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三集 開平鎮的設置

從明朝起,唐山地區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明朝建立後,今唐山一帶分屬於北直隸的順天府薊州和永平府灤州,西部的玉田、遵化、豐潤為順天府薊州之地,東部的遷安、灤州、樂亭為永平府之地。元末戰亂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口減少,土地荒蕪,河北一帶尤為突出。為了穩固統治,恢復生產,明太祖遷山西、浙江等地民戶來河北屯田。明成祖時,由於經過4年的靖難戰爭,北平、永平府的灤州、盧龍、樂亭、昌黎各州縣人口損失嚴重,或戰亡,或逃亡,“舊有存者,十僅二三”,於是,明成祖永樂初年便組織幾次大的移民。幾次移民都來到北京及其附近的各府、州、縣,而永平府和薊州毗鄰京畿,當有大批移民來到這裡。

明太祖和明成祖時期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山東、浙江、南直隸(今南京和蘇州一帶),也有省內人口的遷徙。據《唐山事》記載,明初“北方人民鮮少,地廣不治,除招撫流亡復業外,並遷江、淮、浙、魯之民以實邊。唐山土民之祖先,多系由山東省棗林莊遷移而來者”。另據一些居民的口頭傳說,其祖輩是明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移來的,還有來自洪洞以北介休縣的。1843年唐山缸窯居民田益圖續修的《田氏家譜·序》說:“我田氏一族,肇基自山西汾州府內,寄居在介休司東村中。……奈時勢之所迫,偏宜去彼而就此。爰及永樂二年,轉徙永平,遷居灤郡,社選曹口,宅卜缸窯。”可見,明初確有山西移民來到今唐山地區。

明政府把復業的土著居民編為“社”,稱社民,把遷來的移民編為“屯”,稱屯民。遷來的移民,屯田墾荒,蓋房築屋,聚成自然村落,以屯來命名,或聚族而居,或異姓雜處,共同議定屯名。隨著人口的繁衍,人口多、耕地廣的社與屯便自然形成周圍村莊的中心,發展成為鄉。據統計,永樂年間永平府之灤州建立民社41個、村屯26個,遷安建立民社14個、村屯3個,樂亭建立民社15個、村屯9個。這些民社和村屯都屬於鄉級組織,都管轄著若干村。從社與屯的數量上看,民社多於村屯,也就是說,土著居民多於外來居民。明代灤州所屬的社與屯在唐山市區附近的主要有義豐社、松梁社、康家莊社、橋頭社、長春社、曹家口社和馬家屯、劉家屯、梁家屯、傅家屯等。

明朝政府把軍隊編成衛所,分駐全國軍事要地。京東一帶建立最早的衛所是遵化衛和薊州衛,是洪武年間為防禦蒙古進犯而設立的,其時明太祖分封其子朱權為大寧王,先後建有12個衛,以拱衛邊塞。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將12個衛先後遷至長城以內,置於今唐山一帶的有遷安的興州右屯衛、豐潤的興州前屯衛、遵化的忠義中衛、開平中屯衛等。

開平,秦漢時屬右北平郡,隋朝屬盧龍,唐朝屬平州,置石城縣。遼代屬灤州,又分置義豐、石城、馬城。義豐、石城縣的治所均在開平。金代改屬永平路,稱清州,元朝置平灤路義豐縣,明朝屬灤州。

明永樂元年(1403年),原駐於長城以外大寧沙嶺(今懷柔縣境內)的開平中屯衛移駐於真定府(今河北正定),隨後又於永樂三年(1405年)移駐原唐朝石城縣舊址(今開平鎮)。衛是明朝的軍隊建制,隸屬於五軍都督府,衛下設千戶所、百戶所,一個衛約有軍卒5600人,時開平中屯衛有軍卒5677人。開平中屯衛的移駐,提升了該地的軍事地位和知名度,從此古石城縣治所便以駐軍名稱而得名“開平”,是為開平鎮。

《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三集  開平鎮的設置

開平鎮圖(載清光緒二十四年《灤州志》)


一個擁兵5600餘人的開平中屯衛遷到舊石城廢縣後,因城小人多,擁擠不堪,且開平城是一座土城,城垣傾頹,不利於居住和駐守,因此修繕、加築這座城池勢在必行。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政府決定修補開平城以備非常,派永平府通判段璣和遵化的忠義中衛副千戶陳昶主持修城之事,把土城改建磚城。從成化三年(1467年)十一月初一動工,到成化四年(1468年)五月十二日竣工,歷時半年多,一座比較堅固、整齊的城池終於建成。新城城牆周長4639丈,高2.3丈,開南、東、西3個城門,修東、南、西、北4條大街和18條衚衕,同時疏浚水道,架設橋樑,開挖護城河,成為京東一座規模可觀的城池。這樣,在距今唐山市區約10公里處興起了一個軍事重鎮——開平鎮。由於開平鎮距今唐山市區近在咫尺,開平鎮的發展對唐山的早期開發具有重要影響。

開平中屯衛的軍卒移駐開平鎮後,便開始屯田,是為軍屯。他們分駐於灤州、豐潤等地屯墾,唐山(今大城山)山麓、陡河兩岸是其屯田的重要墾區。這一衛所共墾田278頃,年產糧3348石,產穀草6600餘捆。屯田官兵,建立屯堡,聚成村落。以屯田軍戶建村的,多以營命名,今唐山市區的錢家營、宋家營、小營等,就是由軍屯而形成的村莊。也有以屯命名的,如橋頭屯。當時,唐山山麓、陡河之上架有一座橋,名為“唐山橋”,開平中屯衛的軍卒便在橋畔建立屯堡,蝟成聚落,稱為橋頭屯。軍卒屯田,自立軍籍,稱為軍戶,不隸屬於州縣。所耕之地,歸自己所有,不向政府交田賦,也不出徭役。而當時政府把從外地遷來的移民安置屯田,即民屯,屯田之民成為民戶,被編為裡甲,要向政府交田賦,出徭役,這與軍戶形成鮮明對比。屯田的軍戶,子繼父業,代代相傳,直到清康熙中期(18世紀初),改屯為社,又省軍歸農,將軍屯之地編為裡甲,從此明朝沿襲下來的軍屯制開始瓦解。屯田軍卒由軍變民,由軍戶變為民戶,軍事屯堡也隨之被改編為民社,向政府交賦稅,出徭役。軍事屯堡改為民社之後,橋頭屯便改稱橋頭社,這個名稱一直延續到唐山建鎮之後,但人們習慣上仍稱之為橋頭屯,隸屬於開平鎮。唐山市區便從開平鎮所屬之橋頭屯興起和發展起來。


《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三集  開平鎮的設置

20世紀初的開平城東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