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

作者|墨書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

在弘治十八年五月的時候,明孝宗駕崩,朱厚照登基為帝,而朱厚照在位時任用宦官作為自己的左膀右臂,而當時最寵幸的宦官有劉瑾,馬永成等人。

在那個時期,文官和宦官是冤家,而王陽明則作為宦官的死對頭,站在文官的立場上面。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王陽明不小心得罪了劉瑾,被劉瑾公報私仇,一道詔書下來,打了40大板,還貶到貴州龍場。

在正德二年春天的時候,王陽明開始踏上了山高水遠的被貶之路,而劉瑾表面上放了王陽明,看似是給王陽明一條生路,實際上想換一種方式,暗中解決王陽明。

王陽明離京之後,劉瑾又派了兩個錦衣衛,一路尾隨行至錢塘江,想將王陽明殺害於此。但是王陽明佈置了一個投水自殺的假象,逃過了兩個職業殺手,奪得一命。

當他爬上商船之後又遇颱風,險些葬身海底,後來船在海上漂流一天,才靠近福建,王陽明隨即登上岸,走進大山之中。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

這一次死裡逃生的經歷,給王陽明帶來了不小的打擊,他從福建離開之後,先去拜訪了自己的父親,因為擔心劉瑾陷害自己的父親,當看望完父親之後,依然選擇繼續奔赴貴州龍場,接受朝廷對於他任命的被貶之路。

而人生有低谷就有高峰,王陽明的人生轉折點,就是從被貶龍場這一站開始的,而中國思想史上重要的一個篇章“陽明山悟道”正是來源於此。

在公元1508年的時候,貴州西北的大山深處,王陽明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正式打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脈”。

當時濃墨一般的黑夜,身在巖洞中的王陽明,像一座雕像一樣坐在石棺之中,心中回味著此前,往事一幕幕閃過,曾經的過往如同電影般在自己眼前閃現。

當往事一幕幕在心中飄過的時候,王陽明心中已經是萬念俱灰,只剩下一個念頭: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

生活將王陽明已經逼入絕境,他坐入石棺之中,並不是搞行為藝術,而是想找到新的突破,他想找尋生命的意義,想找尋自己未來何去何從的方向。也正是這一次低谷,讓他重新審視了生命,審視了人生,此刻的王陽明更有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快感,要麼痛痛快快的活著,要麼餘生變成死灰槁木。

不知過了多久,王陽明的心中突然閃過一道亮光,恍惚之中好像有人對他說了一些話,此時,身體內彷彿有一股巨大的生命能量,像火山找到突破口一樣,在他的心中迸發而出,讓他內心和身體同時劇烈震顫。

這就是王陽明悟道的關鍵點,而悟道的內容其實就是一句話:始知聖人之道,悟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聖人之道,吾心自足”,這便是萬事向內心尋求,而不是向外去探索的智慧,否則就是一種誤導。

這就是王陽明悟到的心學精髓,而正是從悟道之後,以這一句話作為轉折,王陽明與曾經鑽研了20餘年的朱子理學分道揚鑣,開始了陽明心學的新起點。

而對於悟道之後的王陽明來說,雖然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但是他的內心早已經煥發出一個新的宇宙,曾經的迷茫和矛盾早已經煙消雲散,彷彿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

很多人看到這裡,總覺得王陽明的悟道之路充斥著神奇色彩,其實事實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神奇,並且也是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的“心路歷程”。

就好像很多人在生命中經歷了一些低谷和挫折,經過人生的百般歷練和打磨之後,突然有一天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改變了自己的思維,發散了自己的心路歷程,讓自己感受到生命不一樣的力量,突然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王陽明的這一次悟道或許也是如此,因為他之前經歷的修道的方向都是朱子理學,而如今轉變思維之後,發現另外一條路更適合自己,在那一條路上自己能找到適合心性的通達和透徹,所以就有一種恍然大悟,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

這就是王陽明悟道的始終,也是陽明心學的開始,更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大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