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点击右上角,关注“翁炫讲书”,帮你快速搞懂一本书。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你好。这次,翁炫给你介绍的书是,《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这本书说的是成功。

说成功的书有很多,这本书与其他书最核心的区别是,别的讲成功的书,几乎都心灵鸡汤、寓言故事、名人传记;而这本书,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成功。具体来说是,通过海量的数据和完全可重复的分析方法来说成功。

这本书的作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是美国圣母大学特聘教授、美国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教授,是全球复杂网络研究第一人,无尺度网络模型的创立者。在这本书之前,他还写过两本关于复杂网络的畅销书《链接》和《爆发》。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1、先给成功下个定义:成功是基于外界的评价,而不是自我的满足

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勇敢地站在了讲台上演讲。这是成功吗?这也算成功。但,这不是这本书要讨论的成功。

这本书研究的是世俗的、可见的成功

比如,你是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你觉得这本书写得不错,有思想有见识也有深度。请注意,这是你认为的成功,而不是世俗的、可见的成功。

世俗的、可见的成功是,这本书成为了畅销书,收获了大量读者的好评;你也借助这本书,成为了知名的作家,拿到了不菲的稿费。

我们来概括一下。这本书说的成功,不是你我心理感知或个人认识上的成功,而是社会的认可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成功是基于外界的评价,而不是自我的满足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当然了,自我的满足、自我的成长,的确也是有意义的。

但是,自我的满足、自我的成长,这种自我的感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它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而且它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度量。


2、能力是可以到头的,到顶的,是有天花板的,但是,成功是没有天花板的,成功这件事是无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是博尔特。

博尔特跑得再快,可能也就是我的两三倍的速度。博尔特的速度可能是我的五倍、十倍、一百倍吗。不可能。博尔特跑得再快,他的速度也是有天花板的。这就是能力有上界。

但是,一旦博尔特成为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他就是成功的运动员。由此,他被我们熟记。博尔特的速度比第二名可能仅仅快一两毫秒,但得到的回报高出百倍甚至千倍。这就是成功是无界的。

能力表现是有界的,成功是无界的例子,在生活中,俯拾即是。一线明星真的比三四线明星的业务能力强很多倍吗,其实也就好那么一丢丢,但一线明星的收入是三四线明星的十倍百倍以上。

能力表现是有界的,成功是无界的。这句话,你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名的表现只比第二名的表现好那么一丢丢,第一名就能分走绝大部分的蛋糕,第二名就因为差那么一丢丢而被埋没于尘土中。俗话说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3、成功一定能带来滚滚钱财吗?不能

虽然有钱人常常被定义为成功者。但是,成功,并不一定带来滚滚钱财

温伯格,物理学家,解决了爱因斯坦遗留的一个重要物理难题,也由此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这位超级明星学者,他值多少钱呢?

作者找到了一个方法,来计算温伯格的价值。

温伯格获得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被其他科学家引用了14000次。在美国,一次引用的价值可达10万美元。这是通过美国花在科研上的资金数额计算出来的。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温伯格的价值,14亿美元。

温伯格可以拿到14亿美元吗?

显然不能。

1991年,温伯格的年薪是25万美元。在当年,的确是高薪。但是,时至今日,温伯格的年薪只翻了个倍,57.5万美元。

温伯格连百万年薪都没有拿到。

但是,温伯格所从教的学校,橄榄球教练,1991年,和温伯格拿一样的年薪,如今,年薪已经高达500多万美元。

其实,我们无须举书中的案例,就说说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好了。

大学教授的年薪几乎都没有过百万。许多大学教授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百万收入对于许多流量明星来说,可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

所以,巴拉巴西说,你可能会成为备受他人尊敬的作家、建筑师,或者工程师,但是,你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并不大。

为什么成功了,却不能带来滚滚钱财呢?为什么专家学者难以赚到百万,而流量明星开个直播百万就轻松到手了呢?

原因就在于,产品能否规模化的传播。

要想获得巨大的回报,你的产品,必须要能轻易且规模化的传播。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你看,温伯格学校的橄榄球教练,他辛苦付出,让学校的橄榄球队赢得了比赛,比赛的转播,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球迷。这就是产品轻易且规模化的传播。

再看,温伯格。他也是辛苦付出。但是,最多也只有几百名学生来听他的课程。没有疯狂的球迷涌进他的课堂,也没有痴迷的粉丝挥舞着荧光棒在他上课时为他呐喊助威。总之,温伯格的产品没有产生规模化的传播。

这就是,成功,并不一定带来滚滚钱财的原因。说到这里,相信你对成功与财富,会有新的认识。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1、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是业务能力决定着是否成功。这些领域的特点是,可测量。比如,网球运动员的战绩、升学考试的分数,这些数据都是明摆在那儿的,是最硬的东西。


巴拉巴西团队做过这样一个研究。他们想看看职业网球选手的业务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职业网球选手的业务能力就是战绩。巴拉巴西他们搜集了2008年到2015年每一位网球选手的成绩单,打了哪些比赛,赢了多少场,得了多少分等等。

而关于成功,巴拉巴西团队采取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看选手的维基百科页面的点击量。如果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维基百科上查你的资料,那就说明你的关注度高,赞助商也愿意找你。

你可能会说了,有些选手喜欢搞一些场外的戏份,比如,绯闻、冲突等等。这些花边新闻,也会增加这位选手的维基百科点击率。那,这些花边新闻对选手的成功有帮助吗?

答案是否定的,没有。

作者他们历时两年,通过大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网球是一个完全由比赛成绩决定成功的项目,也就是刚才我们说到的,网球是一个由个人业务能力决定成功的项目。

2、如果一个领域的业务能力是不可测量的,则是由社会网络决定着是否成功。

我们来看一个不可测量的领域,艺术领域。

柏林博物馆有一件名为《戴金盔的男子》的画作。据说,作者是伦勃朗。于是,这件画作吸引着成群的欣赏者不远千里,来柏林博物馆打卡。

突然有一天,经学者考证,这,并不是伦勃朗的作品,而是与伦勃朗同时期的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所作。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前来柏林博物馆打卡的人寥寥无几了。

你看,画作依然是那个画作,没有变,变的只是作者,前后所受到的待遇就天壤之别了

这样的例子,在艺术圈不胜枚举。

一件艺术品到底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的。用巴拉巴西的话说,艺术是没有品质的。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那,是什么在决定着艺术家的成功?是社会网络。

假设你是一名画家,作品在二流场馆展出了,那你就会在二流的圈层里困住,你只可能会在不同的二流场馆中流转,你想挤进顶级的圈层,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你已经在顶级圈层里了呢,同样的,你也会被困在这个圈层。

原因是,顶级圈层被一些人给锁死了。

哪些人?顶级圈层的利益相关方,比如,顶级场馆画廊之类的、收藏家和艺术家。


如果一位收藏家花了100万美元买了你的画作,那么你就进入了顶级圈层,你就会被锁死。

怎么锁死?比如说,这100万美元买来的画作,挂在画廊一段时间了,没有人买走,怎么办?降价?不可能。这个时候,顶级圈层里的另外的收藏家,就会出手,以同样的价格或高价格买下这个作品。

看到了吗,顶级圈层里在互相抬轿子。这保证了你的身价,也就是我所说的锁死你,同时,也是在维护顶级圈层相关方的利益。

当然了,我说的锁死,并不是贬义词。

进一步来说,一旦你进入了顶级圈层,也就是说,一旦你成功了,所有与你的成功有关的利益方都会竭力,让你的成功延续下去。

这就是,网络驱动着成功。你的成功是网络给的。这不是人情网,也不是人脉网,而是利益共生网

我们小结一下,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业务能力决定着成功。但是,当业务能力是不可测量时,是网络决定着成功。请注意,如果你所从事的工作,业务能力很难被测量时,那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就越低;你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掌握网络。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3、当你与一群旗鼓相当的竞争者在比赛时,一定要格外留意一些小细节,因为这些小细节会决定着你的比赛结果。

霍奇森曾经是一名大学教授,退休后成了一个葡萄园的园主。他酿造了很多酒,参加了很多比赛,但结果总是让他费解。比如,一款红酒在A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却在B比赛中连入围都没入围。

红酒是否获奖,是不是充满了随机性呢?

霍奇森做了一个实验。

参加实验的是,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竞赛的评委会成员。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竞赛是北美历史上,最悠久的葡萄酒比赛。

霍奇森搞来了一款红酒,分3次,发给这些评委们品尝,并请他们打分。

请注意,是同一款红酒,分了3次,随机发给评委们。

当然了,评委们并不知道是同一款红酒。

你猜结果怎么着。评委们打分的确很随性。比如,某一位评委,第一次喝这个酒时,可能给了70分,没过一会儿,再次品尝,可能给了90分。

霍奇森连续4年,都重复了这个实验。结果证明,随机性不是偶然。在任何一场比赛中,任何一位评委给相同的红酒,打分一致的概率,仅有18%。

如果是区分量贩装红酒与顶级红酒之间的区别,无须动用专业评委,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能区分差别。但是,如果要是区分顶级红酒与顶级红酒之间的区别,那即便专业评委上阵,也难分胜负。

原因很简单,我们没有一个简单实用的工具,可以明白无误地确定哪一款顶级红酒更胜一筹

我们在前面说到过,在某些特定的领域,能否取得成功,是由业务能力决定的。但是,在绝大多数领域,业务能力是不可测量的。比如,顶级红酒之间的比赛、流行音乐比赛、文学奖评选等等。

霍奇森的红酒实验告诉我们,当大家都优秀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都接近能力上界的时候,能力表现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那是什么在决定着成功呢?

我们来说一个长期以公正著称的比赛: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大赛。

这个音乐大赛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大赛。比如说,小提琴表演。如果你在小提琴表演中获胜,可以得到一张大额支票,无偿使用4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还可以进入全世界顶尖的音乐学院学习,签订演艺合同等等。

这个大赛,每年进入决定的只有12人。这12人,要演奏同一首曲子。这避免了有人挑选自己长期练习的曲子而占得先机。这12人,在决赛出场的顺序,是随机抽签决定的。曲子乐谱随着出场顺序的确定而下发,从而保证每人练习曲子的时间是一样的。评委打分,不得互相商量,评委一旦打出了分数就不得更改。

说到这里,你可能越发相信,这个大赛的公平公正。

然而,巴拉巴西的研究发现,相反。这个大赛和红酒大赛一样,有着精心设计的公平程序,但是这套程序导致了不公平。

以钢琴为例。1952年到1991年,长达40年,在相同的规则下,举办了11场钢琴比赛。结果发现,在第1天出场的演奏者中,没有任何人获奖。获奖者主要集中在第5天出场的演奏者。

有两位经济学家把这些数据,放在统计学显微镜下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这不是巧合,是大赛的程序决定了结果。

为什么第1天出场的演奏者,拿不到奖项?第5天出场的演奏者,多半都拿到了奖项?

大赛的曲子,不仅对参赛者是新的,对评委也是新的。第1天,评委对曲子是有生疏感的。当听了几天之后,评委们逐渐熟悉了曲子。这个时候,往往就能打出高分。

还有一个原因。第1天,就给出高分,你觉得可能吗。让你去做评委,第1天就给高分,估计你也不敢。如果你第1天就给了高分,那后面再听到让你叹为观止的表演,你该怎么办。没有哪个评委会在比赛一开始就给出高分的。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率先上场的人,在竞争中,其实是处于劣势的。凡是有打分的比赛,这种率先上场有劣势的情况就会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也简单,那就是允许评委在看过之后的比赛,有机会修改前面给出的分数。然而,目前,无论是体育比赛,还是音乐或其他比赛,都没有这样的机制。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这个效应,被称为“即时偏差”。也就是说,出场顺序靠后的选手,在我们大脑中具有最高的“即时性”,往往能脱颖而出。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我们稍微总结一下。当大家都优秀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都接近能力上界的时候,能力表现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是一些外在的因素在决定着成功,比如出场顺序。

用巴拉巴西的话说,如果没有硬数据来决定结果走向,那,细微、甚至是下意识的细节、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决定着结果。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面试的时候,所有的应聘者的水平与能力都差不多的时候,如果你在面试结束时与面试官开了一个小玩笑,或者你的简历上列出了一项令人好奇的技能,亦或者你戴了一副引人注目的眼镜,那你就很有可能被录用了。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当然了,这并不是鼓励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小聪明上。你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大家都处于能力上界,至少大家的能力都旗鼓相当的时候,这些小细节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1、科学研究表明:团队越大,忙的人会越来越忙

GitHub是全球最大的程序员交流社区。世界各地的程序员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站,自发地联合起来去做一个项目。

佛蒙特大学的一位教授,就围绕GitHub做了一个跟踪调查,看看每个项目里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干了一些什么,谁的贡献最大。

调查结果显示,团队中人员的贡献,是失衡的。

具体来说,是有这样两个发现:

第一个发现是,团队越大,大部分的贡献都来自某一个人。

比如说,GitHub网站上的项目。很多时候,程序代码最大的部分,是由某一位成员单独完成。团队越大,或者项目越复杂,这位成员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这就是说,团队越大,忙的人会越来越忙。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第二个发现是,越是一个人主导的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个发现,可能与我们很多人接收到的信息相悖。

我们很多人接收到的信息是,团队成员要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协同交流,才能促进项目成功。

但,科学再次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科学的方法是,要“定于一人”,由一人来主导项目。

原因很简单,人多想法多,但,这个项目具体往哪个方向走,只能由一个人说了算。

聪明的公司,都有放权意识,给予干活最多贡献最大的人权限,由他来主导项目。这就是现代科学管理方式了。我们应该依据项目来设置领导者,而不是让公司的领导来管项目。

在这个项目里,你贡献最大,你是领导者。到了另外一个项目,你可能只是个普通的成员,来提供协助的。


2、功劳与真正干了多少活儿是没有关系的

真实的世界是,干活的是一些人,拿走功劳的是另外一些人。

不公平,但,很“科学”。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沈伟发明了一个算法,可以预测诺贝尔奖的得主。

W和Z粒子的这个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

W和Z粒子的论文作者,一共由137位科学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其中两位,在署名顺序中,排在第105位和第126位。

沈伟发明的算法,预测的结果,与诺贝尔奖颁奖结果一致。

那,诺贝尔奖为啥会颁给第105位和第126位呢?沈伟又是如何预测出来的呢?

答案就是,跟踪这些科学家的研究项目,看看他们研究的连贯性。

比如说,既然你做出了这么重大的发现,那你在这个发现之前,肯定也应该做过相应的研究或贡献吧;这个发现就像挖开了金矿,在这个发现之后,你肯定还会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吧,不可能就此结束了吧。

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对于这个科学家而言,一定不是孤立的。这个科学家在这之前以及之后,都应该在这个领域发表过相关的论文。这个科学家不仅拥有这个论文,还拥有这个课题。但是,同时署名的其他科学家,就不一样的,他们可能是临时被喊过来帮忙的。

所以,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沈伟的算法都认为,这样的科学家应该获奖,诺贝尔奖应该颁发给这样的科学家。

这符合我们上面介绍的,成功并不取决于能力表现,而是取决于我们,取决于我们的感知。

是你想到的点子,引导了项目的成功;是你辛苦工作,促成了项目的完工;是你细致地检查,确保了项目的质量。可是,我们看不到。

我们只看到论文的完整性和研究的连贯性。谁就这一发现发表了一系列完整的论文,那他就拥有这个课题,拥有这个论文,拥有这个发明。

并不会因为谁谁谁干的活儿最多,就应该拿走最大的功劳。功劳,与真正干了多少活儿,没有关系。

功劳并不依据于能力表现,而是基于他人的看法。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苹果是乔布斯发明的吗?

当然不是。但是,我们就是认为,苹果是乔布斯发明的。


3、怎样拿走属于你的功劳?

既然我们找到了规律:团队中,功劳并不依据能力表现,而是基于别人的看法。

那,我们有没有办法,可以规避这个规律带来的不公平呢?

有办法。

沈伟的算法,在预测诺贝尔奖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

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的论文是在1985年发表的。

1985年,这篇论文发表的时候,署有5个作者的名字。

我们介绍其中两位,一位是阿什金,一位是朱棣文。

沈伟的算法,把功劳的79%给予了阿什金。为啥呢?在1985年那个时期,阿什金是领域里的大神;在1985年的这篇论文发表之前,阿什金还发表过多篇相关主题的论文。

沈伟的算法,把功劳的5%算给了朱棣文。1985年的朱棣文还是这个领域初入门的毛头小子。

但是,最后,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谁呢?颁给了朱棣文。

原来,在1985年这篇论文发表之后,朱棣文继续深耕这个领域,发表了与之相关的多篇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论文。而阿什金呢,没有继续,啥也没有。

于是,慢慢地,学术界,就把朱棣文的名字与1985年的那篇论文关联在了一起。

巴拉巴西也有这样的经历。

巴拉巴西曾经有一个优秀的学生,在他手下工作。巴拉巴西意识到,只要他们一起发表论文,那他一定会带走绝大部分的功劳。后来,这个学生离开了巴拉巴西,继续深耕这个领域,不断地发表文章。现在,这个学生已经是这个研究领域的拥有者。

我们经常会说,谁谁谁拿走了功劳。其实,功劳不是一次性的,是一个系统。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乐队开演唱会,主唱会逐一向观众介绍乐手的名字,请问,你记住得他们呢?观众最终记住的还是主唱。你的导师或领导,把你的名字放在报告的最前面,你能拿走那份功劳呢?在其他人眼里,功劳还是你的导师或领导的。

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可能不公平,但它符合定律。定律就是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是这个样子。

那,我们究竟要怎样避免这个定律带来的不公平,拿走属于我们的功劳呢?

方法是,自立门户,独立工作

在初期,你的确需要给别人打工,既积累经验也积累人脉。在初期,即便你的导师或领导,把功劳给你,你也未必接得住。

但,到了一定时期,你必须要跳出去,独当一面。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达琳·洛夫是一位黑人女歌手。但,在成名之前,她在幕后工作了很多年。原因出在她的黑人身份上。因为她是黑人,只能在幕后唱歌,别人用她的声音来对口型。电台里播放着她的歌,她却在给别人扫厕所维持生计。

直到有一天,达琳·洛夫彻底过不下去了这样的日子,决定走出来,走到台前来。虽然这条路很难,但达琳·洛夫最终还是成功了。

快70岁的时候,达琳·洛夫站在了舞台中央,放声高歌,赢得阵阵掌声。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1、成功的公式:初始的成功x适应度=未来的成功

任何一件事物,在初始就小有成绩,就等于按下了启动的按钮,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奔向更大的成功。

Kickstarter是一个众筹网站。如果你有一个好点子,但是没有资金来启动,就可以把点子挂在这个网站上,筹集款项。但是,数据表明,这个网站上,70%的众筹项目,失败了,只有30%的众筹项目成功了。

30%的项目,为啥能募集到款项?是因为项目本身极具商业价值,还是募集者撰写的筹款文案打动了网民?

一位社会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表明,都不是。

这位社会学家,在这个众筹网站上,随机,找了200个新的众筹项目,也就是集资记录为零的项目。随后,他把这200个项目,分成两组。他给第一组的项目捐助了少量的钱,对第二组啥也没做。

结果,第一组,也就是收到这位社会学家捐款的项目,后来获得的捐款比率,是第二组的两倍以上。

你看,第一组的项目,获得了初始的成功,这个初始的成功驱动了更大的成功

更进一步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但是,初始的成功代表的是过去,是短暂的,是一时的。要想取得未来的成功,长远的成功,除了初始的成功的驱动,还取决于社会适应度。

什么是社会适应度?就是跟别人竞争的优势。

雅虎音乐实验室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邀请了14000名青少年,来试听一些新歌。

研究者通过分组,确定了这些新歌的名次。然后,在另一些分组里,故意颠倒了名次。比如,好歌的排名被压低了,一般的歌曲排名排在了前面。

我们刚才说到,初始的成功,会驱动更大的成功。这些研究者想看看,那些排在前列,质量一般的歌曲,会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歌曲,的确是这样的。受试者看到,别人都说这些歌曲好听,他们也就认为这些歌曲好听。

但是,也有不寻常的结果。有几首特别好的歌曲,并没有被压住。哪怕名次排在最低,也依然被受试者找了出来,慢慢地被顶到了榜首。

这些特别好的歌曲,就是具有社会适应度的歌曲。也就是说,这些特别好的歌曲,与其他歌曲对比,是有内在能力的,且内在能力帮它取胜了。

的确,你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启动初期的成功。但,初期的成功代表的是过去,是短暂的,是一时的。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要想取得长远的成功,除了初期的成功来驱动,还需要社会适应度。社会适应度不等于业务表现,虽然它依靠业务表现。社会适应度是跟别人竞争的内在优势。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初始的成功,那是过去的成功。初始的成功,乘以社会适应度,才等于未来的成功。这个消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尤其是我们这些后来者来说,真是福音啊。它让我们看来了希望、未来。


2、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


翻看伟大的科学家的成名史,我们的确可以看到,科学家们都是在职业生涯初期就取得了成功。

看样子,年轻的时候没有取得成功,年龄渐长就没希望了?人到中年就不中用了?

并不是。

巴拉巴西做了一项研究证明了,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巴拉巴西和他的团队,找来了4000多万篇论文,历时2年,将这些论文按照时间排序,而不是按照科学家发表论文的年龄排序,来看科研产出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结果,巴拉巴西发现,每一篇论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的概率,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任何时间和年龄所撰写的论文,都有可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论文

进一步来说,任何时间和年龄,都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既然成功与年龄无关,那为何许多科学家在职业初期就取得了成功,为何我们很多人在步入中年后就日渐老朽成功无望了呢?

巴拉巴西的研究表明,这与年龄无关,而与产量有关

巴拉巴西拿买彩票来举例。

假设你每年都买一张彩票,那你这辈子哪一年中奖的几率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买了很多张彩票,而到了中年之后,彩票买得少了,那么,年轻时中奖几率就比中年以后要高。

所以,你看,为什么年轻的时候容易取得成功,是因为年轻人有冲劲,这增加了成功的几率;为什么人到中年就成功无望了,是因为人到中年不愿意干、倦怠了,降低了成功的几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想要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做一些项目。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哪个项目能够取得成功。巴拉巴西说,“现在,我知道我写的每一篇论文都是一张彩票,而每一张彩票都有机会获得突破性的发现。所以,

我应该加倍地投入研究工作中,比年轻时更勤快。”


3、能否成功,有个简单的测量公式

刚才我们说到,我们无法预测哪个项目能够取得成功,所以,要想成功,最好的办法是,多做一些项目。

去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不去做,就永远都不会成功。

你可能会说,多做一些项目,这就像无头苍蝇碰运气,这种话说了,等于啥也没说。

那好,接下来,我来告诉你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可以用来测量项目的成功与否。

这个公式是,S=QR。

S代表成功,Q代表执行力,R代表想法的价值。

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的成功等于,执行力乘以想法的价值。

值得提醒你注意的是,这是个乘法公式。执行力或想法的价值,无论哪个低,最终的乘积都小,也就是不成功。

我们先来说R,也就是想法的价值。

假设你想在一个小型的购物中心里开一家快餐店,而这个小型的购物中心里已经有5家快餐店了,那么,你的这个想法的价值就低了,也就是R低。

再假设你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你所在的行业,那你的这个想法的价值就高,也就是R高。接下来,就要看你的执行力了,也就是Q。

我们很多人会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我们会越来越擅长把心中的想法落地执行。

但是,科学再次让我们目瞪口呆。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执行力,是不变的,是不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的。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也就是说,你大学毕业那年的执行力是怎么样的,若干年之后,你的执行力依然是大学毕业那种水平。

巴拉巴西团队研究了Twitter上大V们与粉丝们的互动能力。按照我们惯常思维,大V们与粉丝们的互动能力,是日渐提高的。但是,巴拉巴西研究团队发现,并没有,一个人在注册社交媒体账号的时候,其互动能力是怎样的,就已经确定了,以后基本上不会得到提升。

你可能会很沮丧。那我就不用努力了嘛,因为已经定型了。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我要提醒你了,虽然执行力不会变,但每个人在不同的事情上的执行力是不一样的。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你喜欢吃中餐,不喜欢吃西餐,那你在面对中餐和西餐时的胃口,是不一样的。

所以,如果你一再尝试,多次努力,依然失败,那你很可能走错了方向。

如果你发现在某个项目上的执行力不行,那就要做出决断了,是不是要继续在这个项目上耗下去。

如果你发现在某个职业或领域极有执行力,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坚持下去。

一定要坚持下去。

为啥?

还记得刚才我们说到的吗,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坚持做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


4、成功是有期限的

我们刚才说到,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但是,巴拉巴西依然提醒我们,成功是有期限的。

成功是有期限的,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是,成功,真的要趁早。另外一个意思是,成功也会被渐渐淡忘。

我们先来说,成功,真的要趁早。

为什么要尽早成功?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人终有一死。

生老病死决定着,成功的期限。

还记得我们刚才介绍的,成功是无界的吗。

成功是无界的,也就是说,在一个领域里,最厉害的人会拿走绝大部分的蛋糕。

还记得我们刚才说的,影响未来成功有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就是初始的成功。

所以,你只有尽早取得成功,才有可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红利。由初始的成功带来更大的成功。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成功也会被渐渐淡忘。

大家都知道,我们处于“注意力经济”时代。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关注度,来得快,但也去得快。今天很火很红的事物,到了明天,可能就过气了。

所以,要想不过气,就需要借助Q的力量,也就是执行力,坚持不懈。

J.K.罗琳、史蒂芬·金,这些功成名就的作家们,为什么一直坚持在写作?原因就是他们深谙“成功有期限”这个科学定律。他们尝试不同的写法,不放过任何一次让读者刮目相看的机会,让名气永不下线。

再举个例子,某些娱乐明星即便没有作品面世,也要时不时搞一下花边新闻上热搜,也是深谙“成功有期限”这个科学定律,不让观众遗忘他们。

当然了,我们不要向娱乐明星学习,应该向J.K.罗琳和史蒂芬·金这些功成名就的作家们学习,持续输出,保持高产。


大数据科学揭示成功的秘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