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江蘇省)成立 實現央地協調“1+1>2”效應

3月5日,人行南京分行組織召開了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江蘇省)第一次會議。

此前,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印發《關於建立地方協調機制的意見》,決定在各省區市設立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

中國當前金融體系總體運行平穩,金融風險逐步收斂、總體可控,但國內外風險挑戰仍錯綜複雜,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任務依然艱鉅。

根據中央層面的改革精神,國務院金融委的成立及運行,是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金融政策方針的重要舉措,是金融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建立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是金融委和金融委辦公室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加強中央和地方在金融監管、風險處置、信息共享等方面協作,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舉措,必須要積極貫徹落實好。

這是金穩委辦公室的協調機制,而金穩委辦公室設在人民銀行總行。因此,這一工作在地方上的部署和落實,人行各分行是為具體牽頭單位。

在3月5日的第一次會議上,人行南京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郭新明主持了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江蘇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江蘇銀保監局、江蘇證監局主要負責同志,以及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負責同志及各單位相關處室負責人。

三大任務

當天,人行南京分行還制訂了《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江蘇省)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簡稱《徵求意見稿》),並在會上進行了通報和討論。

人行南京分行副行長賈拓在會上表示,《徵求意見稿》共包括指導思想、組織架構、主要職責、工作機制、加強與地方政府金融工作議事協調機制的協作等五部分。同時,各參會單位結合履職實際,圍繞進一步做好信息共享、加強金融風險聯防聯控、完善工作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那麼,在江蘇,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近期都有哪些重點工作?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主要有3大內容:

一是,把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確保相關政策有效落地,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的金融服務保障,助力實體經濟穩健發展;

二是,防控金融風險,堅決打好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切實加強對區域金融風險及處置情況的監測、跟蹤、摸排,在鞏固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基礎上,及時調整思路和重點,集中力量處置個別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三是,深化金融改革,服務實體經濟。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著重用“關鍵一招”破解金融與實體經濟不平衡;加強貨幣、財政、產業、金融等政策協同配合,科學把握逆週期調節力度,促進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

協調財政資金與市場化資金的不協調

3月9日,南京財經大學中國區域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江蘇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閆海峰教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一機制的建立,是金融監管機構(人行、銀保監局、證監局)與地方政府(財政廳、發改委、地方金融監管局)之間的溝通橋樑,更有利於財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利於“落實中央相關決策部署,加強金融監管協調”。

閆海峰認為,協調機制為地方政府出臺一些政府支持本地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提供溝通機制,特別是財政廳和發改委利用財政資金支持地方產業發展的地方性金融創新提供了便利。

閆指出,在當前的科技創新體系中,財政資金如何直接參與支持科技創新,為科技型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為題時,遇到最大障礙就是財政出資參與金融服務,直接服務科技創新與部分金融監管和國有資產管理規則有衝突。

“打通障礙的關鍵,就是如何處理好政府財政參與(財政資金)和市場化運作(銀行信貸、基金運作)之間在金融監管規則上的不協調性。”閆海峰表示。

人行南京分行發言人對記者表示,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需要勇於實踐、積極探索,並根據實施運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調整優化,讓頂層設計在基層探索中更富生命力,以真正實現央地協調“1+1>2”效應。

據記者瞭解,《徵求意見稿》目前正在根據各單位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調整優化。該文件一旦制發,就意味著金融委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江蘇省)正式啟動。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