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沒有上市一樣成為了世界超級企業,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公司要上市?

淡淡禪風


華為是中國100%的民族企業,沒有一滴外資的參入,正因為華為的老大任正非想要讓把華為打造成世界第一家,中國100%的500強企業,所以華為不選擇上市!

但是要知道的是,華為的收入是BAT的總和,市值更是有將近5個阿里巴巴那麼多!不上市,華為也可以通過內部的員工股權激勵策略來融資,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營收來融資,可以說華為根本不差錢!!

但是我們要需要知道的是,100多年以來,我們才看到了一家華為這樣的強大企業,這不是所有的企業可以模仿的!包括如今的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小米,格力等!!所以說,適合華為的,不一定適合他們!

但其實華為取得今天的成績,真的是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華為從2008年的營收1252億元,一路飆升到2018年的721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20%左右!

這可是10年保持著20%左右的年增長率啊,堪比巴菲特的長線價值投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複利和滾雪球的模式,令人讚歎!

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死後,華為的老大任正非是多麼的有先見之明,不僅每年投入的研發資金高達幾百億,甚至在此次的美國霸權主義行為裡,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

真的是未雨綢繆,十年磨一劍的典型代表,太鼓舞中國人的士氣,太令國人驕傲了!!!

如今的華為,如今的任正非,在面臨著強國對抗,甚至面臨著特朗普無理動用國家力量來對抗一個“小小”企業的時候,華為和任正非依然保持著樂觀,從容,甚至大度的態度!給予許多企業樹立了一個非常棒的榜樣!

甚至還給馬雲,馬化騰,劉強東,董明珠,雷軍等大佬好好的上了一課!這位70多歲的老人,用自己的實力,眼光,格局,以及寬宏的氣量,告訴了這些中國未來的年輕人,企業家,希望,一個非常好的鼓舞,帶頭作用!

讓大家知道了,只有國家強大了,企業才會強大,自己才會強大,同樣的,也只有自己努力了,企業做實事了,國家才會更好的發展,更加的強大!

因此,打造100%的中國企業,把高新技術發展起來,研究起來,是未來能夠抵抗像特朗普這樣“侵犯”的最好辦法!!!此次,美國對於華為的衝擊,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華為的強大,祖國的強大,真的,作為中國人非常驕傲!

所以說,華為這樣的企業千載難逢,不上市有自己的目的,有自己的苦衷,也有自己的想法,不可按部就班,也無法模仿!對於其他中國的優秀企業來說,從華為這裡所吸取的經驗就是,上市以後融資要發展實體,佈局於未來,否則就是下一個中興通訊的結果,任人宰割,還無力反擊!

千山萬水總是情,給個專注行不行。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琅琊榜首張大仙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這裡有一個從二十歲,那時候是生產隊,幾乎每個生產隊都搞烤煙,所以自然而然就學會了抽菸,一直到後來九十八歲去世,一輩子幾乎不怎麼生病,一輩子過得很苦無兒無女的。吸菸有害健康,人人皆知,國家上下都提倡禁菸,就是不禁止銷售和生產。但他竟然健康活了差不多一百年。開始說華為了,為什麼人家那麼多公司上市,人家目的就是集資,說難聽點就是圈錢嘛。凡事都有特例,其中的奧秘普通人是無法知曉的,能生存,能發展,自然有它的理由和秘密。至於能活一百年的那個人,一輩子勞作,吃得簡單,結果健健康康活了一百年,也是個例,但也有研究的價值。華為的信息肯定我們無法有太多的掌握,秘密就無從知曉了,願華為做得更好,為華做更多的貢獻。


江南柳月


華為,老乾媽之所以不上市,主要是這兩家企業都不缺錢,重要的是任正非和陶碧華的理念就是認為上市就是圈錢,上市並不是做好企業的關鍵,反而可能會讓企業走下坡,因為他們要賺外國人的錢,賺給國內花,不屑於在資本市場圈錢。

而大多數企業之所以要上市,不單單是為了融資做大做強實體,其實一大部分是想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財富夢,想通過股市獲取到強於實體幾十倍百倍的財富,最終實現財富自由,這點就是企業與企業間的不同,領頭人想法之間存在差異,也是華為和老乾媽做大做強的原因之一。

那華為沒有上市一樣成為了世界超級企業,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公司要上市?

一、華為不上市也有原因,但更重要是為了公司更好的發展。

任正非說過,華為肯定不會上市,“資本市場都是貪婪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上市成就了華為的成功。”任正非認為:“我們之所以能超越同業競爭對手,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上市。”

其次,華為股權太分散,如果上市後會讓高管人員迅速成為億萬,千萬富翁,反而不利於人員再真心實意的做企業,套現後不利華為發展,或者離開華為成立新的企業。

目前任正非股份只有1.4%,上市後可能控股權會出現變動,對其位置也有影響。但最重要的是上市後信息披露需要透明化,對華為而言,保密重要信息卻是非常關鍵的。

二、很多公司上市,初衷就不是為了融資發展企業。

A股市場發展至今,上市股東基本都有共識,上市減持套現,企業業績可以通過造假等各種行為留在股市,就算遇到問題也是頂格罰款60萬,違法成本低導致了股市的本質發生了問題。部分企業融資不為做大做強實體,反而是套現後股東辭職或者各種問題產生,最終股票退市股民買單。

每年都有新股上市,常態化發行新股後股市卻長期下跌,除了融資為主,股東的回饋股民的責任,各種承諾增持不履行等口號,包括業績臨時大變臉也僅僅是受到警示和輕微的罰款,導致了資本市場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讓股市一直萎靡不振,垃圾股增多。

股東上市不再尋求做大做強企業,一上市減持後就可以獲取到幾輩子用不完的財富,當然就會擠破腦袋去上市。

總之:華為不上市,主要是為了公司更好的發展,不想在資本市場影響下讓公司經營狀況每況日下。而很多企業拼命上市,就是為了獲取到更多的財富,並不是打算做大做強,理念不同,造就了不同價值觀,這也是華為成功的原因之一。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上市與不上市,與企業能否成為優秀企業沒有絕對關係!華為沒有上市,一樣成為世界超級企業,但那只是少數例子,全世界絕大多數超級企業都是上市公司——重複一遍:全世界絕大多數超級企業都是上市公司!


企業上市有什麼目的/好處:

1.解決融資問題。企業融資,最主要就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方式。間接融資,主要以銀行貸款為主,絕大多數企業,在銀行都有存款,同時也有貸款,而直接融資,主要就是股票融資為主。向銀行借款,或者發行債券都是需要償還本金和利息的,但是,股權融資,讓對方成為公司股東,所融資金成為公司資本,是不需要償還的。


注意,發行股票融資不等於上市!比如,創業公司經過A輪、B輪、C輪、D輪、E輪....融資都是股票融資,但這沒有上市。上市,是公開市場發行股票(融資)+上市,每個交易所上市條件不一樣——美國市場,公司可以不發行一股股票,不融資一毛錢,而直接上市(Spotify上市就是直接上市,沒融資)!


但是,絕大多數企業上市,都是公開市場發行股票(融資)+上市——也就是上市之時融一筆錢,同時上市——這為企業解決了融資問題。尤其是,上市之後,在符合規定條件下,還可以配股或者債券融資——這一定程度上,大大方便了企業融資問題(融資持續性)。


2.上市之後,可以以股票為抵押,向金融機構借款——A股眾多公司大股東把所持股票抵押/質押,向銀行和券商融資。


3.擴大公司知名度——華為不需要,但對其他企業而言,作為上市公司,絕對可以提升其知名度。甚至沙特阿美都上市了!


4.規範公司治理——上市後受公眾監督,有利於規範公司的規章制度、組織架構,有的甚至是對公司進行徹底的改頭換面,打破傳統管理模式和經營機制,對公司發展來說大有益處。


5.老股東退出——比如,現在滴滴出行未上市,其現有老股東就“無法退出”,但是,上市之後,就可以在公開市場出售其股票,實現退出。那麼問題來了,這會不會讓新投資者“被套”——這就取決於公司上司之後未來發展了——如果公司發展好,老股東受益,新進入投資者也受益,比如阿里巴巴和Facebook!



6.上市,讓公司成為公眾公司,是藏富於民的手段之一——蘋果公司年賺取超過500億美元利潤,這部分錢,就是通過分發現金股利和股票回購回報其股東——而蘋果是上市公司,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買,所以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去享受這份利益。而一個國家有成百上千上市公司——這就構成藏富於民的手段!


7.華為、順豐、娃哈哈、老乾媽,這四個公司之前都說不上市——華為絕對可以做到,因為華為現在就有8萬多股東了(全是員工),且本身不差錢!順豐已經上市,娃哈哈現在由宗慶後之女宗馥莉執掌,未來很大可能會上市,老乾媽,如果陶華碧退居幕後,完全由兒子執掌,以後上市也不是不可能!


WeStock


企業是否上市同它是不是世界超級企業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蘋果公司1980年12月12日公開招股上市,2018年8月2日晚間,蘋果盤中市值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

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在1919年上市,發行價為40美元/股。

世界500強企業中沒有上市的企業不超過10家。當然華為是其中之一。但華為無疑是一家超級企業,截止2018年底華為擁有18.8萬員工,業務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30多億人口。

96,768名員工100%持有全部華為的股份。沒有任何國家機關,外資,和機構持有華為的股票。

昨天看了一段彭博社採訪任正非的視頻,任先生的格局和思想讓人敬仰。有興趣的朋友可要找來看看。


下面就不說華為了,說說其他的上市公司。

最近暴雷的康美藥業等上市公司,這種上市公司上市的初衷不得而知,但最終的結局卻是通過造假等手段騙取散戶交易者在高位接盤,導致散戶交易者損失慘重。股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融資功能,為實體企業解決融資問題,但以康美藥業這些企業做法來看,卻真的事與願違了。

A股中的大牛股格力電器和貴州茅臺等,不僅股價連年上漲帶來收益,而且每年都有很可觀的分紅,其中貴州茅臺2018年度擬10派145.39元,合計派發現金紅利總額為183億。

下圖是貴州茅臺歷年分紅;

股票市場同時存在著機會和陷阱,作為散戶的你我,要睜大眼睛,千萬不要相信世上掉餡餅。


外匯期貨股票全職交易員,資管團隊創始人。歡迎留言交流。


八位數花園


感謝您的閱讀!

任正非又稀釋了股份,從1.01%稀釋到了0.94%!

華為不缺錢,但是我認為華為不上市,也有說不出的苦衷。或者你聽過華為不上市,因為錢多,不需要通過上市來圈錢,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無法避免掉的華為虛擬股

我們通過企查查看到了,目前華為任正非的持股比例為0.94%,而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會持股比例為99.06%。

你可以明顯的看到,任正非的股份的稀釋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自己逐漸淡出華為。但是。這裡折射的是華為的一種股份形式——虛擬股份。

虛擬股指的是,是華為的員工可以有華為的股份,但是這種股份是虛擬股份,你只有這些股份的分紅,可是你沒有表決權,等於為年終獎而已。

所以,華為的虛擬股有兩方面的影響——

  1. 華為能夠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它不會缺錢,所以它能夠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
  2. 華為的虛擬股註定很難進行改制,因為虛擬股本身讓華為很難進入股票市場,上市。
上市,因為缺錢?

我還是這種觀點,很多企業上市,原因還是因為缺錢。因為缺錢確實會給一些企業難以度日的窘境。這就是為什麼,一些企業迫不及待上市的原因。

所以,一些企業上市以後,一夜之間數百個億萬富翁的出現。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爭先恐後去上市。


LeoGo科技


三個字可以回答你的問題:為了錢。

不要把上市想得多麼高深,你只要把這兩個字和你身邊的東西組合一下,就知道什麼是上市了,比如白菜上市,豬肉上市。好理解了吧?上市就是把東西拿去賣了。

企業上市就是把企業賣了,但不是把整個企業賣了,而是賣一部分。

怎麼賣企業的一部分?賣一部分股票就是賣一部分企業。

好了,把白菜拿去賣,是為了什麼?錢。

所以,上市,當然也是為了錢。

看下面這張圖,就很明白了。只不過說得高大上些,叫融資。


那麼我們再來具體看看為什麼要上市。

首先,企業本身有融資的需要

正常來說,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因為企業想發展,就要投資,需要流動資,這些都需要錢。把錢弄來,也就是融資,有多種渠道。

從銀行貸款,這叫間接融資,別人先把錢存進銀行,企業再從銀行貸款。貸款有期限,比如1年,3年等,需要付利息。這好理解 。

上市融資,叫直接融資,就是企業拿出一部分股份出去賣給股民,就等於直接從股民那拿錢了,中間沒有經過其他人。這些錢不需要付利息,也沒有期限,但等於這個企業賣給了他人一部分,而且在分紅的時候,按持股比例分紅。

如果你是老闆,企業效益特別好,又不缺錢,你會去上市嗎?那不等於把自己家的印鈔機,賣給別人一臺嗎?

所以,企業上市,就是為了錢。


其次,投資方逼迫企業上市

A股最初十來年,基本上是上面說的那種,為了企業融資,最初是為了解決國有企業融資。那時候,民營企業上市幾乎不可能。


最近幾年,投資方要求企業上市的情況越來越多。這裡的投資方主要是指風險投資,在中國,風險投資是最近十多年才多起來的。

他們為什麼要逼企業上市?

因為投資方給錢投給企業的的時候,就想通過企業上市來賺錢的。一方面上市了,才好賣;另一方面,上市價格會大大上漲。所以,他們一賺就是幾倍甚至幾百倍的錢。比如,軟銀的孫正義投資阿里,回報是1700多倍。

如果是靠分紅,阿里多少年才能給孫正義賺1700倍?一直虧損的京東就更不用說了。

最近,孫正義就通過出售阿里股份,套現 了800多億。

也就是說,上市後,他們套現,是他們賺錢的途徑。

既然這樣,他們當然要逼著企業上市了。

這樣的例子,最近幾年,特別是在IT等行業,由於創業過程中企業吸收了一輪輪風險投資,相當普遍。

有時候,被逼上市可能會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傷害,但有的投資方不會管那麼多。

目的也只有一個,錢。


再次,為了企業形象

這類還是很多的,不是直接為了錢,但是為了長遠的錢。

上市一般來說,首先代表自己有一定的實力,而且讓公司更加透明。和其他企業談合作的時候,對方更容易瞭解自己,也更容易信任自己。

這一點很重要,特別是對於那些稍小且名氣不大的企業。像華為,已經不存在這方面需要求了。

我曾碰到很多老闆,上市的需求就非常強烈,上不了主板、創業板,新三板也上。他的目非常簡單。他說,上了新三板,就能告訴對方,你不信我說的,就去查查我們公司的公告。


最後總結一下,不管怎麼樣,上市就是為了錢。企業能不能做好,不取決於上市,只能說,上市企業做得好的比例偏大。但也有很多像華為這樣沒有上市,也相當成功的企業。如美國科氏工業集團,被稱為全球最大的非上市企業,公司就相當厲害。國內除了華為,娃哈哈、老乾媽等,也都沒有上市。


好了,就說這麼多,謝謝閱讀!


魯商儒風


企業上市是企業進行股權融資、直接融資的一種方式和手段,由於其融資方式具有永久性,無需歸還融資效率高的特點,所以企業上市能夠大幅度降低企業財務成本,免受國家收縮銀根等金融政策的影響,成為了企業區別於銀行貸款而更多會選擇的融資方式。所以當企業想要在穩定發展道路上尋求一次上升空間,那麼企業會選擇進行上市。上市一方面會要求企業在上市準備過程中梳理企業的相關經營情況,有利於完善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從而提高一定的競爭優勢和企業知名度和公信力。

企業上市的好處:

1、提供企業股份的流動性,使股東的股份可以買賣和套現。

2、有助企業規範結構和管理。

3、使企業能更快,更容易集資和融資。

4、有利於企業兼併,資產重組和收購。

5、提高企業公眾形象及對客戶的信譽。

6、有助於企業獲得銀行貸款。

7、便於企業向員工發行福利股票,使員工的積極性與企業利益緊密聯繫。

企業上市的壞處:

1、上市以後企業不再是私人公司,具有定期進行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義務。

2、媒體負面新聞播報對於企業的影響效果呈現指數型比例增長。

3、上市後股權會被稀釋,企業的全部管理權不能完全掌握在管理層手中。

4、上市後,企業外部審計費用增加。

華為不上市的原因:

華為的股權結構複雜。由於創業初期任老缺乏相應的資金且得不到銀行等機構的支持,他所選擇的解決方式就是向員工借款實行虛擬受限配股。所以華為內部的股權結構非常複雜。

華為內部管理模式。華為對於研發費用可以說有著超過其他任何相似公司的慷慨,如果一旦上市華為公司在研發方面的投資將導致其短期內的利潤率無法滿足股東的要求,從而影響到企業的決策以及未來的發展。以目前的形式經營情況,華為是任老可以一錘定音的,而上市後任老將無法對華為進行最終決策。

華為目前的現金流充沛。雖然華為的利潤率較低,但是其主營業務收入卻一直在增長,隨著技術水平的拔尖,華為未來的價值將不可估量。

所以就目前狀況來說,上市後的掣肘反而會對華為未來發展產生制約性的影響,因為不能成為最優選擇。


50計劃


對於華為不上市,任正非有過多次解釋。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是這樣說的:因為我們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為理想和目標而奮鬥。守住“上甘嶺”是很難的,還有好多犧牲。如果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那兒可賺幾十億元、幾百億元,逼我們橫向發展,我們就攻不進“無人區”了。他還對記者這樣說過:“資本市場都是貪婪的,上市會造富一大批公司員工,“這可能會讓我們越來越懶惰,失去奮鬥者的本質色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上市成就了華為的成功。”

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公司都想上市?


站在公司的角度,上市能給公司帶來至少以下6個好處:


1、幫助公司募資


上市意味著可以廣泛吸收社會資金,這樣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2、能提升企業知名度和公信力


成為上市公司,能顯著提高公司的影響力、品牌曝光度,意味著公司可以獲得更多發展良機。有助於提升公司的市場地位,擴大市場銷售量。


3、有利於企業兼併收購和資產重組


非上市公司換股併購對被併購企業及股東的吸引力弱得多,相比之下,上市公司則可以用股票而非現金進行兼併收購與資產重組,增加公司的併購機會,可以使公司獲得巨大的發展和擴張能力。



4、幫助建立完善、規範的經營管理機制


不斷提高公司運營質量,在市場競爭中發揮管理優勢和制度優勢,保證企業穩定發展。


5、吸納人才,激勵員工


相比未上市企業,上市公司因財務透明,運作嚴謹規範,對求職者吸引力更大,有助於幫助公司吸納更優秀的人才。另外,上市公司可以對員工授予股票獎勵,或其他員工認股方案,這樣有助於幫助員工緻富,可以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增強企業的創造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6、成就感及股東創富


辛辛苦苦創業,公司成功上市,對於創始人來說,能凸顯企業家的成就,對於投資人來說,股票上市後,股東可以通過折現股票獲利,實現財富倍增。


更多關於企業戰略、管理、人資、組織、薪酬、績效、激勵、股權、合夥制等方面的問題,歡迎關注我這個有18年豐富經驗的老司機,都可以得到解答。



跟曾慶學學合夥制


公司上市的目的,一是圖名,二是求利。

圖名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還是很稀缺的。根據《2019年上半年中國上市公司發展報告》,截至2019年6月30日,A股上市公司總數是3632。

相比起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3千多家上市公司真的很少了。因此,不論是公司本身,還是公司實際控制人,如果擁有了上市公司的身份,那麼在各個場合都能昂首挺胸,高人一等的。

求利

從利益的角度,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融資,因為上市之後就進入了二級市場,流動性好,資金量大。

很多人一提到融資,第一反應就是圈錢、套現。但這只是部分真相。確實很多公司上市的目的就不單純,首先獲得一二級市場的估值溢價,然後大股東、投資人和管理層套現,接著增發新股繼續圈錢。

但是客觀地說,很多企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資金確實會成為進一步快速發展的制約。比如很多重資產企業,要實現擴張,就必須砸下重金,快速擴充產能;再比如很多高科技企業,需要持續投入研發,才能保持核心競爭力。

只不過,錢也是一把雙刃劍。錢少的時候,尚且知道精打細算,穩健經營,一旦錢多起來了,整個公司和團隊就容易浮躁,花錢開始隨意。再加上利益蛋糕大了之後,盯著的人也多了,上市公司就逐漸變成少數人牟利的工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