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寧波15秒傳播新冠待確證,傳播鏈將愈發模糊,應加大社區排查力度

2月6日,有媒體報道,在對寧波市一名56歲男性新型冠狀病毒

肺炎患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時發現,雖然該患者發病前14天內無疫區居住及旅行史,未有野生動物接觸史,但曾與一名確診患者在同一攤位有過短暫(約15秒)的近距離共同駐留,且兩人均未佩戴口罩。

無獨有偶。同日,杭州市也報道了類似病例,迅速引發公眾關注。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極短時間接觸,會導致感染新冠病毒?

對此,中國疾控中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技術組副組長馮錄召表示,上述兩個病例的傳播鏈尚待確證。“由於部分輕症患者不易辨別,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患者是與尚在排毒期的其他輕症患者接觸後染病的。”

馮錄召呼籲,公眾不必過度恐慌。當前,做好佩戴口罩、勤洗手等個人防護措施非常重要。上述兩個病例中,當事人不幸染病值得同情,但在公共場所未佩戴口罩的行為確會提升染病風險。

另一方面,馮錄召表示,隨著疫情的蔓延,尤其在

武漢,已進入社區傳播階段,這意味著傳播鏈將愈發模糊,“很難搞清楚是被誰傳染的。”因此,通過方艙醫院,對無基礎病的輕症患者進行隔離的同時,也要加大社區排查力度,切斷傳播途徑。

變動的R0值

15秒感染新冠肺炎?2月6日一早,媒體的報道迅速引發公眾關注。無獨有偶,同日,杭州也報道了類似病例。

報道稱,1月22日14時21分,徐某某從杭州某診所的藥房進入,與楊某某(1月22日發病的確診病例)正面相遇,當時,徐某某在一樓吧檯處取藥,楊某某在外側吧檯處停留,有過約50秒的近距離共同駐留,期間兩人均未佩戴口罩。1月25日,徐某某發病,1月27日,其妻子王某某發病,2月5日均被確診。

“只能說,有被傳染的風險。”對於上述兩個病例,馮錄召說。“但是否就是被共同駐留者感染,還需流行病學進一步確證。”當前,輕症患者較多且不易辨別,“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患者是與尚在排毒期的其他輕症患者接觸後染病的。”

無論是15秒還是50秒,上述兩個病例都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到底有多強?

馮錄召解釋,流行病學評價一個病毒傳染性的強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基本再生數R0(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它表示在自然傳播下,一個患者平均會把疾病傳染給多少人,以此來衡量該病毒的傳播力。

如果R0<1,表示傳染病得到控制,將會逐漸消失;R0=1,傳染病則會變成人群中的地方性流行病,就像擊鼓傳花般一個傳一個;R0>1,傳染病則會以指數方式暴發,“R0值愈大,意味著疾病越難控制。”馮錄召說,麻疹的R0值為12-18,SARS為2-3。

健康報記者注意到,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R0值,此前國內外不同科研機構給出了不同結論。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的喬納森等人在1月24日發表的最初預測版本中認為,新冠病毒的R0值為3.8,這意味著平均一個患者會將病毒傳染給3.8個人;西安交通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學者發表的研究則認為,在不考慮無症狀感染的情況下,新冠病毒的R0值就可高達6.47。

此外,《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新型冠狀病毒

肺炎在中國武漢的早期傳播》一文,講述了迄今最詳細的流行病學研究。該研究估計的新冠病毒R0值為2.2,此後,世衛組織在1月23日給出的數值為1.4-2.5 之間。

“雖然結論很多,但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得出。”馮錄召說,一種是數學模型估算,另一種是現場流行病學調查。

前者主要是根據官方公佈的疫情數據進行推算,後者則是在疫區進行實地案例調查,“不同場景,得出的R0值有很大差距。”馮錄召說,比如家庭聚集病例就會比社會傳播的病例更高。

馮錄召強調,R0值的估算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沒有外力介入。這就意味著,一旦採取相應的防控措施,R0值就會逐步下降,病毒的傳播力也會減弱。“新冠病毒的R0值仍在不斷變化。”馮錄召說,“隨著隔離措施的不斷加強,R0值在逐步向1靠近。”

加大“四類人員”排查力度

防控新發傳染病,除了密切關注病毒傳播力的變化,還要考慮其傳播途徑,並由此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控策略。

目前,已知的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是否會糞-口傳播、氣溶膠傳播尚有待證實。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此前接受健康報專訪時明確表示,作為呼吸道傳染病,新冠肺炎仍以飛沫和接觸傳播為主。對公眾而言,佩戴口罩至為重要。

健康報記者注意到,為指導不同人群科學合理地選擇和使用口罩,嚴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和擴散,2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發佈了《不同人群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口罩選擇和使用技術指引》。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指引主要參考了中國標準(GB19083醫用防護口罩、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GB2890-2009呼吸防護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等)。

這位負責人說,根據不同人群對新型冠狀病毒環境汙染暴露風險,將暴露風險劃分為高風險、較高風險、中等風險、較低風險和低風險五個等級。每個等級按照人員類別詳細劃分,覆蓋了一線醫療衛生人員、普通醫務人員、疫情控制管理人員、普通公眾、學生等各類人群,根據其所處場所提出防護

建議,並提出使用口罩更換、口罩清洗、消毒等建議以及注意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寧波、杭州兩個病例中,病人均未佩戴口罩。“當事人不幸染病值得同情,但在公共場所未佩戴口罩的行為也應受到指摘。”馮錄召說。

“應該說,在武漢,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已進入社區傳播階段。”馮錄召說,這意味著很難搞清楚是被誰傳染的。因此,通過方艙醫院對無基礎病的輕症患者進行隔離的同時,也要加大社區排查力度,切斷傳播途徑。

2月6日召開的武漢肺炎疫情全面排查動員會上指出,要全力抓好源頭防控,武漢市要舉全市之力入戶上門排查“四類”(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發熱且不能排除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觸者),測體溫、詢問密切接觸者,強化網格化管理,要不落一戶、不漏一人,要第一時間將“四類”人員送往隔離點和定點醫療機構救治,實行首診負責制、首訪負責制。

短評

口罩文明仍需“補課”

寧波、杭州的兩個病例是否為共同駐留者所傳染,尚需流行病學調查確證,但值得注意的是,兩位患者在接觸時均未佩戴口罩。

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的當下,公眾對特效藥、疫苗望眼欲穿,什麼時候能研發出特效藥?疫苗研發有沒有具體的時間表?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媒體向專家們追問的高頻詞。

急迫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生命科學史告訴我們,迄今為止,除了乙肝、艾滋病等個別病毒性傳染病,人類對病毒往往束手無策,缺乏針對性的特效藥以及疫苗,這與病毒善變,尤其是RNA病毒善變的特性有關。

因此,在加強科研攻關,研發藥物和生物疫苗的同時,決不能忽視戴口罩、勤洗手等“社會疫苗”的重要作用。換言之,當我們缺乏進攻的“矛”時,就更要夯實防守的“盾”。

另一方面,也應認識到,當前我國公民健康素養普遍不高,想在短時間內養成佩戴口罩等衛生習慣並非易事。但若將此次疫情作為一種催化劑,加快良好習慣的養成,則完全可行。

因此,一方面,衛生健康部門要繼續加大科普宣傳力度,讓公眾瞭解到如何科學佩戴口罩,同時,其他相關部門也要做好物質基礎保障,近期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一“罩”難求的情況,這就需要進一步發揮聯防聯控機制的作用,各方攜手,共克時艱。

文字:健康報記者 張磊

審核:陳會揚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