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闆心酸和無奈的說:創業開公司,大家最後都是在給銀行打工,其實他想說什麼?

職場三哥


他想說的是生意難做吧。

銀行的利息不會很高,7%的貸款利率已經是非常高的貸款利率,而且非常少見,正常都低於這個水平。即使以7%的貸款利率計算,開公司的息稅前利潤,怎麼也得超過7%吧,不超過這個水平,太難做了。所以,如果是最後為銀行打工,那只是公司沒有經營好,利息支付給銀行了,但是公司卻賺不到錢。

最好不要貸款,能夠靠公司自身積累是最穩健的辦法,貸款搶規模也未必能夠壯大!不如一點點地用時間換市場。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是一樣的,貸款是雙刃劍,用的好,加速發展,用不好,公司經營艱難。

以上市公司為例,債務壓頂,導致持續虧損,這種生意就沒有意義。還不如當初不要債務,賺一分是一分!比如龐大集團2018年度,看起來營業收入400多億元,但是淨利潤是負的!鉅虧60多億元,借款大約80億元,支付的利息達到15億元。小公司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數字縮小了而已,債務高,利潤率低,必定虧損,這不是銀行的錯誤,銀行收了貸款利息才能促進行業的優勝劣汰。


西格瑪的化學


銀行貸款就是一個吸附在企業身上的吸血蟲,我本人有著深深的體會,在2005年的時候,經同學介紹,我認識了一箇中間人周,他跟我的同學說,如果有什麼好的項目,他可以從銀行裡面拿到貸款,當時的我也就沒有防範意識,就這樣掉進他們銀行貸款的套路陷阱,從此讓我揹負了幾百萬的企業債務,到現在還有300萬左右沒有還完,今天我以我的親身體驗跟所有創業的人一個警示,銀行是一個嫌貧愛富的單位,企業不需要錢,他拼命找你貸款,你困難的時候,他又要命的催款,錦上添花他是無處不在,雪中送炭他無緣缺席,落井下石是銀行的當下寫照,勸朋友,有錢不要接觸銀行,無錢想接觸它也很困難。


遠航行夢


很多老闆不如給銀行打工,這是國內產業結構變化和房地產長期持續上漲帶來的社會成本持續上升的必然結果。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銀行目前佔社會利潤總額的40-50%,這是不爭的事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的平均利潤率太低,比如5%左右,而銀行貸款利率從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角度看基本上在6-7%,而多數企業因為銀行砍頭貸,往往拿到的實際貸款利率高達10-15%,從這個角度說肯定是給銀行打工了。

反過來說,很多企業連給銀行打工的資格都沒有,為什麼?因為拿不到貸款!!!

作為中小企業,可以用於貸款的質押品缺乏,沒有流水,沒有房產,沒有不動產抵押。而有流水的企業,基本上可以活的相對舒服些。而如果有鉅額的房產抵押的人,往往是投機者,又不會去創辦企業,賺這點辛苦錢。這就是社會的現實。

從深圳企業來看,2007年開始,社會最低工資每年上漲7--10%,社保等五險一金持續固定上調費率,而企業員工難招,業務難做。深圳的企業多數是以手機電子產品作為出口的貿易型小微企業。毛利率非常低,如果具備出口資質,還有一個出口退稅可以對沖,而多數企業只是簡單加工。提供組裝和加工業務賺取一點加工費和人工差價,根本無法對抗諸如社會最低工資每年的固定上漲和社保等費率的持續上漲。一旦經濟週期下滑或者經濟形勢不好,一年白乾是司空見慣的事。

而房價的持續上漲,導致打工人員收入過低,無法有效覆蓋房租或者按揭支出,以及基本生活開支,工資低必然招不到人,而工資高,老闆賠錢賺吆喝。這就形成了一個啞鈴型兩邊夠不著的社會結構矛盾。

而從產業結構角度看,國內的產業升級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比如,中小型讓出市場給超大型大型企業,比如,簡單加工行業給自主品牌自主市場的企業讓出空間,比如低端給中高端讓出市場。而產業結構的升級中間,必然帶著殘酷的過程和現實。中小企業不斷被淘汰出局,而中小企業在我國gdp的比重和就業的比重都非常高,應該在70%以上,因此,多數人會有明顯的痛感。

這是國內經濟結構和企業成分結構的必然發展結果,因此,多數老闆給銀行打工是不爭的事實,甚至連給銀行打工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做什麼生意都跑不贏房價。甚至滬深股市三千家企業裡,一年盈利不如一套房的最少也有幾百家,上市公司尚且如此不堪何況一般老闆?


屠龍刀fei0598


說給銀行打工的創業老闆,多數是現金流很差的企業老闆。

這裡有一個認知誤區,利潤不高全怪銀行明顯有失偏頗。現金流差的企業,都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應收賬款管理不好,對外賬期太長;另一個是短貸長用,長期投資靠短期貸款支撐。

前一個問題,是導致企業向銀行貸款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應收賬款越來越多,企業現金流短缺,不得不向銀行貸款。

後一個問題,是導致企業覺得資金鍊緊張的另一個原因。

上述說的是為什麼向銀行貸款。如果能做到不向銀行貸款,銀行也盤剝不了企業。

其次銀行貸款的利率過高,則是老闆覺得給銀行打工的另一個原因。這個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利率高對應高風險,企業借款時應當考慮借款成本,只有利潤率高於銀行利率時貸款才是有利的。但事實上企業並不這麼考慮,市場因素的影響利潤率並不如預想的那麼好,或者賬期太長,這就導致利潤被利息吃光。但是這是企業本身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而不是利率的原因。

當然,有些銀行肆意提高利率壓榨企業也是有的,這種做法需要譴責,但這不是普遍現象。

我是空谷財譚,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財譚


這是個一題兩面的問題。講話的一定是民營企業家。表面是說因為有銀行貸款,所以企業掙了點錢付了利息以後就剩的不多了。但其實是個經營管理的問題,就貸款而言,銀行其實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企業的供應商之一,為企業提供流動性,企業自然也要付出成本,利息支出自然也就成為成本的一部分稀釋了利潤。但企業也是個複雜的系統,要產生足夠多的利潤,跟很多要素有關。把融資成本作為影響利潤的最終要素,其實是不恰當的。簡單來說,向銀行借款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企業做大做強,掙更多的錢,包括淨利潤和現金流。借款的那一天企業就知道了該支付多少的利息和成本。但有時盲目攀大粗暴做強,缺少科學的預判和計算也是很多企業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對傳統行業。主要原因在於現在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多是上世紀末成立發展至今的,創業者也多是50-60年代居多,當時並沒有系統接受過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訓練,全憑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創下的基業,再有最近幾年環境變化競爭劇烈,就算精打細算也不復當年錢好賺的盛景了。


花絃聲


現在的實業,已經完全跟以前缺乏網絡信息時代那時候不一樣了,現在做實業的人大部分陷入都是三角債的關係,你做的越大,墊的資金越多,但是身上永遠是沒有錢的,而且算好總賬之後利潤也所剩無幾,銀行貸款是企業賴以生存必經之路,如果沒有銀行貸款的支持企業也是走不遠的,畢竟每個人的資金有限,但是銀行是收企業利息的,現在的行情,有可能在實業中產生的利潤都沒有銀行利息多,所以來說企業一直都是給銀行打工,銀行有自己的風控系統,他是不會讓自己的貸款沒辦法收回來的,所以是穩賺不賠的生意,但是企業往往伴隨著很大的風險,而且也沒有銀行那麼正規的風控系統。所以實業難做


浚倡


他說給銀行打工,意思就是掙的錢給銀行交利息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發展其實很不容易。民營企業的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位老闆說的就是融資貴的問題。

老闆們說是給銀行打工,其實能從銀行貸到錢去創業,還是應該高興的。民營企業是最難從銀行拿到貸款的。民營企業本身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要是沒什麼值錢的東西做抵質押,銀行不願意為民營企業放貸款。

原因很簡單,銀行也是企業,只不是經營貨幣的企業,不是慈善機構。要是貸款發放出去,收不回來本金或者利息,銀行就得承擔損失。不只是銀行承擔損失,發放貸款的每一個環節上的經手人,也得問責呀。

銀行挑挑撿撿之後,貸不到款的民營企業大有人在。那些沒有貸到款的企業,去借高利貸的有吧,還有各種渠道,那些渠道的融資成本,哪個不比銀行貴呢?

創業有風險,創業很不容易。給誰打工不要緊,要緊的是要好好利用銀行的貸款,把自己的企業經營活起來。

本人專注於分享與銀行相關、和生活貼近的財經內容,歡迎關注【博文微金融】!


博文微金融


能夠給銀行打工的老闆已經不錯了,你還能從銀行拿到貸款。對於大部分老闆來說,是根本無法從銀行拿到貸款的,他們需要高息從其他渠道融資。

剛才看到有朋友說,銀行貸款很低啊。這是對於那些大型的能夠從銀行拿到低息貸款的企業說的,對於大部分創業型企業來說,即使從銀行拿到貸款,也是大部分用抵押物抵押來的,利息呢,加上各種費用,可能與社會融資成本無異。

給銀行打工是真的,給房東打工也是真的,給社會打工也是真的,畢竟要繳稅,要給員工發工資,辛辛苦苦一年下來,能賺到錢的老闆有幾個呢?

一個權威的統計數據是,97%的民營企業生存期不到3年,也就是說,貢獻了3年後,絕大多數老闆把投資的錢全都虧進去了,全都做了貢獻。


鄭重微言


所以不要隨便創業,創業的人往往太樂觀了,沒好好想想失敗後的困境


君子好逑0769


讓各大行的行長們創業試一試就知道了、他們的工作隨便一個大學生都能幹、中國現在沒有銀行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