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

王木樣書法


古人書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是因為石碑的材質是岩石,質地堅硬,不會輕易被改變。


《釋名》中說:山體曰石,是特指石質的山岩,指山石的物理屬性,屬於礦物質,質地堅硬,分子結構穩定,緊密結實,雖經歷風雨磨難,可長久保持不變。地球上的山體岩石構成了整個地球的基礎骨架,是構成地殼的基本材料。


與人自身短暫的生命相比,石頭就顯得長壽太多,所以,在古人的眼中,石頭就是永恆不變的象徵。把文本刻在石頭上,就是為了讓文本與石頭一樣長久保存下去,叫做永誌不忘。


最早只是為了記錄,比如重大事件或重要經驗等,後來發展成為書法,具備了文化和藝術屬性,這些當年的記錄文字就成了作品。

順便推薦一套碑拓作品的書,《中國曆代碑刻整拓珍本》,大象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最大特點是原碑原拓,原大印刷,喜歡哪篇碑文,可以挑著買。如下圖:

西漢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要將所著書“藏之名山”,就是藏在山洞裡,也是因為山體質地是岩石,不容易改變性質,能夠創造條件,使得圖書著作這種容易損壞的東西得以長久保存下去,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化而輕易消失。與之性質類似的材質,還有金屬,比如早期的青銅。


所以,後來那些保存圖書典籍或文字資料的地方,也被叫作“金匱石室”,就是因為金石具有性質堅固,不易損壞的特性。

用青銅製作的器物,如鼎、爵、壺、盤等等,有些帶有銘文,這些銘文在今天不但被當做歷史文獻來看待,更被當作書法作品來看待。如大盂鼎銘文,圖:

順便推薦一本書:《彩色放大本金文名品:大盂鼎》,上海辭書出版社。封面上就是大盂鼎圖片,內容是銘文全文,器物和銘文拓本同在一本書中,非常直觀,比單純拓片更好。

石碑還具有紀念的性質,讓後人紀念過去那些值得銘記的人物或者事件,或立傳,或紀事,刻在碑上,不要忘記。

其實這個問題真正的邏輯關係其實是這樣的:古人刻在石碑上的很多記錄或紀念性質的文字,到現在都成了古人的書法作品。


書殿堂


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主要原因是石材質地堅硬,易於保存。縱然千年,字跡可辨,便與觀賞。

一、石碑分類

1、最早的為刻石:比如《泰山刻石》是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書寫為李斯。到了西漢時期,刻石皆為古隸,如《萊子侯刻石》等。

2、摩崖刻石:摩崖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刻字,盛行於北朝時期,代表作有如《石門頌》等。

3、碑與碣:古代區分方為碑,圓的為碣,碣一般都是天然的石頭,比如《石鼓文》。

4、石經:石經基本都是石刻儒家、佛家或道家的經典。

5、造像記:指各種宗教石窟、神龕等像的製作留下記錄的文字。著名的造像記有《龍門四品》等。

6、墓誌銘:墓誌盛行在隋唐,在唐代最為流行。代表作如《司馬遷妾隨清娛墓誌》,傳褚遂良書。

二、刻碑方式

1、直接用毛筆蘸硃砂寫在碑上,然後再刻,就就是所謂的“書丹上石”。

2、刻碑者直接刻上去,這非常考驗工匠的水平。

3、寫在紙上,然後把紙放在碑上刻。

4、寫在紙上,再用一張透明的紙放上面把字描出來,然後在透明的紙背面再描一遍,再把透明的紙的背面描的印在碑上刻,這種最複雜,稱為“雙鉤上石”。

三、刻碑不足

1、工匠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和原作一樣,這和工匠的水平有很大的關係,技術高超的工匠能非常接近原作,如果工匠技術欠佳,出現一些微小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

2、刻碑是刀刻,而毛筆是柔軟的,所以毛筆寫出的字有時候是刀刻是沒法完全表達的。

石碑對書法藝術的傳承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歷代書法大家的作品都能在其中顯現,如李斯、李陽冰、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智永、以及米芾、蔡京、趙佶、蘇軾等。篆、隸、楷、行、草無所不包,可以以說是中華文明中的一塊瑰寶。


靜心手寫


製作石碑過程:一種是用毛筆蘸著硃砂,寫在石碑上,然後由工匠鑿刻。另一種是把己複製好的空心字先描在石碑上,再由工匠鑿出字形。古人把書法作品刻在石碑上,有記功績或其它文字內容的作用。主要是石碑比泥土和木板上保存年代久遠。

漢代名碑《衡方碑》賞析

此碑立於東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九月,原立於山東汶上縣,現藏山東泰安岱廟,碑高240釐米,寬110釐米。

此碑險峻古樸,渾厚蒼茫。方圓並用,用筆沉著。系衡方的門生所立,用以歌功頌德。清.姚華評:"《景君》高古惟勢甚嚴整,不若《衡方》之變化於平正,從嚴整中出險峻。″

《衡方碑》局部


神韻軒書法


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很多在石碑上?

第一,記錄功能

記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南北朝以來,記事碑刻大量產生,範圍非常廣泛,如皇帝出巡、農民起義、歷史人物、城市興衰、橋樑修補、地震災荒等各方面,內容駁雜,通常是歷史文獻中遺漏掉的部分,通過這類碑刻得到了補充。

例如,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 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文並書。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舊在江西臨川,明季毀於火。楷書,據傳世剪裱本計共901字。碑文蒼勁古樸,骨力挺拔。

第二,為帝王歌功頌德。

《琅琊刻石》《嶧山碑》《會稽刻石》《九成宮碑》都是屬於這一類。

秦始皇東巡郡縣,站在琅琊山上,遙望一統江山,心中大悅,遂“作琅琊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這座刻石,便是後來馳名天下的琅琊刻石。 丞相李斯一夜撰文會稽碑文,用錢塘"岑石"作為銘文碑體。

第二,

樹碑立傳 。

把生平立傳的紀事文字鐫刻於石上,再將此石立於墓葬廟觀處。《張遷碑》、《張黑女碑》、《簏山寺碑》等就是 將歌功頌德、生平立傳的紀事文字鐫刻於石上,再將此石立於墓葬廟觀處,稱之為碑。

例如:《張遷碑》全稱為《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東東平縣。現陳列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碑主人張遷,字公方,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碑陰三列,上兩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錢人題名和錢數。

正是因為我們古代獨特的漢字文化,才出現了研究碑刻的書法流派,現在學習書法的人也大都是臨摹古人碑帖拓本來作為基礎入門必修課。


花拾間文化


古代書法是實用的,是生活化的

當今中國書法家協會應該有幾百萬人吧,關於書法類的協會也是不勝枚舉。我是雲南大理人,在我們大理也有幾百個書法家呢。但是古代是沒有書法家這一種說法的,大家全國老百姓都在寫字,只不過寫得多了,隔壁張三可能會誇你寫的字比旁邊王老五好,於是有鄰居可能會請你給他們家寫春聯,總說不好意思,耽誤你掃地,有時候會給你一棵大白菜什麼的。過年的時候,隔壁村聽說你寫的字好也許會幾個人成群結隊的來請你寫春聯,也許會給你扛一袋洋芋什麼的,夠你吃好幾天。這就是古代社會,書法離老百姓並不遙遠。字除了寫春聯,還有很多寫在石頭上,為什麼呢?

一,紙不耐風吹雨淋,石頭相對好點

老百姓的生活中有很多字是要寫在外面的

1,摩崖刻石;直接遭遇石壁上的文字,用於記述功績或記事。比如今天大家開了條隧道,要在隧道旁的一塊大石頭磨平,再在上面刻上今天是幾月幾號,今天天氣怎麼樣,咱那個地方,是歸哪個縣長鄉長管理的地點,村委會主任某某帶領村長和誰誰誰今天開鑿了這條隧道,隧道有多寬,有多長,以後要過隧道收不收費什麼的。

2,碑碣,給去世了的祖先,記述功績,表達懷念之情

3.墓誌,特別是漢代的時候最為盛行,有棺槨之分,小棺材外面套一個大棺材,內是棺,外是槨,墓誌也有葬磚等的名字,墓誌和墓碑不一樣,興起於漢代貴族中,墓碑一般豎於墳頭,而墓誌則是至於墳內,墓室之中,有的還要放入棺槨之中,一般墓碑說明豎碑人與亡者的關係,簡要註明去世人的生卒,而墓誌則比較詳細的記錄去世的祖先的生平。一般墓碑比墓誌要大很多。

4,造像記

,就是在佛教在中國盛行後流行刻佛像什麼的,刻佛像完成再在佛旁刻上刻者的名字等等,也許還會寫一首禪詩什麼的。

5,還有界碑,明確兩地的界限,張家地和李家地分開,南山縣和北山縣地界清楚等作用;井欄,也許會刻一些,取水排隊,小心落水;還有題記,就是俺老孫到此一遊這種行為,但古代人刻的一般是詩,不會刻某某我愛你,估計李白等人就刻過不少。

二,書法在石頭上原因是石頭相對廉價

你想想如果把碑文刻在金銀上,有都少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他們有這個條件嗎?況且界碑井欄這些都用金銀刻成估計晚上就被人挖了,所以不現實。

今天我囉囉嗦嗦的說了一些,以上簡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如果覺得我說的不錯,請點關注,我是心墨z謝謝!


心墨書法


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回答這個問題前,先看看石碑是怎樣產生的,又在歷史進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石碑誕生於秦朝,是因為秦始皇而產生的。當年秦始皇為了統一六國,藉助四處遊歷,來考察各國的實力,當他來到魯國的鄒嶧山,如今的山東濟寧嶧山,被這裡的美景深深折服,於是,就跟群臣商量,寫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然後刻在嶧山的石頭上,用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後來,丞相李斯按照秦始皇的要求寫了一篇文章,以小篆字體書寫,然後命令石匠刻在石頭上,最終形成了《嶧山刻石》,成為我國第一座石碑。

自秦朝開啟了在石碑上刻字的風氣後,秦朝以後的各個朝代,都這樣效仿,誕生了數以萬計的石碑,石碑種類達到20多種。

從秦朝到唐朝這1000多年時間,是石碑藝術發展得最為輝煌的時期,誕生了我國曆史上非常重要的石碑,這些石碑兼具了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雙重作用。

石碑按照功能和用途,主要有功德碑,廟碑,墓碑,界碑,紀念碑,詩碑等,它們在歷史進程中都發揮了重要意義。

記錄歷史事件和承載書法藝術,無疑是石碑的兩大作用。

漢字的發展史跟書法的發展史是吻合的,記錄歷史事件的漢字,實質上也是歷朝歷代通用的書寫字體,因此,在古代,不論把漢字寫在任何材料上,都能構成書法,刻在石碑上的漢字,肯定也是書法藝術的承載。

另一方面,在古代凡是能被朝廷委以重任,把書法刻在石碑上的人,都是當朝的書法大家,這個因素無疑又放大了石碑是作為書法作品集大成者的作用。

之所以把書法(漢字)刻在石碑上,是基於兩方面考慮的。

一是石碑在秦朝誕生時,作為主要的寫字材料——紙張,還沒有被髮明出來,人們常常把字寫在或刻在竹片、木簡、絲織品上。經過試驗後,人們把一塊石頭修整成六個平面的石碑,同樣也能用來寫字和刻字,讓古人多了一個很好的書寫材料,石碑在秦漢能大力發展起來,是由當時的現實條件決定的。

二是因為石頭的保存壽命很長,只要不去人為的破壞,可以長久保存下去。

如果把歷史事件刻在石碑上,尤其對那些喜歡彰顯自己功德的帝王來說,可以讓千秋萬代的人看到自己的豐功偉績,達到流芳百世的目的。


鴻鵠迎罡


古人的許多書法,都要刻在石頭上,這是和古代文化的傳播有著直接的關係。

我們知道中國的漢字流傳下來,它依靠的工具和材料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的。在漢朝以前,中國的書法,那個時候還沒有紙張,古人要把文化知識保存下來,只能通過刻石或者是刻在竹簡、木板上。

顯然,刻到石頭上又比刻到木板和竹簡上要保存的時間更長。

從漢族方面的紙張以後,大多數的書法作品,文化知識,都可以通過紙張書寫來流傳下去。所以用紙書寫就變成了人們最為重要的一種文化知識傳播途徑。尤其是宣紙的發明,讓中國的書法能夠保存的時間更長。歷史上那些最著名的書法作品,大多數都是在宣紙上書寫的。

但是另一方面,中國書法用碑刻字一直是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流傳下來。

用碑刻字這個既有歷史傳承的原因,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古人刻碑這種傳統相聯繫。

王羲之集字作品

我們都知道古人的墓葬,尤其是一些達官貴人,帝王將相的墓葬,在他們的墓旁邊,都會用碑刻來記載他們的生平歷史和主要功績。刻這些字兒的必須是著名書法家書寫的,然後由具有高超藝術手段的的匠人來進行雕刻。

除了墓葬用碑刻以外一些風景名勝或者是一些比較重要的場所,也要用碑刻,這當然也是古人為了更好的把文化和書法傳下去的最好方式。

不過,用紙書寫的書法和用碑刻出來的書法,他們即使是一個人書寫的,但是審美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用紙書寫的書法,無論是如何書寫,都不可能出現那種乾淨,鋒利整齊劃一的刀刻效果的。

古人用紙將寫好的書法讓石匠刻到石碑上,石匠的書寫功夫,一般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達到書法家那種地步,但是一個好的石匠,可以把書法家的那種書寫特徵最完美的呈現出來。

但是用刀刻出來的字體和用毛筆在紙上書寫出來的字體即使表面看是一模一樣的,但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碑刻無論如何都不能刻出來毛筆書寫的那種流暢性,靈動性(所以碑帖上面的字體大多數都是楷書或者是隸書,行草書較少)。同時碑刻字體的剛硬,勁爽的,也是毛筆書寫所達不到的。再加上碑刻大多數是在室外,常年受大自然的風吹日曬,上面會有一些斑駁陸離的效果,這種效果又增添了碑帖的獨特的魅力。

也許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他們二者之間的共同特徵和相互之間的一些細微區別,所以碑學和帖學,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起來了。而這對我們後人而言,學習書法也就多了一個學習選擇的渠道。


素心明月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書寫載體歷經獸骨、龜甲、青銅、絹帛、竹簡、木牘等變革發展。但基於材料本身屬性所限,加之幾千年的歲月侵蝕、戰火洗禮、人為損壞等原因,書法作品能夠較好保存下來的寥寥無幾。書法家要將自己引以為豪的作品長久保留下來,書寫載體便成了令其頭疼的事情。

而石頭堅硬、便於取材、利於保存的特性便成為古人選材的重要考量。我們現今看到的很多書法作品、字帖都是從石頭、碑文上拓印而成。

古人為了保證石刻上的字體與書寫者的自己完全吻合,創造了一些巧妙的方法。把書法作品按尺寸和比例畫小格,再按照石碑大小計算,按比例換算後把字跡騰挪到石碑上篆刻。或者把寫好的字帖把字一個一個挖下來,然後把去掉字的紙平鋪到石頭上,用油燈來燻,油煙就把掏空的字跡留在石頭上了。




南山小築


歷朝歷代都有碑刻,古人為了記錄重要事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作品和書法家的墨跡複寫在懸崖和石碑上,然後讓名匠刻手刻鑿下來。上面的字體是我們研究古人書法的主要來源。

碑刻一般包括:

建築刻石(主要是在石質的建築物上鐫刻含有紀念性或題記性的文字 ,如石闕 、石祠、石窟等)

摩崖刻石(一般刻在較平整的石壁或山崖上,往往不經書寫而直接用刀在石面上雕鑿)

墓誌(專門用於喪葬)

現在我們欣賞和臨摹學習的碑帖,就是用椎拓方法將銘文拓下來。這樣的拓本容易閱讀,方便我們保存和傳播知識。因此我們學書法應儘可能從拓本真跡或影印本入手,走樣處較少,比較正確地表現了原跡的風韻意態。


藝術寶庫美術


為什麼古人書法作品大多刻在石碑上?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石碑的物理性質

首先古人書法作品大多刻在石碑上的原因,主要是石碑的物理性質決定的。相較於智博等常見的書法載體,石頭上刻字能夠更好地保存和流傳下去。如我們看到的很多書法作品大多都是碑刻而來,石頭具有書本和不薄等不具有的物理的穩定性。後世如如要臨習此作,可以運用拓本技術,將其從石碑上拓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開闢了將行書入碑的先河。如今的西安碑林便是當時由唐太宗李世民發起的書法入碑的一個歷史見證。

二、碑刻擁有軟筆書寫不具有的獨特藝術性

為什麼說貝克擁有軟筆書寫不具備的獨特藝術性呢?首先我們要了碑刻興起於什麼時候,早在三國時期,曹操便在石頭上刻有滾雪二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誌銘,進一步推進了碑刻的發展。由於階級的等級劃分,上流社會的書寫載體主要是竹簡、布帛和麻紙。但是由於經濟條件的原因,下層社會書寫的載體不可能像上流社會一樣,有如此豐富的載體形式,下流社會主要是運用常見的石頭等作為書法的載體。由於上流社會對墓誌銘的偏見往往容易忽視墓誌銘這種獨特的書法藝術形式,而且碑刻講究用刀刻去模仿軟筆的行筆姿勢。這從另一方面形成了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然而現代的人學習魏碑大多是以筆追刀。這也就成就了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