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為何備受關注

■當前形勢下,基建託底經濟是對沖疫情衝擊的較好方式。但大力發展“新基建”的作用並不止於此。

“新基建”的主線是科技創新,要義是為改變經濟結構提供基礎建設支持,它對促進我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提升長期競爭力,有更重要和更深遠的意義。

□ 盛 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季度經濟下降已成定局。如今,國內疫情雖明顯好轉,海外風險卻呈加劇之勢,並給中國帶來“倒灌”威脅。為確保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將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拉動內需的必要性進一步提升。在穩妥有序抓好復工復產之外,推動基礎設施投資更是唱起了重頭戲。其中最受關注也最被寄予期望的,非5G、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基建”莫屬。

眾所周知,增長有“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出口。為何眼下只有投資中的基建投資尤其是“新基建”備受青睞?

毫無疑問,消費和服務業近年來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但受疫情衝擊也最大,即便今後出現報復性反彈,一季度的損失也很難完全彌補,只要疫情不結束,傳統消費就很難有明顯起色。而出口受外部影響較大,有脆弱的一面,今年前2個月出口下降15.9%就是明證。消費和出口不可控因素太多,相對來說,投資——政府既能抓得住,擴張也有空間,理所當然要在當下挑起穩內需穩增長的大梁。

投資也分三塊:基建、房地產和製造業。房地產投資,“房住不炒”是大前提,適當增長就好;製造業投資,更多受週期和市場因素影響,恢復較慢;基建投資則可由政府通盤考慮積極推動,因此是更直接、見效更快的穩增長手段。事實也正是如此,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已公佈的重大項目投資總額逾30萬億元,其中,2020年度投資額在3萬億左右。從各省份情況看,基建類投資規模佔年度投資計劃比重一般不低於三成。投資方向包括交通、物流、跨境電網、生態環保等,也包括不少高精尖產業項目。

提起基建,人們就想到修橋鋪路蓋房子,但現在更亮眼的是“新基建”,著力點在建網鋪線蓋基站。具體來說,“新基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新基建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基礎設施,廣義上的新基建還包括了特高壓、充電樁和軌道交通。很明顯,“新基建”特點在於,它是支持科技創新、智能製造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針對“舊基建”進行的補短板工程,它兼具科技與基建的雙重屬性,而科技創新是主線。由於我國傳統基礎設施歷經多年發展,已相對成熟,而“新基建”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更具想象空間,自然也最受世人青睞和市場追捧。

當前,雖然“新基建”在體量上、對GDP的貢獻上遠不能和傳統“鐵公基”相比,但已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疫情暴發使線上需求集中釋放,更成為加力發展“新基建”的催化劑。中長期來看,“新基建”投資增速明顯高於傳統基建不可避免。顯然,“新基建”代表了方向和未來。從“新基建”的影響來看,基建補短板會對軌道交通、醫療養老、公共設施等行業產生直接拉動作用,並間接提振工程機械、水泥建材等行業,這與傳統基建的作用相似,而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等狹義新基建,不但直接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還會通過創造新基建環境,催生出更多的產業應用,帶來更多爆發性的應用場景,推動更多相關平臺和產業鏈的發展,也會通過推動城市基礎設施的新建、更新和升級,擴大城市圈的經濟輻射能力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總之,當前形勢下,基建託底經濟是對沖疫情衝擊的較好方式,基建承擔穩增長重任責無旁貸。但大力發展“新基建”的作用並不止於此。由於“新基建”的主線是科技創新,要義是為改變經濟結構提供基礎建設支持,因此,它對促進我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提升長期競爭力,有更重要和更深遠的意義。當然,“新基建”也是基建,是基建就必須關注投資效益,新基建之“新”,不能只體現在投資領域,還必須實現投資方式的創新,過去那種大水漫灌盲目刺激的老路不能再走,必須基於新基建行業的特性和規律,對項目實施精準支持,要更好發揮市場的引領和企業的主體作用,並廣泛調動民間和社會投資的積極性。“新基建”只有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真正將資金投入到符合產業轉型升級、彌補發展短板的緊要領域,才能在為短期提振經濟服務的同時,又起到不斷夯實經濟可持續發展基礎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