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慶陽市環縣道情戲(隴劇)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道情戲也稱“隴劇”,它的母體是環縣道情皮影戲。環縣道情皮影據傳產生於宋代,清末民初盛行。上世紀50年代,民間戲班在縣內和周邊地區頻繁演出,影響不斷擴大。

甘肅慶陽市環縣道情戲(隴劇)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道情戲是以真人表演故事的舞臺劇種,表演動作吸收了皮影表演的側身造型,如侍衛警戒多用大側身剪影姿勢,特別是啼哭動作更為別緻,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側身晃動腰肢,前俯後搖,抽搐而泣。舞臺美術借鑑皮影鏤空、彩繪、裝飾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頭飾等,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道情戲音樂屬於板腔體式,分“傷音”和“花音”兩大類,傷音曲調深沉委婉,適於抒發哀怨的情感;花音曲調活潑跳躍,善於表達喜悅的情感。板式有“彈板”、“慢板”、“飛板”、“二流板”、“緊板”、“喝音散板”、“多句散板”、“清板”等。

道情戲唱腔沒有嚴格的節拍,說唱性很強,節奏自由靈活,無板眼侷限。以字求音,以音行腔,具有自然語言的韻律特點。“彈板”是道情戲音樂的主要板式之一,板頭、大過門規整、四方,唱腔由多種節拍型混合組成,有特定規律。“彈板簧”舒展、流暢、優美動聽,最有特色。

“飛板”唱腔和“彈板”有共同之處,也是由多種節拍型有規律的進行。“簧”簡短而有特色。飛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於說唱、敘事性。

道情戲伴奏樂器,管絃樂有四弦、二胡、琵琶、揚琴、笛子、嗩吶等;打擊樂有漁鼓、簡板、水梆子、大羅、小鑼、大擦、鉸子、堂鼓、戰鼓、板鼓、牙子等。隨著藝術的不斷創新發展,有時還增加提琴及銅管樂器等。

道情戲的唱腔近似說唱。曲調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時稱嘛簧,嘛簧悠長婉轉,韻味濃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構成道情戲音樂獨特風格的重要成分。道情戲的舞臺美術以及服裝、道具、頭飾等基本上與秦腔劇種相同。

環縣道情戲十分重視創作和積累自己的演出劇目。已經積累了一些為群眾所歡迎的保留節目,如《皮影情緣》、《老孟家的婚事》、《謝瑤環》、《假婿乘龍》、《審大憨》、《調查》、《我愛我爸》、《王三寶開荒》、《歡喜道情》、《趕會》、《借錯衣》、《趕著羊群奔小康》、《國法人情》等。2006年9月,“道情戲”被甘肅省政府公佈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