國人放下了“仇恨”,只想著過好日子。英國人太迷信那些“套路”,太拘泥於自身的利益,最終捨本逐末,吃了大虧。

總的來看,法國人屬於執念於過去的“優等生”,英國人屬於對現狀極其不滿的“優等生”,法國人考了80分,英國人也考了80分,兩者都懷念90分的日子,可是那個日子始終看不到希望。但是,他們忘了,這個班級裡,平均分只有40分,大多數人都吃不飽飯,能混到及格已經不容易了,兩國超出及格線一大截,那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因此,兩個人均GDP超過3.5萬美金的國家,如果整天喊著自己過得很慘,那真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幹。


圖維坦


“民主政治”最終發展稱為“騙子政治”的國家,能不越來越差嗎?

美國債務佔GDP的106%

英國債務佔GDP的89%

法國債務佔GDP的91.7%

這個國家的公共債務都非常的高,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公共債務。

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民主選舉方式,每次總統選舉的時候都需要用大量的福利來收買選民,根本不顧現實情況和國家利益,純屬是為了上臺,導致了最後這些國家的公共債務越來越高。

在選舉時承諾了大量的福利,上臺後又沒能力,最後都是通過增加國家債務來完成競選承諾。他個人是完成了上臺時候的政治任何,但是國家債務越壘越高。

如果每個競選者都靠用這種方式上臺,當這個國家的債務已經到達了已經沒辦法再升高,無法在借到錢的時候,那怎麼辦?

最後的辦法就是從其他方面縮減,第一個是軍費縮減,現在英國海軍那裡還有日不落帝國的樣子。法國的軍工以前一直都不錯,但現在得不到足夠的財政支持也開始沒落了。

除了軍費外,還有很多大型公共項目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而無法升級和更新。

美國的軍費倒是沒有減,那是由於美元是世界貨幣,借錢能力比較強,但是美國的公共設施仍舊無法得到足夠的資金去升級更新。

其實英國、法國、美國的國民待遇一直都在上升的,因為某些人為了上臺,把國家的大部分資金都用在“賄賂”選民上。只不過最後導致國家的其他開支日益減少,最終給大家一種越過越差的感覺。

混的越來越差和經濟是脫離不了關係的,由於競選者給予了國民大量的福利,讓這些國家的人民沒有後顧之憂,努力的借貸消費,無論是英國、法國、美國的個人債務都非常嚴重。美國就不用說了,英國才6000多萬人口的國家,有830萬人無法償還債務。

像美國、法國、英國這樣的國家,經濟完全被債務綁架,經濟進去僵硬期,不敢轉型,不敢競爭,在未來很長這一段時間內,西方很難出現創新型經濟。(像移動支付)

主要原因是,大資本家通過債務綁架了這些國內的勞動力,讓他們乖乖的工作還錢,他們坐下來收利潤就可以了。沒有競爭者,沒有危機感,慢慢的就出因為惰性而衰落。

民主政治的本意是好的,但是無法防止騙子盛行。在西方民主選舉制度下,老實人永遠玩不過騙子。

不用福利“賄賂”選民無法上臺,靠福利“賄賂”選民上臺,不顧國家實際情況和長遠利益,遲早會把一個國家玩完。


一號風手


英法混的很差勁?考慮到目前英法兩國的領土面積和人口數量,能趕上英法兩國的屈指可數,說這兩個國家混的差,只不過是目光全被美國俄羅斯吸引了。

從以上表中可以看出來,英法兩國的經濟總量仍然排在世界前幾位,而這兩個國家人口也都只有6000多萬人,甚至遠遠比不上中國的一個省。人口雖少,但是每個人創造的財富可一點不少,人均GDP傲視群雄。英法的領土面積方面甚至比不過日本,所以英法兩國仍然是公認的強國。


為什麼英法給人的感覺是日落西山,一天不如一天了,因為在國際事務中,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美國身上。

政治上,英國一直緊跟著美國,美國指著哪,英國就跟著打哪,所以每次出頭的都是美國,英國似乎淡出人們的目光。

法國與英國不同,法國一直謀求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是還是不可避免的與美國的政策一致,法國與德國爭奪歐盟的話語權,法國似乎也不如德國。

軍事上,英法與美國步調統一,出兵也是頂著北約的大名頭,久而久之,人們似乎忘記了英法的作用。

相比於歷史上的日不落帝國,領土遍佈世界各地,有著說一不二的話語權,而今天的英國只能退到英倫三島,與之前相比,英國確實是衰弱了。


視野新觀


其實英國和法國並不是混得越來越差,而是他們的地位越來越與自己的國家體量相符了。


準確的說,其實英國和法國現在混得並不差,無論從人口還是面積來說,這兩個國家在國際上都排不上號,英國只有二十多萬平方公里,法國也不過四五十萬平方公里。而從人口上說,兩個國家都是6000萬人口左右,在國際上並不算什麼人口大國,更不要說國土大國了。

然而這兩個國家現在的GDP依然排在了世界上第5名和第6名,經濟上位於世界頂尖水平,政治上兩國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從各個角度上來說,英國和法國都不能說混的差,只不過相比於19世紀英法橫行世界的時期,現在的英法並不是世界的主導了。



那麼英國和法國,究竟是如何從當年的世界霸主淪為現在的次級強國呢?

首先是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

說起來,現在大家可能對英國和法國當年有多強大沒什麼感覺,其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和法國還被公認為是世界的霸主。

一戰結束後,英法美三國創立了凡爾登華盛頓體系。英法主導成立了國際聯盟,並且壟斷了國際聯盟中一切的主導權,將日本,德國,美國和蘇聯排除在決策圈之外。直到二戰爆發,世界的目光也都盯著倫敦和巴黎,等待著英國和法國決定這場戰爭的走向。



然而,讓世界大跌眼鏡的是,堂堂的法蘭西在納粹的攻擊下,僅僅堅持了33天就投降了。而英國如果沒有丘吉爾的話,恐怕也很難頂住德國的進攻,英國由於孤懸海外,艱難的維持著自己的國土安全,不要說消滅德國,就是連反攻歐洲大陸都是痴人說夢。

德國的出現徹底粉碎了世界對於英國法國霸權的幻想,原來法國居然是如此的不堪一擊,原來英國在新崛起的德國面前居然是如此的無力!英法在世界上的主導權在法國投降之後就瞬間消失了。

與英法相比的是,蘇聯日本和美國在二戰中迅速崛起,蘇聯憑藉其強大的動員能力和物力將英法難以抗拒的德國一路平推至柏林,而美國則以其極其強大的財力以一國擔起了整個盟軍陣營的物資供給,兩國都在擊敗法西斯陣營上立下了汗馬功勞。二戰結束時,蘇聯軍隊超過了1100萬,而美國軍隊更是超過了1200萬,與之相比的是,英國軍隊只有600萬,而法國乾脆就亡國了,這樣的局勢下,英法怎麼能和美蘇相比呢?

所以隨著二戰結束,英國雖然還在國際政治上有相當的地位,但是英國再也不是當年那個說一不二的英國了?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自嘲說:“斯大林坐在我的旁邊像一個龐大的巨熊,丘吉爾坐在我的另一邊,像一個兇猛的老鷹,而我坐在他們兩個中間,像一頭瘦弱的驢子”。

丘吉爾的自嘲更加證明那個曾經作為世界霸主的日不落帝國,徹底一去不復返了。

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強大讓英國秉承了幾百年的外交政策完全轉向。幾百年來英國的外交政策一直是防止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超級霸權,扶持歐洲大陸的第二強國,以對抗歐洲大陸的第一強國。

但是在蘇聯面前這個政策完全失效了,因為除了蘇聯之外的所有歐洲國家,就算捆在一起,也根本無法與蘇聯匹敵,英國和法國不得不依靠美國來抵抗蘇聯的擴張,不得不寄人籬下成為了美國的附庸,加入了北約。


既然要投靠美國,自然要聽美國的話,雖然在二戰之後戴高樂做了很多努力希望讓法國成為一個較為獨立的政治實體,但這種努力終究是徒勞的。到現在為止法國的政治自主性只能說比英國要高一些,但是也很難說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各種決策依然受美國的影響,再也不復當年的霸主風采。

在政治原因之後,更主要的是經濟原因。

如果歐洲沒有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話,美蘇是沒有機會來掌控這個世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創了歐洲對世界的統治,讓歐洲的勞動力大量短缺,生產力減弱,給了美國工業崛起的機會。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完全摧毀了歐洲百年來工業革命所積累的財富,將整個歐洲炸成了一片廢墟。

二戰結束以後,曾經富裕無比的歐洲,已經變成了一片焦土,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當年作為世界工廠的富裕無比的英國,居然在實行糧食配給制,糧食配給制一直維持到了1952年才結束,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個聖誕節,整個英國幾乎沒有什麼家庭能夠得到足夠的供給,老百姓在飢餓中度過了聖誕節。

而巴黎久經戰亂,這個曾經的浪漫之都被戰火重創。巴黎的人民在法國復國之後,都不約而同的感嘆巴黎不復當年榮光,現在已經是一個貧窮的城市。

面對著歐洲的窘境,美國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觀,因為一個貧窮的歐洲是勢必無法抵抗蘇聯的擴張的。因此美國提出了扶持歐洲經濟的馬歇爾計劃,給歐洲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幫助歐洲復興,重建工廠,重新拾起那些被戰爭所摧毀的產業。事實證明馬歇爾計劃非常有用,它在極短的時間內幫助歐洲重新站立起來,恢復了當年的經濟繁榮,讓歐洲重拾文明。

但是,美國人的援助是有選擇性的,歐洲從馬歇爾計劃以後,就再也沒有站在時代前沿,直到今天為止,歐洲的經濟依然被美國嚴格控制的。

美國怎麼控制的呢?

就是美國不讓歐洲參與那些最先進的產業。 如果說21世紀有什麼最發達的產業,那麼大家會不約而同的說是互聯網,可是歐洲到現在為止,可曾有一個成功的互聯網企業嗎?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人工智能,這些最新穎的科技都與歐洲無關。到現在為止,還是在堅持他們的舊有的優勢產業。包括金融教育,精密加工和旅遊。雖然這些產業幫助歐洲保持了富裕,但是這些產業卻只能讓歐洲老百姓過好日子,卻不能幫英國和法國參與世界爭霸,因為最領先的科技才是支撐一個大國進行爭霸的根本底氣。


歐洲的科技遠遠不如美國發達,也許歐洲人能造出好的汽車,造出好的輪船,卻不能造出好的載人火箭,不能造出好的航天飛機,也無法在互聯網世界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軍事科技上,歐洲與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在逐漸拉大,20年以前,中國人還在羨慕英國人用的鷂式戰鬥機和法國的幻影系列戰鬥機,而20年以後,當中國的殲20已經成功列裝部隊時,歐洲甚至連五代機的計劃都沒有,英國和法國的空軍的裝備已經落後於中國整整一代,更不要說和美國相比了。


在海軍上,當年的大英帝國海軍現在只剩下六艘像樣的戰艦,連中國的南海艦隊的實力都不如,而英國和法國所用的戰略核潛艇還是80年代的老型號,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法國軍隊不過30餘萬人,英國軍隊只有20萬人,從各個角度上講,現在歐洲的軍事實力都完全的落後於世界頂尖水平了。

英國和法國經濟和人口加在一起,差不多和日本是一個水平,土地面積加在一起也僅僅比日本大上1/3左右。日本在我們眼中不過是美國的一個棋子而已,英法又有什麼實力能稱霸世界呢?屬於小國稱霸世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小約翰


首先,英法等老牌兒強國,混的其實並沒有那麼差。說到整體實力可能不如中國,但說到人均中國就差的太遠了。

當然,也沒有之前發展的好。

一部分是因為科技創新乏力。全世界科技創新的投入產出比越來越低了(似乎人類的科技從某種程度來說好像確實被鎖死了)。加上技術擴散,讓後發國家迅速跟進。

另一部分源於政治制度。這些老牌強國都是民主國家。首先政府的權力受到極大的限制,政府財力,物力相對有限,不能像中國一樣大規模的投入基礎設施建,等一些政府投資。

其次,由於選票。任何一個社會,絕大多數人都處於社會底層。底層民眾想要更高的福利。作為民選政府不敢放棄這些選票,所以也就不敢無視底層民眾的呼聲。這也導致其稅收高,福利高,進而影響了經濟活力和民眾努力奮鬥的動力。(注意:民主是天然正確的。獨裁者如果做對了,當然皆大歡喜。如果做錯了,他可是在沒有經過百姓的同意下做錯的。而後果獨裁者本人是承擔不起的。還得全體百姓買單。)

還有一種說法說:衣食無憂出聖母。這些老牌強國,民眾生活水平長期處於比較高的位置。導致其同情心氾濫,加上各種人權,公益組織的影響。讓政府引進了大量亞非第三世界國家低素質人口(比如黑人和穆斯林。當然這也和福利高,人家願意去有關係)。進而影響了國民平均素質。

在下並非專業,有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鄉野莽夫


日子過的太好了、西方民主社會、他的政府需要選票認可、對待人民的態度和對待選票掛上構、社會保障全國一樣、特好、日子太舒服了、壓力沒了、都在吃老本、能好嘛、看我們中國、幾億農民工妻離子散、拋父拋母在城裡打拼、全國的人民人人都在拼、就連農村的老人也在拼、才有中國速度。再說、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糸與西方社保體糸不一樣、中國的社保體糸象寶塔型、新農保象塔底、國家對每個參保人相比補的不大、公務員、央企國企員工處塔頂、最好、職工次之、但大大好於新農保老農、農村老人相對為國家聚集財富。個人之見、認可點贊、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