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名氣很大的大名府後來怎麼不見了?

於無聲處34


大名府,或稱北京大名府,治所舊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

大名府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大名府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三國魏陽平郡;北周魏州;唐為天雄軍治,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五代唐曰興唐府,後晉曰廣晉府,又為天雄軍,後漢改為大名府,後周因之,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稱“北京”,是宋朝的陪都,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水滸》裡多次提到它,後來被淹沒。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金朝時期曰大名府路,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元曰大名路,明仍為大名府,清因之,屬直隸省,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民國廢,故治即今河北大名縣。解放後,曾建大名市。

大名境內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

“大名”這個詞是公元前661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晉獻公十六年時,掌卜大夫卜偃從“魏”中測解出來的,說它是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據《左傳》、《史記.晉世家》中載:獻公十六年率領著他的太子申生和趙夙、畢萬兩名官員興兵滅掉了他們國境西南方的三個小國,其中有個小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北)。勝利後,獻公把魏國這塊地方賜於畢萬。對此,卜偃作了占卜,結語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賞天開之矣—…今命之大以從盈數,其必有眾。”意思是說:萬是盈數,魏是大名、這樣賞賜是天開其福,今以大名去從盈數畢萬之後必然要興起來,得到眾多人的擁護。從此,“大名”就成了一個興旺強大起來的吉詞,成了一個後來地地名金冠。

“大名”這個詞,這個金冠用在府名上,始於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悅任魏博節度使時。自春秋畢萬封於魏,事後,經過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782年的時候,駐在魏州(今大名縣城東北五至二十五里處即魏州治舊址)的魏博節度使田悅與蘆龍軍節度使十滔、恆州團練使王武俊結盟抗唐命,各自稱王,田悅自稱魏王,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為“府”。於是“魏州”之名就改為“大名府”了。這是“大名府”名的第一聲,“大名府”名就開始於此。大名縣原來是,唐是元城、貴鄉兩個縣。兩個縣治與魏州州治同在一個城郭裡。魏州改名為大名府了,縣名未變。

“大名縣”名開始於五代後漢。唐朝魏博節度使田悅僭改魏州為大名府,唐朝中央是不承認的,仍名魏州。923年李存勖即帝於魏州,國號唐(史稱後唐),年號同光。,為取吉兆,將魏州改為興唐府,把元城縣改為興唐縣,貴鄉縣改為廣晉縣;至後晉,又把興唐府改為廣晉府,廣晉縣未變,把興唐縣復改為元城;至後漢乾佑元年即公元九四八年,認為“漢”已代“晉”,府名縣名再叫廣晉是不適宜的了,於是追緣唐朝日悅魏州改名之意,將廣晉府改為“大名府”,廣晉縣改為“大名縣”,元城縣名未變。《資治通鑑》後漢紀三中載:“乾佑元年—….改廣晉(其中有府、有縣)為大名府(其中有大名縣)。”這是以“大名”命縣名的第一聲。是“大名縣”名的開始。至此,有了大名府,也有了大名縣。

大名府、縣名稱,自後漢乾佑經後周、北宋、金、元、明、清等六個朝代基本未變,大名府名直到民國二年廢府改道未變,元城縣於民國三年併入大名縣,大名縣名一直傳續至新中國成立。民國二十三年版本《大名縣誌》沿革說,按中有一句話:“田悅與後漢以‘大名’稱府、稱縣者,不過籍卜堰一言而為之說耳”。

行政區劃

大名府為清朝初期直隸省總兵駐地,順治初年置大順廣道,雍正初年改為清河道,雍正十一年復置。起初大名府領一州十縣,即開州(今河南濮陽)、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今河南濮陽轄縣)、清豐縣(今河南濮陽轄縣)、東明縣(今山東菏澤轄縣)、長垣縣(今河南省省直管縣)、內黃縣(今河南安陽轄縣)、滑縣(今河南安陽轄縣)、魏縣、浚縣(今河南鶴壁轄縣)。雍正三年,割內黃縣、滑縣、浚縣(濬縣)分隸河南省彰德府和衛輝府;乾隆二十三年,分魏縣併入大名縣和元城縣。至此,大名府轄一州六縣,即開州、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內黃縣、滑縣、東明縣、長垣縣。

據《五代志》記載,公元360年,東晉時期的前燕在該縣當時一個叫貴鄉的地方設置了貴鄉郡和貴鄉縣,這是封建統治者在貴鄉縣地域設置郡、縣的起始。不久,郡、縣相繼撤消。到公元535年,東魏統治者在貴鄉縣東北部的古趙城重新設置了貴鄉縣。43年後,即公元578年北周統治者把貴鄉縣治遷到孔思集寺。孔思集寺就在新中國的大街村。第二年,北周又在這裡設置了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經初具規模。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設置總管府,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魏州一帶的統治。

金-大名府路等(公元1189)

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還在這裡設置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複稱魏州。公元758年,唐肅宗在魏州設置魏博節度,派遣節度使,管轄魏、博、貝、衛、澶、相六州。魏是大名,博州是新中國的聊城市,貝州在河北南宮一帶,衛州在河南汲縣一帶,相州就是新中國的安陽。可見,當時魏博節度使的領轄範圍已經達到黃河以北涉及冀魯豫三省的許多地方。唐朝後期僖宗時,魏州城方圓80裡,已經是那個朝代有相當規模的大都市。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州節度使田悅叛唐稱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但沒有得到唐朝官方認可,這是大名縣古代擁有大名府稱謂的開始。此後的60多年間,大名府幾經易名。公元948年,後漢統治者重新確定了大名府的稱謂。自此,直到這座城池在十五世紀初被洪水吞噬。

十一世紀初,宋朝北方一個叫契丹的國家強盛起來。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消息傳到宋都東京,朝廷文武官員緊急商量對策。很多人主張把京城西遷洛陽。還有人主張講和。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講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話:

“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呂夷簡的意思是說:如果皇上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牆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契丹人是碰見了強硬就害怕,遇見膽小的就欺負。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

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於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裡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

於是新建的陪都北京成為宋朝第四個京城,史稱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宮城”。外城周長雖然沒有唐朝時的80裡,但也有48裡之多。宮城,周有3裡,建設得相當雄偉壯麗。《水滸傳》中稱她“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應當說一點也不誇張。

慶曆八年(1048年),於大名府置大名府路,領北京、澶、懷、衛、德、濱、隸等州軍。

明朝建文三年(1401年),一場大洪水淹沒了大名府城,結束了大名府長達千餘年的雄壯歷史。

明清時期大名府城

如今,在大名縣大街、魚營兩個村莊的地下,仍然有挖不盡的殘磚碎瓦。在前東門口、菅莊、蔣莊、鐵窗口,沙堤等村周圍,還依稀可見當年古城牆的痕跡。前東門口有幾十戶村民就代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坍塌的老城牆上。這片民居有個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

大名縣城,在歷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並不是北京大名府城。據縣誌記載,北京大名府的遺址就在新中國的大街鄉。這個鄉的駐地大街村,歷史上曾經叫舊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東門口、鐵窗口、南門口、北門口四村,曾是這座古城的四道城門。


九五人生


大名府:以大運河通航,交通十分方便。'城市繁榮興旺而出名,大名府歷史上曾四次建都但經歷時間不長。曾七次做為陪都,興旺時期城市人口迖到110萬人。曾為大都市,當過直隸省省會。曾轄管三府十一州,既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一度成為北方重鎮。解放前夕還曾是地級市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鐵路的誕生代替了水運交通。大名未通鐵路而被歷史淘態。成為一個貪窮落後小縣城但至今人們不是忘它的過去輝煌。


用戶8843093003592宋


大明府早前一般是指的濟南,因為大明湖

而得名。

  大明湖位於濟南大明湖公園中,由濟南眾多泉水匯流而成,面積甚大。大明湖北岸的小滄浪亭西洞門的兩旁,掛著清代大書法家鐵保書寫的一副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副對聯道出了濟南柳、荷、湖、山輝映一體的獨特風貌,成為遊覽濟南的人爭相欣賞的名句。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對於濟南的風土人情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比較出名的故事有,水滸傳中眾英雄齊聚大明府,的故事。

還有一個地方明叫大明府也叫大名府。 大明府     大明府也叫大名府。   今稱大名縣,隸屬於河北省邯鄲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全縣面積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萬畝。全縣轄6個鎮,14個鄉,651個行政村,人口73萬。   大名縣屬黃河沖積平原,黑龍港流域,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有漳河、衛河、馬夾河三條河流橫貫全境,全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適合花生、小麥、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和各類乾鮮果品的種植。   大名,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在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解放後,曾建大名市。大名縣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為發展大名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大米湯劇樂號


哈嘍題主,以鄙人綿薄之力,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正。

曾經的大名府

大名府,又稱北京大名府,治所舊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所謂北京大名府,是宋仁宗慶曆二年所建陪都,史稱“北京”。公元936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後世的中原政權就失去了應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最基本屏障,包括後來的北宋。為了抵禦遼(契丹)的進攻,北宋決定構築防線建設軍府,由於大名府離北宋都城很近,是北宋最後一道防線,因因此地位十分重要,1042年,北宋在大名府設立陪都,成為五都之一。


失去了軍事地位防禦地位的大名府輝煌不再

1127年,北宋滅亡,大名府成為金國領土,此時的大名府處於金國腹地,不需要作為軍事防禦來用,因此失去了軍事地位,地位開始慢慢下降。

元朝建立後施行行省制,行省制劃分區劃是要求地域犬牙交錯,並且為了防止地方割據,打破了依山川順大河的規則,使各行省無險可守(例如把漢中劃歸了陝西行省,四川行省門戶洞開),因此,一開始作為軍事作用的大名府就更不可能被重視,地位進一步下降。

黃河大水,大名府毀於一旦

1401年,黃河改道,大名府整體被大水淹沒,今天的大名府是明代重新修建的,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大名府已經不是宋代那個“北京大名府”,而是明代修建的一座普通州縣,清代設立直隸省,省會是保定(大名府曾擔任過兩年省會,遷到保定說明大名府地位已經大不如前)【圖為大名府遺址】

建國後大名府地位進一步下降,最終成為河北一縣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了治理黃河及剿匪,在河北、河南和山東省之間設置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北省南部,主要是大名道南部地區、河南省北部和山東省的西北部組成,下轄了6區56個縣,管轄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歷史上的大名府被徹底拆分。 而在1952年平原省撤銷時,原來被划走的大名府地區卻並未“迴歸”,作為和河南省的土地“置換”,河北省獲得了原屬河南省彰德府的涉縣、武安市及臨漳縣,而原屬大名府的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等地被劃入河南省濮陽地區。 這次行政區劃調整,徹底奪走了大名府作為地區市的所有條件,剩餘的大名縣最終成為邯鄲地區的一個縣直到今天。


外星人復活


曾是魏州前朝字,樓臺猶是古陪京

“北京大名府”又稱“魏州大名府”在歷史上名氣很大,它曾歷經9個朝代,1042年。它的聲名揚於宋,毀於明朝的一場洪水中。它的遺址,就在今河北省大名縣城東北5—25裡處(今大街鄉一帶)。

宋仁宗慶曆二年將大名府建成陪都,史稱“北京”。水滸傳一百二十回中,有十八回都提到了一個地方——大名府,楊志、索超、盧俊義、燕青等人沒少在大名府溜達。《水滸》是這樣描繪大名府的,“城高且地險,塹闊且濠深”;“人 物極盡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 國”。當時人口達百餘萬,可謂國際大都市。

大名府的歷史變遷

1、東晉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把元城縣(今大名)的一個鄉——貴鄉,從元城縣分離出來,另建貴鄉縣,縣治設在孔思集寺(今大街鄉一帶),這是北京大名府的前身。同時建貴鄉郡,郡治也在這座城。

2、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分館陶西部復置貴鄉縣,縣治在古趙地。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因古趙城庳溼,移貴鄉縣治於貴鄉廢治的孔思集寺。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這裡建起了魏州,州治、縣治同廓,從此這座名城得以復生。

3、隋朝時期

隋朝時,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魏州改為武陽郡,郡治仍在這座名城裡,當時管轄14個縣。隋大運河使武陽郡成為連接南北交通的樞紐中心,造就了商業大都會的地位,武陽郡遂成為天下六雄之一。

4、唐代後期

唐代後期,出現了歷史上的“藩鎮割據”時代。驕橫跋扈的叛將們,聯起手來鬧藩獨,洛陽以東的廣大地區,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魏博鎮,首府在大名府,是河北三個藩鎮中最強大的一個,也是鬧藩獨的領頭羊。魏博節度使田悅抗拒唐命,自稱魏王,僭改魏州為大名府。此後位於衛運河畔的大名府成了本區域7000年曆史上繼邯鄲、鄴城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箇中心城市。

這座城池此時已經非常繁華,從內向外有皇城、羅城、大城三層,羅城周長40裡,大城周長80裡,河北道、魏州、魏郡的治所及總管府、大都督府、魏博節度使等先後設在此城,管轄過河南、山東兩省古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成為全國除京都長安和東都洛陽的第三大城市,人口密集,超過百萬。田承嗣、何進滔、羅弘信三大家族都先後據此城割據一方,總攬軍、政、財一切大權,以皇帝規格行事。

5、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時,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在大名府登帝位。李存勖,出生於公元885年的晚唐,他和他的父親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佔據河東。彼時,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溫牽制圍困,地盤、兵力都不及朱。李存勖勸說“凡事都有盛衰規律,我們三代盡忠於王室,縱使勢力衰微無法報效也問心無愧。物不及則不反,惡不及則不亡。現在朱溫已有了篡位之心,陷害忠臣,妄稱神靈暗助。但依我看來,他已經走到了極點。”

在“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政治邏輯普及下,朱溫廢掉唐哀帝在洛陽稱帝建立後梁。就在第二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繼襲晉王位。915年,後梁所轄的魏博兵變,李存勖乘勢佔領魏州,兼領魏博節度使。至此,盡有河北之地。

公元923年4月,李存勖在大名府築壇祭天,登位稱帝,國號為唐(後唐),年號同光,都名“東京”。 12月,遷都。降大名府為副都。此時期天雄軍節度使、東京興唐府、鄴都廣晉府、大名府的治所,都先後設在此城。

在今天以大街村為中心半徑3公里的軌跡上,分佈著南門口村、東門口村、北門口村、鐵窗口村、城角村、堤上村。據考這些村名都與這座地下之城有關。而居住在這些村子的村民們,在翻建房屋時,還能撿拾到宋代五大窯的瓷牌,地表1.5米處即可發掘出當時的建築基址。

6、北宋時期

在北宋澶淵之盟後的第38年,機遇再一次垂愛了大名府。

契丹人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消息傳到宋都汴梁,滿朝文武慌了。有主議和的,有主遷都的,這時,打小輔佐仁宗的丞相呂夷簡站了出來,謂:“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景德之役非承與濟河,則契丹未易服也。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宋史》)敵人尚遠,為何總幹這些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事兒呢?他說,如果學著別人遷都洛陽,契丹人輕輕鬆鬆就能渡過黃河,不僅讓人家看不起,城池也保不住。應該建都大名,離著敵人近點兒,還能表現出皇上親征的決心。

早在公元1006年,北宋名相寇準就曾“知天雄軍鎮守大名府”。大名府作為北宋國都汴梁的北大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此時的大名府作為黃河北面一座軍事重鎮,掌控黃河以北大片疆土,把守著南渡黃河的通道。宋真宗曾評說:“實當河麓,席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隱亞然北門,壯我中華。”(宋《大詔令》)。

這樣一座曾做過五代時候後唐都城,做過後晉、後漢、後周陪都的大名府,如今升格為北宋陪都,都名“北京”, 於是,國中便有了以開封府為東京、以河南府(今洛陽)為西京、以應天府(今商丘)為南京、以大名府為北京的“四京”之稱。

宋朝陪都大名府的規劃和建設日趨雄偉壯美:外城在原來80裡的基礎上收縮為48裡,建有9門2座水關。宮城周長3裡,建有3大門2小門。宮城內有4殿7門樓,宮城外是左右4廂23坊,“其勢略如都城”。此時期河北路,河北東路治所及安撫使均駐此城。

7、金、南宋時期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金訛裡朵攻陷大名,又過了兩年,投降金兵的景州人劉豫被金立為兒皇帝,建都大名府。國號大齊,年號“阜昌”。

“今立劉豫為子皇帝,既為領國之君,又為大朝(金朝)之子。見大朝使介,惟使者,始見,問起居與面辭,有奏則立,其餘並行皇帝禮。”

大名府又做了國都,卻多少帶著屈辱。而在外族入侵面前,大名人民掀起了金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抗起義。

8、元時期

征服人心遠非像征服一座城池那樣容易。金人的經營並不長命,滿打滿算也不到百年的時光。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兇悍的鐵騎踏破大名城的平靜,然而百姓得以保全,並沒有出現生靈塗炭的慘烈,人心悅服。

公元1279年,設大名路總管府,轄三州五個縣。這片土地上先後變成總管府和大名府路,但已沒有了當年作為陪都時的氣度與雍容。那個轄11州5個軍的陪都已經默默鑲嵌在厚厚的城磚裡,消失在無情的歲月中。

9、明朝時期 大名府結束風雲的歷史

明建文三年即公元1401年,流經大名府及其附近區域的大大小小的河流中,漳河水與衛河水的規模與氣勢可稱第一,發起威來也是厲害無比。不幸正在那一年降臨,這一年漳河河的洪水暴發得格外猛烈,大名府城抵擋不住,堤防在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潰決了。

很短的時間內大名府城便陷於一片汪洋之中。恣肆的河水淹沒了民居,淹沒了寺院,淹沒了地表的一切。千幾百年來的經營,一瞬間被湮沒……

結記

金元以後,為路為道為府,雖為區域中心但影響遠不如從前。這座名城在1042年中,走過了從城邑到別都,從縣治歷州郡而都城的自豪,也經歷了從國之都城降落為道為府為縣的無奈落寞。

1952年平原省撤銷時,原來被划走的大名府地區卻並未“迴歸”,作為和河南省的土地“置換”,河北省獲得了原屬河南省彰德府的涉縣、武安市及臨漳縣,而原屬大名府的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等地被劃入河南省濮陽地區。

這次行政區劃調整,徹底奪走了大名府作為地區市的所有條件,剩餘的大名縣最終成為邯鄲地區的一個縣直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