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惠山古鎮祠堂文化掠影

沈虹太 夏剛草/文

無錫錫山惠山之麓、龍頭下河塘兩岸,舊祠堂古建築成群。據清咸豐年間編的《惠山記續編》,就記錄著70多處祠堂;清光緒《無錫金匱縣誌》,記載著自太平軍之役破壞後仍存在或重修的祠堂,仍有70多處;1947 年編寫的《無錫指南》,記下的祠堂達94處之多。

無錫惠山古鎮祠堂文化掠影

祠堂自古以來,在錫惠形成鱗次櫛比的古建築群,蔚為壯觀,使河塘兩岸、龍頭下、秦園街、秀嶂街,顯示出無錫獨特的古老歷史風貌,可以說是省內少見的。據明王程登的《寄暢園記》,開頭就有惠山小園林“若棋佈然”的記載。據考,他所說“棋佈然”的園林,是與惠山的祠堂密切相關的。一是其中不少小園林,是佈置在祠堂裡的;二是有些歷史上建築在惠山的別墅園林,歷經滄桑,已改建為祠堂。

從現在尚存在的祠堂遺蹟看,有不少確有亭臺樓閣、泉池小橋、丘阜假山。惠山祠堂群供奉的人物,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他們或高官顯爵,或忠臣義士,或儒家學者,或文人墨客,涉及宰相、尚書、御史的就有二、三十人。如果說,錫惠公園是一個露天博物館,那麼惠山的祠堂群,就是無錫的一部《歷史名人傳》。縱觀其中歷史人物,絕大多數是無錫鄉賢;也有一些原來不是無錫人,但他們的後裔遷居到了無錫,把他們祖先中最有名的歷史人物,帶到無錫,在惠山立祠奉祀。其中不少歷史人物,是皇帝敕封的宰相、尚書、御史、將軍、巡撫、知府、知縣,他們為國立了功、盡了職,後裔奉敕建祠,故祠堂內也彙集了一些比較珍貴的文物,如碑刻、堂匾、楹聯,有不少出自皇帝御筆、名家遺墨,或被祀的歷史人物留下來的遺蹟、遺物、遺書。這些都展示出無錫的古老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特別是它的古建築群,更是無錫寶貴的歷史遺產。

無錫惠山古鎮祠堂文化掠影

惠山祠堂群概貌

祠堂是我國封建社會人們為祭祀名人或祖宗而修建的專門建築。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它起始於漢代,發展於唐、宋。而我們無錫惠山東麓直街、橫街、上河塘、下河塘、惠山浜、聽松坊以及錫惠公園一帶的祠堂,則始於唐,繼於宋,興於明,盛於清,到民國後期便近於它的“尾聲”了。無錫解放後,惠山祠堂的祭祀活動也逐漸停止,神龕被拆除,牌位也毀了。空著的房子,有的被部隊借用,有的做倉庫、開商店、辦學校,有的則成為居民住宅,還有的乾脆全部拆除,如李忠定公祠、過郡馬祠和嵇忠節祠等。但半個世紀以來,這裡整個環境風貌未有大的改變,山水依舊,街巷古樸,許多祠堂建築的外殼還呈現著原樣,有的甚至還保留著原有的庭院和戲臺。沿河則青磚鋪路,黃石駁岸,親貼水面的碼頭上有人搗衣,濃廕庇日的綠樹下有人垂釣,組成了一幅幅幽靜、典雅、山青水秀的風俗畫,文化內涵豐富,旅遊價值很高,確實是一筆值得保護和利用的歷史文化遺產。

在現存的60多所祠堂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20多所,如華孝子祠、陸宣公祠、錢武肅王祠、周濂溪祠、范文正公祠、司馬溫公祠、尤文簡公祠、微國文公祠、倪雲林先生祠、虞微山先生祠、顧洞陽公祠、邵文莊公祠(即二泉書院)、陳文範公祠、唐襄文公祠、浦長源祠、葉司空祠、李閣學祠、楊延俊祠堂花園(即留耕草堂)、王武愍公祠、薛中丞祠和楊藕芳祠等。

無錫惠山古鎮祠堂文化掠影

這60多所祠堂,其原來所祭人物,涉及到無錫地區名門望族中的絕大部分姓氏,如錢、華、王、顧、朱、李、陸、楊、周、唐、孫、薛、榮等。而且他們的祖宗中,有許多都是我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如唐代的陸贄,五代的錢鏐,北宋的周敦頤、范仲淹、司馬光、李綱,南宋的尤袤、朱熹,元代的倪瓚,明代的王紱、唐順之、邵寶、周忱、顧可久、海瑞、王問、孫繼皋、顧憲成、高攀龍,清代的楊潮觀、李金鏞、薛福成,民國的楊藕芳等等。他們有的是政治家、思想家,有的是文學家、藝術家,有的是為民請命的清官,有的是視死如歸的諫臣,還有的是具有維新變革新思想的先驅者或近代實業家。他們功績卓著,品格高尚,值得後人紀念、學習和頌揚。


無錫惠山古鎮祠堂文化掠影

這60多所祠堂,在建築形式上也很有特色,大致可分為3類:一為傳統園林式,即整個祠堂為花園式佈局,有亭、臺、樓、閣、水池、小橋,給人以小巧玲瓏、典雅優美之感;二為江南民居式,即以傳統的江南民居為基本格局,前後一般有二至五進,每進之間有天井、磚雕牆門等,山牆上也多有觀音兜、馬頭牆等裝飾;三為典型的近代建築,常常是第一進就是高高的樓房,後面幾進反而較矮較簡單,大都採用流行的清水做法,同時引進一些西洋風格,在立面上做出許多西式的幾何線條和圖形。


在大約0.3平方公里的惠山古鎮範圍內,集中保留有如此之多、風格各異、內涵豐富的祠堂建築,這在整個江蘇省乃至全國來說是實屬少見的。2000 年,全國著名文物、古建築專家羅哲文、謝辰生、阮儀三、劉敘傑、郭湖生等應邀到此考察評估時,一致認為惠山古鎮祠堂群有顯著特色,保護和利用價值也高,有條件申報省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山舊祠堂選介

無錫惠山古鎮祠堂文化掠影

1、華孝子祠。祠址原系南齊孝子華寶的舊居所在地,名華坡。晉義熙年(417),無錫人華豪將遠去長安從軍,臨行前對八歲的兒子華寶說:“待我成守回來,為你戴冠成親。”不幸長安陷,豪死於戰役。華寶聽從父訓,七十歲不冠不娶,立弟華寬之子為後,遂以孝聞名於世。南齊建元三年,皇帝旌表華家門閭,賜孝子額,並即宅建祠,塑童髻長鬚的華寶像。祠有享堂、承澤池、溯源橋、成志樓、遺蔭樹等。祠院有黿池,石螭吻一吐一納。壁間碑刻,是文徵明、楊維楨的《春草軒辭、記》。門前立竹葉瑪瑙盤陀石。前立四面牌坊。祠中楹聯有:“純孝天生心氣,留崑山片玉;終身孺慕精誠,在皓首不冠。”據無錫地方誌書記載,“唐以來,即孝子故居為祠,後廢,宋王彬復建,明景泰間知縣顏肅重修”。現存的華孝子祠,尚有四面坊(俗稱“無頂亭”)、祠門、承澤池、溯源橋、黿池和享堂等明、清時期的建、構築物。1983年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陸忠宣公(贄)祠,位於惠山直街43號。陸贄,字敬輿,浙江嘉興人,諡號為“宣”。唐大曆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為政勇革弊政,於貞元十年罷相。到宋代,其後裔陸實“提舉京畿常平,遷居無錫陶墅,建祠惠麓,明季毀,康熙四十七年裔孫慧玉等奉敕復建”。現存的陸宣公祠為清末重修後的建築,本有三進,面闊均為三間,解放初拓寬直街時拆掉了第一進,現存兩進,其中還有戲臺、水池、小石橋等,小巧別緻,199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薛中丞(福辰)祠。薛福辰,字振美,號撫屏,清末外交官薛福成的兄長。清咸豐五年,順天鄉試第二名舉人,任工部員外郎,曾為治黃、治河作出較大的貢獻。薛福辰精通醫書,曾為慈禧治癒疑難病症,慈禧親書“福”字以贈。祠內有“宸翰樓”。其祠在今上河塘25 -26號,建於民國初年,前後共三進,面闊不一,第一進為二層樓房,後兩進均為平房,近代風格明顯。

無錫惠山古鎮祠堂文化掠影

4、顧端文公(憲成)祠,在惠山寺北。聽松坊邵文莊公祠之右,上世紀20年代被拆毀。2000年,市園林部門又在原地按原狀重建。惠山寺側原有“積書巖”,是清初著名詞人顧貞觀的讀書處,顧憲成祠就在裡面,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顧憲成,明萬曆八年進士,官至吏部文選司郎中,為官持躬甚正,因“忤帝意”被削籍歸裡,與高攀龍等講學東林,為“東林八君子”之首。祠內配祀其弟允成,官禮部主事,也是“東林八君子”之一。顧祠的堂匾為“醇儒”二字,有楹聯多副。其一是顧憲成自撰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人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此聯句移入東林書院時,已改為“事事關心”。還有後裔顧皋的一聯:“立朝與天子宰相爭是非,悉宗社遠謀國本重計;居恆共師弟朋友相講習,惟至善性體小心功夫。”祠中有“新詠堂”“芙蓉亭”等遺蹟。


5、錢武肅王(鏐)祠,在惠山寺山門內惠山寺之左橫街口。錢鏐,字具美,他在五代時於西府(今杭州)建吳越國,後梁封為吳越王,曾治理錢塘和太湖流域水利,有功於民。清雍正年間,錢家後人在惠山建祠。舊殿雕樑畫棟,有“見山樓、光遠樓、錦樹樓、珠還草堂”等,並有清乾隆親書的匾額。還有“金塗塔”“鐵券圖”等遺蹟。該祠堂系定居於無錫的錢氏後裔始建於清雍正年間,曾幾經興廢,觀存享堂為民國初年錢鍾書先生之祖父錢福炯所修之物,歇山頂,飛簷翹角,畫棟雕樑,2000年,市園林部門又進行了一次大修。

無錫惠山古鎮祠堂文化掠影

6、高忠憲公祠,在惠山河塘右岸(寺塘涇南),今下河塘8號,1985年被拆毀大半,現僅存部分遺蹟。祀明東林黨領袖、左都御史高攀龍。祠在清乾隆元年重建,無錫知縣姜順蛟寫有記。咸豐十年毀,知縣廖綸倡捐重建。祠壁有《遺表》刻石:“臣雖削奪,舊系大臣,大臣受辱則國辱,故北向叩頭,從屈平之遺則,君恩未報,結願來生。臣高攀龍垂絕書,乞使者執以報皇上。”


7、王武愍公祠。王武愍公,即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崑崙的曾祖父王恩綬,其祠在今下河塘8號,清同治年間奉旨敕建,規模宏大,庭院深深,20世紀80年代曾經大修,基本保持著原狀舊貌,始建時洪鈞所撰碑記以及馮桂芬所撰祠額石刻仍在,是惠山祠堂群中原狀保存最好、環境也最優美的一所祠堂,現為惠山泥人博物館所在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無錫惠山古鎮祠堂文化掠影

顧可久祠裡的顧可久(左)和海瑞(右)雕像

8、顧洞陽祠,在惠山史家弄(今下河塘15號內)。顧可久,字與新,號洞陽,明正德九年進士,官至廣東按察使。他是明朝的著名諫臣,以直言諫皇帝而兩次受“廷杖”。嘉靖二十八年督學廣東時,以非凡的洞察力,錄取了瓊州人海瑞。隆慶四年,海瑞出任應天巡撫,奉敕為他的老師顧洞陽建祠。祠內有海瑞親書的“抗疏名臣”匾和《謁顧洞陽公祠》的詩碑,遺存明竹素園湖石“丈人峰”,還有《閒居賦》等石刻。此祠系海瑞奏請朝庭敕建的,雖於清代多次重建、重修,但明代的石獅、露臺望柱、欄板石等尚在,清代修建的享堂、祠樓、拜石山房以及清代重書的海瑞詩碑也仍保存著,1986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內一聯:“教成於家,溯三國元朝,光照世德;慎追乎遠,本一家雙義,佑啟後人。”

9、李忠定公祠。李綱,其祖從邵武移居無錫,他就出生在無錫。這位歷史上的宋中興功臣、抗金名相,宋欽宗曾把惠山寺賜給他為“功德院”,寺內留有“懋德堂”府李字樣的“金蓮橋”。明邵寶曾在尚德書院和二泉書院祀李綱。清康熙五年,後裔李廷煌等在惠山寺旁建祠。祠中有李綱所書的“不愁芒履長南滴,滿願靈旗助北征;酹徹一杯揩眼淚,煙雲何處是三京”的詩碑(存市博物院)。費文恪公(淳)為李綱祠書一聯:“望重三朝持亮節;書成十事秉丹心。”

無錫惠山古鎮祠堂文化掠影

10、倪雲林祠。倪瓚,字元鎮,號雲林子等,出生於梅里祗陀村(長大廈),元代大畫家。他的詩書畫號稱“三絕”,尤以畫為冠。存世作品有《六君子》《雨後空林》等。故里建有“清閟閣”,時人稱高潔之士。祠建於清康熙三十年,裔孫鳳來等奉敕建。祠後園池畔有琴舫。祠聯是:“心潔身潔名亦潔,處濁世偏能潔已;學高才高品更高,問當時孰並高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