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名師一定就是好老師嗎?為什麼?

靚眼看世界


所謂好老師,一個“好”字,是家長的交口稱讚,是社會的口碑相傳,是沒有儀式的無冕之王。所謂名師,一般是教育有關部門賦予少數老師的榮譽稱號,類似於大師、大叻之類人物。

非得把兩者聯繫在一起,我的看法是:好老師不一定是名師,名師還一定是好老師。

先說好老師不一定是名師。

家長和社會評價說一個老師“好”,大體上有這幾方面:

一是老師教學水平高,教出來的學生成績好,能夠幫孩子和家長圓升學夢。像一些學校的畢業班把關老師,能憑本事幫學生掙到更多的考分。

二是真心對待學生,視孩子為己出,贏得家長和孩子的高度信任和愛戴。像我老家信陽一位小學老師李芳,用身體擋住飛馳來的車子,救下小學生,不幸以身殉職,被譽為最美女老師。

三是能堅守平凡的崗位,多少年如一日,真正的實幹家。很多鄉村老師,在一所學校一干就是一輩子,是中國教育的奠基人。

這些好老師,他們可能不會上媒體,不會寫論文,不會做演講,沒有成體系的教學理論,沒有雞湯式的教育名言,沒有閃光燈下的獲獎感言,這一輩子也許只有學生和家長記住了他們,只有當地百姓記住了他們,正所謂大愛無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他們不是名師,但是教育上的真正的無名英雄!

再說名師不一定是好老師。

任何事物只要沾上個“名”字,就可能要與名聲、利益、好處、手段、追逐等勾兌在一起了。名師也不例外。

如今,教育管理部門不斷封冠加冕,頂著“名師”名號的老師越來越多了。但名聲、利益、權力的滲透,已經讓人們對名師逐漸失去了敬重與好感,名師的含義似乎發生了很大變異。

對於名師,人們通常有“三問”:

一是名師的教學水平真正赫赫有名嗎?回答是否定的。不少名師屬於“包裝上市”型的,憑三寸不爛之舌,憑几句雞湯式的教育名言,憑並沒被實踐確認的自創理論,一路頂著光環前行。如何檢驗這類名師的成色?一個辦法,教一個普通班級,把成績真正提上去了,才算名副其實!

二是名師的成名過程經得起推敲嗎?要成名師,就要有論文、有獎狀、有高職稱。一些老師為了儘快圓名師夢,不擇手段,甚至不惜以身試法。其中最為人垢病的就是論文抄襲。最近被媒體曝光的深圳名師胡紅梅女士就是一個令人惋惜的例子。至於拉關係走後門,用下三爛的手段來換取上升跳板者更是讓人深惡痛疾。

三是名師的社會評價度高嗎?不一定。名師往往活在領導的信任裡,活在耀眼的光環下,活在精美的包裝裡。在不知就裡的一般人看來,名人出書、到處開會演講、各地巡迴上公開課,各種榮譽加持,似乎是老師中的翹楚,可多數一線老師並不認同,覺得他們大多是無非眼高手低,全憑嘴上功夫。

多年前,我也曾經迷信過語文教育大師魏某先生的理論,奉他為聖人,拼命學他。可是最終發現,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教法才是最好的,而他的所謂理論體系,不少確實缺少實踐檢驗。

其實檢驗名師成色的辦法很簡單——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課堂上見,教學成績上見就是。

您身邊有哪些好老師?有沒有名師浪得虛名?


語文阿里之門


家長千萬不要迷信名師。名師的教學水平可能(我是說可能)會比非名師高那麼一點點,但不一定是最好的。

在教育界一直有一個爭論,一個班級要想取得好成績,是老師重要,還是學生重要?舉個真實的例子,很多年前,我所在的縣城一所初中有一位教師,當時還沒有名氣,她所帶的班級每次中考都成績平平。後來某一屆她恰巧教自己的孩子,利用這層關係,將她的女兒小學時同學的尖子生全部招入班中。(老師的孩子大多數成績都不錯,這個孩子小學的班級也是所謂的名師班,學生素質極高。)這屆學生中考時成績爆表,她也一夜成為名師,成績好,生源就好,形成了良性循環。所以,沒有高素質的學生,誰教都一樣。

但是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還是建議去名師班級,不是因為老師教學水平真的有多高,而是名師所帶的班級學生的素質比普通班級要高一檔,班級學習氣氛好,各科任課老師會盡量選擇負責、有水平的教師,佔盡先發優勢。在班裡管理上老師也可以放開手腳,對調皮、不愛學習的學生敢於管理。孩子在這種班級中學習,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壓力,也更能激勵孩子學習的鬥志。

我們在這裡只探討教學方面,對個人道德品質方面不做過多的品評。名師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但他的班級卻是最好的班級。





一葉落盡秋


我相信好老師有能力成為名師,名師裡自然也有好老師,但要說名師一定就是好老師,就有些武斷了。

我剛教高中的時候,學校實行的是導師制,分配給我的導師,應該算是名師的行列,同時也是我們學校出名的好老師!

他的名字頻繁出現在我們語文學科的各大參考資料上,我們當地市面上出現的語文學科高中的主流資料的編纂,基本都有他的參與。而且他同時擔任學校重點班的語文教學,自己又是班主任,不管是他自己的班級還是所教的重點班,語文成績基本都是平行班級前列。不管是從自身實力還是教學水平,或是教授出的學生水平來看,這位老師都是當之無愧的好老師!

當然,他和那些名聲在外的名師不一樣,他不輕易走穴,如果不是學校委派,一般也不會跑去各地去開講座。他在教學和管理班級之外,唯一的愛好就是坐在電腦前幹他的各種活兒:承接各種試卷的命題、編纂各種學習資料。每天早上五點他會準時坐在辦公室敲鍵盤,風雨無阻。

這是我心目中的名師,也是學校、學生和家長眼中的好老師!

但同時,我還遇到過一些所謂的名師,有才不配位之嫌。

我們學校算是比較開放,實行的是“走出去,請進來”的思路,經常會請一些名師或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到學校講座,每一次來都是大張旗鼓,花大價錢把人請進來,學生上自習,老師停課去聽講座,會前會後點名簽到,會上認真做筆記。聽的多了,很多名師就感覺一般,記得最尷尬的一次,是一個語文學科的帶頭人講座,而我一年前恰好去衡水學習的時候聽過他的講座,時隔一年,我發現他的講座內容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開場白和一些暖場的笑點都一樣。那是我第一次深刻的認識到,原來所謂的名師,竟然可以一個講座內容用那麼久,而且到哪兒都一樣。

後來跟我的導師聊的多了,就明白了有一些外出講座的名師,是集全校老師之力打造一個專題,然後由一個形象好氣質佳,語言表達能力強的老師進行對外輸出,你去聽他講一節課,那叫一個神!但你要是讓他連續講十節八節,體驗就會陡然變得極差。這樣的名師,是包裝出來的,而非真正拼殺出來的!

作為老師,名師一定是要在一線闖出名堂才能稱之為名師,其他的包裝、粉飾一定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不然所謂的名師,指不定哪一天就成了眾人眼中的笑話。不曝光,大家都是神,一旦暴露在公眾視野中,分分鐘被人打假。

在我看來,如果沒有教學成績做支撐,你大可以說自己是知名學者,知名教育工作者,但不要說自己是名師!


金牌小書童


這個還是要分情況來看。首先,教育部門對‘名師’榮譽的頒發是有一定要求的,其中教齡、教學成績、所獲得的榮譽等都有硬性要求,而且還需要通過層層考核,最後才能獲得‘名師’的稱號。所以,能評上‘名師’那還是要有點本事的。



但是,對於這個‘本事’,不同人有著不同的含義。雖然要評上‘名師’很有多要求,但是這些要求對於有些人來講難如登天,而有些人卻是輕而易舉,關鍵在於三個字――會來事!

眾所周知,教師的那些榮譽只要你有門路又肯費錢費心,那也是手到擒來的。至於教學成績那就更不是事了,隨便偽造一些材料沒人會真的去學校細查的。所以,有些所謂的‘名師’其實並不是教學的‘名師’,其教學專業水平是值得懷疑的。


再則,評上‘名師’之後的老師,經常要出去開會學習,很多精力會花在與教學無關的事情上。試想這樣的‘名師’,你還能指望他能對你的孩子有多大的用心。

教師作為一門教書育人的行業,最好是能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樣才能對教育有著深刻的思考,以及對學生真心的關愛!


老陳醋教育觀


名師就一定是好老師嗎?一級老師講課就比二級老師好嗎?優秀班主任就比沒有優秀班主任稱號的班主任優秀嗎……這些類似的問題,其實答案都一樣,不一定,不絕對,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雜音和回答,就是因為在許多榮譽評定的過程中,會出現人為的操控因素。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各校都在評選地方名師,我們可以說,很多地方名師當之無愧,但也有些名師也確實名不副實,最近鬧的滿城風雨的“胡紅梅抄襲”事件在這方面就給我們又上了很生動的一課,讓業外人士打開眼界,人們從中應該能領悟到的很多東西,原來很多榮譽的光環是可以人為的製造出來的。

所以說,名師就一定是好老師嗎,我們的回答是不一定是。不是憑真本領當上名師的一定不是好老師。

那麼,憑真本領當上名師的就是好老師嗎?當然也不是。因為一位所謂的好老師,除了教學質量突出之外,還要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除了把課上的精彩之外,最主要的是交給學生優秀的品德。而名師的評定裡缺少了學生這一方面的評定參考。

事實上,好老師只存在於學生和家長的言談當中,學生及學生家長認可的老師才是好老師。


我用相聲說教育


名師應該是好老師,但是也有個別名師名不副實。

名師是怎樣練成的?

名師是一點一點熬上去的。至少要在這幾個方面有“乾貨”,榮譽、課題、論文、專著及是否為骨幹等,以上這些方面,至少都應該是省級水平的才行。課堂教學,參加過省或國家級比賽獲獎,在區域內有一定影響。

評選名師的過程,主要是看以上材料原件,來最終認定。

就是說,如果你全部靠自己的努力工作,完成了上述的積累,你應該很優秀,你確實夠名師。

如果你想靠不正當手段積累當名師的素材,其實也不太容易。

我們區域有一位長白山名師,2019年教師節時,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師稱號,是區域唯一一名評上正高級的老師,當時大家都認為是情理之中。因為她的工作,大家都瞭解。

名師不僅僅是個榮譽,而是要發揮作用的。

我們區域的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要帶一批成員,經常開展教研活動;要參加送課下鄉活動;要承擔市區教師培訓;主持相應課題研究等。

自然的,名師也要帶班上課的,和其他教師沒有區別。教學質量也要在前邊,否則,名師的含金量會引起質疑的。就是說,當個名師,壓力也是很大的。

名師良莠不齊,有的名師開始了商業化運作。

名師在一定階段內確實很優秀,但是保持這種優秀不是容易的事。

我在不同的地方聽過同一位名師的課,發現他講的竟然是同一課。就像書法家,走到哪裡都寫同一個字一樣。

有的名師充分利用了“名”,賣自己編寫的資料,到處有償演講,似乎也有了經紀人。

至於某個名師公然抄襲別人的著作,更是十分罕見的事情,因為這種抄襲很容易被查出來,這種很傻很天真的名師倒是很少見,她身敗名裂也是正常。


管窺蒼穹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郝峰濤

高考,為什麼是“語數外+文理科”?科學嗎?合理嗎?符合教育成長嗎?

大問題只是一個小矛盾:人到底是全科發展,還是優科發展呢?高考能否從固定的學科制,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自選制呢?

論一: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人都是以“中心發展”為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進而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均科發展實際是去“中心”化,大量而無用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同興趣、方向和高度一塊埋葬。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和興趣,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天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天才高於優科,優科高於均科,均科只能算是個人才。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論四: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所以,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均科觀。天才源於天賦,優科源於興趣,均科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教育,當不當“育人為先,選才為後”呢?

一,高考要不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中小學可不可以讓孩子在“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自選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科目作為參考,多一些包容,以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呢?

三,學生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四,學習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方向,所有強加給孩子的學習目的都是陷阱,因為孩子的未來只屬於他自己!

五,學習的四重境界:知識之境――課本知識是孩子學習的全部;精神之境――精神誘導孩子進行知識學習;興趣之境――孩子以興趣為中心進行學習;天賦之境――孩子以天賦異稟的引導學習。

中國孩子無童年,教育當打破主副科、文理科、快慢班、填鴨式和應試觀,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給天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致敬:

千千萬萬的孩子才是我們的事業,若您覺此文不錯,請推送轉載,舉手之善,或將成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大道者至簡


我可以很肯定得說,名師絕對不能和好老師劃等號,而且是風馬牛不相及。而且迷信名師是萬萬不可取的。


名師是如何產生的?

不可否認,有很多名師都是通過自己紮實的學術水平或者是得體的為人處世讓自己成為名師。但是也有很多所謂的名師是通過炒作產生的,例如之前新東方旗下的泡泡英語假名師醜聞,還有最近很火熱的美女校長鬍紅梅。很多個人,或者機構,通過網絡平臺來包裝自己,打造名師效應,來獲得更大的利益,但是這些所謂的名師往往不具備好老師

的特質,只是有經濟效益。


什麼是好老師?

好老師的標準是可以通過自身紮實的學術水平和表達能力,把自己要教授的內容傳授給學生,最終學生掌握並可以學以致用。但是某些“名師”不具備這些特點,他們更像是吉祥物,經濟價值遠遠大於教育價值。很多名師學術能力有限,表達能力不強,沒有耐心和細心,最終導致學生根本不能從他們身上獲得知識和得到進步。


如何辨別好老師和名師的不同?

首先,一定要看這個老師對某個科目的專業程度。我舉個例子,如果有個老師講英語的定語從句,解釋半天沒有解釋清楚,而且最後學生問問題也沒有解決,這種老師絕對不是好老師。


此外,一定要看老師能不能把學生教會。很多名師是自己學得很好,但是教課能力很一般,上課沒有邏輯性和連貫性,就憑著感覺講課,這樣的老師也不能成為好老師。


還有一些老師教的不錯,學術水平也很高,但是沒有耐心和細心。遇到學生問問題不但沒有解釋,反而覺得厭煩,甚至大聲斥責學生,這樣的老師是師德有問題,也不能稱得上是名師。


新視野教育字幕組


搞名師,先進工作者評選等這些稱號一般都是體制內的現象。

說句實在話,這些先進或者名師有相當大的比例是“注了水”的。

體制內那些事大家也都應該略有耳聞,個體要脫穎而出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力,還要有手腕。

這些手腕包括了:對上諂媚、溜鬚拍馬的文化,權力關係資源,為人處世的圓滑和世故,向官方主導價值觀靠攏,投其所好的公共場合的造假注水等形式主義。

這個年代,有能力的人不少,但兼具智商和“情商”的人是極少數。尤其是知識分子陣營,但凡文人,很多都帶有一點自視清高的意味,多不屑於那一套溜鬚拍馬,左右逢源的處事藝術,這樣一來,難免就會在體制內“先進”的評選中敗下陣來。

更何況,誰才是真正有資格的選舉人?是你服務的對象。學生應該成為名師的評判主體,以此類推,患者對醫生、人民群眾對公務員,消費者對商家等等。

而我們體制內的評選主體和規則是什麼?是領導,評選機制不是從下而上而是從上而下的,下邊的意見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參考,更何況,下邊的意見還可以操縱。

這次疫情,醫療系統內先表彰了一批先進工作者,其中之一就是提出“可防可控,人不傳人“的、去武漢的第二批專家之一王**,你覺得諷刺不諷刺?

這樣一來,你覺得名師一定是好老師嗎?我相信你會做出自己的判斷。


孫衛華


“名師”不一定是好老師!

很多好老師終身無緣“名師”!

——這是鐵定的現實。

什麼是“好老師”?

所謂“好老師”至少應具備三個要素:

A、良好的師德師風;

B、充沛的工作精力;

C、優秀的教學業績。

前二點,一般的老師都具備,但是“教學業績”這一點,是核心指標。如果一位老師能長期保持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成績優秀,那麼,他(她)十有八九就是學校、老師以及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好老師”。

因此,“好老師”是人們對老師的發自內心的評價。而最具權威的“評價者”是學生和家長。



“好老師”不是一種榮譽稱號,而是一種工作評價。它沒有具體的成文的評價細則,學生和家長說誰是,誰就是!

在我們學生和家長的心目中,這樣的老師真的挺多!


什麼是“名師”?它是怎麼來的?

名師,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照特定的評價標標和細則,經過打分評比出來的一種榮譽稱號。

比如,我們市每年年底會進行一次“名師”評選活動。一般還會給縣區或學校下達一定的指標名額,然後依據統一的評比細則打分。也就是說,符合條件的老師再多,也不得超標;當然,老師再不行,指標不會白白浪費。

據“三味”瞭解,在評選“名師”時,基本上全憑“榮譽證書”講話,諸如“先進教育工作者”、“年度優秀教師”、“德育先進”、“教學管理先進”、“安全工作先進個人”啦,當然還包括教學獎、課題證書、發表論文及獎證、課堂教學比武等等……都按證書原件打分,計分高者,予以推薦申報。

至於象胡老師那樣還出版過著作,經常講學培訓的,那是絕對的“特殊條件”,無人敢於與之爭高下。


如此評比出來的“名師”,通常連本校老師也不知“名“,至於學校和家長,就更不清楚誰是學校的“名師“。

“三味“也是偶聽老師講某某是“名師”才知道,可仔細一回想,怎麼每年的教學成績咋不出名呢。

總之,“名師”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按各種獎懲評比出來的一種榮譽稱號。“名師”的特長多在於教研(而非教學)和講學(而非講課)。

你認為是不是這樣呢?

我是頭條號“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時代的眼光、理智的頭腦、友善的言語,與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謝您的閱讀、點贊和關注,並期待與您共同探討本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