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防禦體系的深層剖析

在明代時,明廷為籠絡邊境各民族,減少其對邊疆的騷擾,通貢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所謂通貢,就是少數民族以向朝廷進貢地方特產,以換取朝廷的賞賜。朝廷的賞賜,往往遠遠多於進貢的價值,因此,帶有援助的性質。自老哈河流域成為兀良哈三衛的駐牧地後,明廷希望三衛成為其北部屏障,因而企圖以通貢來維持此藩屬關係,由此便形成了三衛進貢的貢道。由於灤河河谷是燕山山脈中最為寬廣便捷的通道,由大寧衛南下,經平泉,寬城而到喜峰口就成了三位進貢明廷的貢道。由於形勢的變遷,三衛或迫於韃靼瓦剌等部的壓迫,或貪圖明朝的賞賜,時降時叛,因此,經喜峰口的貢道也是三衛入侵的孔道。關於此貢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漢代時,就有所謂的盧龍塞。盧龍塞因曹操北伐烏桓而名噪一時,但關於盧龍塞的具體位置,歷來具有很大的爭議,有的認為在潘家口附近,而有的則認為盧龍塞是指一個範圍,指潘家口到青山口甚至冷口之間的一段,莫衷一是。以現代技術,從衛星地圖來看,在潘家口到青山關這個區域,山河破碎,穀道縱橫,地形非常複雜,再加上古人對地點的記載也很模糊,故隨著時代久遠,也難以確定其位置。

喜峰口防禦體系的深層剖析

開平衛,大寧衛和燕山四關

就國防而言,明代是一個奇怪的時代,一方面,其將都城遷移到邊疆地區北京,就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另一方面,又實施消極的防禦政策,盡撤京師外圍的屏蔽,使得京師和北方遊牧民族只有一山之隔。其實這和北京北部的地理環境有關,其西北和東北除了燕山可以作為抵禦北方鐵騎外,出了燕山,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了。如閃電河流域的開平衛(今正藍旗附近)和老哈河流域的大寧衛(今寧城附近),其固然對北京有巨大的屏蔽作用,歷代先賢已有眾多的論述,但其有無法克服的致命缺陷。開平衛、大寧衛所處區域地勢非常的平坦,沒有任何的險阻可以依託,面對兇悍的蒙古騎兵軍團,只有建築堅城,屯駐大量兵力。駐兵太少,又無法起作用,很容易被騎兵部隊攻破。駐兵太多,又無法承擔補給這個沉重的負擔。因而,明王朝就只有沿燕山修築長城,這也許是明王朝的一種無奈,抑或也是北京作為都城的一個致命弱點。

喜峰口防禦體系的深層剖析

喜峰口左右形勢

有明一代,可以說將長城防禦體系的建設,達到了極致,並且也將長城的軍事藝術,建築美學發揮到了極致。明王朝將長城防禦體系分為九邊,而北京北部的山海關到居庸關東部的灰嶺段是為薊州長城。薊州長城又分東、中、西三路,中路以三屯營為總部,其下轄有四處重要的關隘,分別為太平寨、喜峰口、松棚谷和馬蘭谷。由此可見,中路長城防禦體系是以三屯營、喜峰口、寬城這條北出的主幹道為軸心,分為東西兩翼。古人對地理的記載,往往非常的籠統,要理解古人的記載,往往要結合豐富的知識,包含古代地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才能真正明白記載的內涵。此文的目的就是分析薊州中路長城以喜峰口為核心,以灑河河谷為西翼,以鐵門關、董家口等為東翼的防禦體系。

一,三屯營-喜峰口-寬城一線中軸

喜峰口通往兀良哈三衛的貢道的路線大致為北經孟子嶺鄉,寬城,平泉而到寧城(明大寧衛)。明初,馮勝北伐時,便沿此路築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在此線上,有多個重要的關隘,如《道里記》記載:“由喜峰口東北六十里,曰椴木峪關(今寬城鎮椴樹溝附近)。又六十里,曰松亭關(今平泉小寺溝鎮附近)。自松亭關至大寧廢衛(今寧城附近),凡三百六十里,為控御之要。”此線一向是重要的用兵孔道,如宣德二年(1427年),兀良哈侵邊,明宣宗朱瞻基剛好巡視各邊塞,於是親自率兵出喜峰口討伐,大戰於寬城。

喜峰口防禦體系的深層剖析

三衛貢道

由喜峰口往南到灑河橋,便分為東西兩路,由喜峰口往西,在潘家口渡灤河到西城峪,往南即到漢兒莊,漢兒莊為車前營,設有重兵。在遼代時,遼人稱南人為漢兒,並將擄掠來的漢人安置在此,並設官員管理。金代時叫為孩兒莊,元滅金後,又叫漢兒城。由喜峰口往東南便到灤陽鎮,為車後營,也屯有重兵。兩路在灑河橋鎮匯合,往南便到三屯營。

喜峰口防禦體系的深層剖析

喜峰口南下路線

三屯營是此路的核心,景泰年間(1450-1457年),敕徵東大將軍駐紮在此處,為防備三衛的大本營。三屯營南為景山,是此路的中樞,由此路往西,便為遵化盆地,由此經薊州,便進入平坦的河北平原。往東便進入遷安--盧龍盆地,斷了山海關的退路。在己巳之變中,皇太極以蒙古喀喇沁部騎兵為嚮導,親率八旗大軍,避開袁崇煥防守的關寧錦防線,繞道老哈河流域,由喜峰口入犯。由於明庭將重心放在山海關一線,喜峰口一線疏於防犯,兵力薄弱,後金很快攻破喜峰口,往三屯營進入遵化盆地,京師危急。袁崇煥便不惜一切代價,日夜兼程往京師援救,並命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兵4000經盧龍、遷安一線往三屯營方向援救,企圖堵住後金後退的路線,後金在三屯營設伏全殲趙率教部,即此。

喜峰口防禦體系的深層剖析

三屯營左右形勢

二,喜峰口西翼--灑河河谷

灤河河谷西部,便是著名的灑河河谷,此路非常重要,是戰略級別的通道,明庭為扼守此通道,設有龍井關。由龍井關沿著灑河河谷往西,可以直通興隆,《邊防考》雲:“洪山口東,又有龍井兒關,賊衝也。”指的就是龍井關扼守的灑河河谷。在灑河河谷以南,有眾多的穀道,皆為防禦要口。自東而西,依次有洪山口,羅文峪,沙坡峪,大安口,鯰魚口,馬蘭峪等重要穀道。明代時,兀良哈部入侵,多由此路而來。正德四年,兀良哈朵顏部首領花當數次請明庭增加進貢,明庭不允許,於是花當便和韃靼部勾結,自遵化鯰魚關入犯,嘉靖十年(1515年),花當又遣次子把兒孫率兵毀鯰魚關,入馬蘭峪,殺明將陳乾。到了明末時期,蒙古喀喇沁部投靠後金,導致明帝國北部屏障頓失,喀喇沁又常為後金嚮導,帶領後金入關。在己巳之變中,皇太極以蒙古喀喇沁部騎兵為嚮導,分兵兩路,一路從攻陷龍井關,由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另外一路由三屯營入關。

喜峰口防禦體系的深層剖析

喜峰口西翼灑河河谷及其南部的關口

三,喜峰口東翼鐵門關、董家口一帶

在喜峰口東部,其可謂山河破碎,穀道縱橫,地形非常的複雜。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青山口關縣西北九十里,此縣境之青山口也。西接遵化州境之大喜峰口。凡七關口,相距六十里。”以現代技術來測量,短短的不到20公里的距離,就有7個關口,由此可見其地形之複雜。在這些關口中,比較重要的有鐵門關,董家口,青山口等要口,通過這些要口,都有多條道路通往寬城,因而也是蒙古入侵的重要通道。如隆慶三年,二衛由董家口入犯,戚繼光率軍將其擊退。此線也是迂迴喜峰口北部的重要通道,如萬曆初,朵顏犯喜峰,戚繼光勒兵出青山口,將其擊潰。

喜峰口防禦體系的深層剖析

喜峰口東翼形勢

從現代的衛星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自馬蘭谷到青山關,其山川盤旋,道路崎嶇,延綿近百公里,就算增加兵力,也不能全部防守。就算處處設防,則兵力分散,容易被突破而成為擺設。因而,應擇其要害,重點設防,剩下的作為策應,那裡緊急就調往那裡。考察燕山山脈中的各穀道,大體上分為二種,一種連續性極強,有的連接長度達數百公里,可以容納大規模軍團機動,這種往往是戰略性的通道,是軍事要衝,以往大規模的極具威脅的入侵,大都發生在這些地方。一種連續性強,連接長度也較長,可以容納較大規模的人員機動,但穀道末端為崎嶇的山路,這種往往是戰術性的通道。對於戰略性的通道,其往往是防禦的核心,常常有著名的關隘扼守,喜峰口道就是這樣的通道。對於戰術性的通道,往往是主幹道的側翼,在戰時,常為出奇制勝的突破口,如董家口、大安口、鯰魚口等。故明代建設長城體系,也往往是以扼守戰略性關隘為主,同時兼顧戰術性山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