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導讀:

宋代一向重視文教興國,太祖趙匡胤立國之初,為了防止再次出現武將專權的局面,定下了“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統治方略。這種“好文事”的做法得到了宋朝歷代君主的效仿。因此宋朝是我國曆史上教育空前發展的時代,政府建立了從太學、國子監到州、縣學的完善官辦教育體系,到了徽宗時期,全國在學人數達到了21萬人。不過由於海南島孤懸海外,與文教發達的中原長期隔絕,教育氛圍和基礎設施都比較落後。《瓊臺志》稱:“唐嶺南州縣學僅四五十人”,整個嶺南地區尚且只有四五十人,更何況海南島。宋政府為了開拓海南島的文教事業,做了很多功課。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宋代海南島隸屬廣南西路

政府大力提倡興辦儒學,置辦學田,地方官也親歷親為,關心學校建設。

宋朝統治者積極鼓勵人們讀書,後世流傳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是北宋人汪洙於元符年間編的《神童詩》。宋真宗甚至寫下了這樣的《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宋朝大辦教育,特別是仁宗、神宗、徽宗三個朝代,全國興起了三次一浪高過一浪的辦學高潮。辦學有兩個重要條件,一個是完善教學基礎設施,一個是確定教學內容。這兩項都是由宋政府來主導推動。

學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政府採取了強制性措施來建學校。慶曆四年( 1044年) 三月,宋政府命令全國所有沒有官辦學校的州都要辦學,學生 200 人以上的縣也要辦學(《宋會要輯稿》)。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政府大力提倡辦學,宋代學風興盛

在教學內容上,宋政府則提倡教授儒學。中國的儒學在宋代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義理之學的階段。宋代思想家們普遍認為漢唐以來的儒學是對儒家經典淺層次的註疏,不能反映儒學的內在精神,而他們提倡經世致用的“義理之學”,成為宋朝學說的正統。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宋代理學代表人物:程顥、程頤、朱熹

政府頒佈法令後,慶曆四年,地處偏遠的海南島開始修建第一批儒學學校。崇寧元年( 1102年) 十二月,朝廷再次宣佈在全國大辦教育,命令除了州城所在和緊靠州城的“倚郭縣”之外,每個縣都要建立縣學(《宋會要輯稿》)。在大興儒學的時代背景下,海南島又修建了一批州縣學校。據《瓊臺志》記載,宋代全島有11所儒學學校。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宋代海南島儒學學校分佈圖

當時學校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都比較完善,比如瓊州儒學,創建之初,已建殿堂、御書閣、兩廡、戟門等設備。此外,還建有尊儒亭。淳熙九年(1182年)“重修明倫堂”,慶元年間(1195—1200年)又“修崇廟像、祭器、庖廚”。而生活設施,比如膳食庖廚、寢室浴所等,一應俱全。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海南明倫堂舊址

州縣興辦儒學學校,提供了教書育人的場所,州縣的儒生人數也大大增加,從“嶺南州縣學僅四五十人”的蕭條景象,發展到全島百姓紛紛送子上學,

“州民以家無弦誦聲為恥,黎峒亦遣子弟來學,每季考不下二千人”—《臞軒集》,好學之勢,蔚然成風。

除了州縣儒學外,南宋時期,海南島的小學教育也開始興起。《廣東通志》記載:“慶元初,通判劉漢捐帑修學,延師訓課,以道義激勸生徒。”,“垂髫之童,執策爭奮,惟恐或後”。同時,為小學設置學田,募工墾耕,“悉收其租充小學廩,歲入亦數百緡”。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海南島推行兒童教育

而地方官對學校的重大事項,如教員聘任、置辦學田等,都比較用心。

北宋仁宗慶曆年間,瓊州知州宋守之“教諸生讀五經於先聖廟,置學田,資膏火,由時,州人始知好學”—《瓊臺志》。紹聖四年( 1097年) 進士古革任瓊州教授之時,“樂育士類,蠻洞亦遣子弟受教”—《廣東通志》。紹興十六年( 1146年) 三月,“從瓊管安撫徐念道之請,詔海南四州軍各置教諭一員”—《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專管州、縣學教育。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興修學堂,聘任教員

除直接教授學業外,當地官吏還廣設學田,為興辦儒學提供財政支持,以保障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瓊州府學自建學之初即置有學田,鹹淳三年(1267年),帥守趙與珞又增撥新莊學田。此外,澄邁縣學、萬州學也明確記載宋代已有學田,“寶祐間主簿紀應炎募民塞海為田千畝充學費,鹹淳乙丑,將領李才卿增置學田。”—《澄邁縣誌》。

置辦學田,補充經費,保證了州縣學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使學校給食養士成為可能。這種學田制度在海南島得到廣泛推廣,《瓊州通守劉公創小學記》寫:“瓊環海為州,在天極南,文物彬彬,有中土風,士之聚於學,廩給之養,特厚於廣右諸郡。”得益於海南島實行學田制度,辦學經費充足,師生待遇也比嶺南其他地方優越,保證了學生的來源和取士的範圍,對海南學校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增加地方科舉錄取名額,是宋政府對海南島的政策優待措施。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詔:“如聞番禺之域,巴庸之鄉,隸學益增,舉送為局,務求藝寔,庶廣搜揚。自今川陝、廣南諸州依前定條制解合格人外,更有藝業可取者,並許解發。”天聖四年(1026年)詔:“增四川、廣南東、西路諸軍進士解額有差。”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政府增加取仕名額,讓海南士子有了更多的入仕機會,“三郡士子,當歲大比,皆附試於瓊管。”宋室南渡後,高宗考慮到海南島孤懸海外、交通不便,曾將考選舉人的鄉試權力下放到瓊州,在瓊山縣城北天寧寺旁設立貢院,《瓊山縣誌》記載“設科取士於此,試期以六月,額十三。”

宋代海南共有13名進士。慶曆四年( 1044年) ,瓊州開始設州學,州學設置後不久陳孚就中了進士,也是宋代海南首位進士。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宋代海南島進士一覽表

地方興辦儒學,造就了一大批有影響力並認同儒家文化的知識分子,加速了地方社會的士大夫化。而這些地方知識分子獲得一定社會地位後,又反過來積極致力於海南教育的發展。

瓊山縣人陳孚作為宋代海南首位進士,算是開了地方先河。“自是瓊人使喜習進士業,近歲有數人得進士出身者自孚始也”—《輿地紀勝》

,他開啟了海南習“進士業”的風氣。

符確作為“大觀元年( 1108年) 鎮州解元,三年進士及第,致仕歸鄉,致力於文教”,他在故鄉赤坎創建興賢坊,供周邊各村子弟上學讀書,還用其辭官俸銀購置八畝鹽田出租,將每年收租所得供養儒學,培養人才。他熱心文教,使當時昌化地區讀書之聲蔚然成風,對海南文化的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符確故居

陳孚、符確乃是地方精英投身教育事業的典型代表,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心,既反映出宋代海南文教事業的發展,同時也反映出海南民眾對中原文化的認同與接受。同時,海南士子受經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影響,積極入仕,“皆鄉落大姓,能為一鄉之禍福,人莫不尊敬之”—《嶺外代答》。他們成為宋王朝控制海南的代理人,也是溝通中央王朝和海南民眾的重要橋樑。

宋代政府在海南積極推廣儒學和中原文化,海南民眾逐漸接受儒家文化,“士有不肄於學官者,則鄉人笑之矣”—《瓊山縣誌》, “黎僚獷悍,亦知遣子就學,衣裳佩服,踵至者十餘人”—《廣東通志》,海南島風氣為之一新,“樂育士類”的瓊州教授古革得到黎人的敬重,甚至逢黎人作亂之時,也是他出面調停紛爭,“蠻素知敬革,遂率服”—《廣東通志》。

這也從側面證明,尊儒好學之風在海南島已經頗為盛行,宋政府在海南島的教育開荒終於有了成效。

流放官員到海南島,是宋政府“另類”的教育扶貧措施。

海南島被稱為蠻荒瘴癘之地,自古以來便是官員的流放之地,其中不乏賢士大儒。貶謫到海南的這些士人也對當地的教育事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儋州蘇軾雕塑

宋代流放到海南的名宦賢士達 27 人,其中最有名望的莫過於蘇軾。其流放儋州三年,初到之時“食飲不具,藥石無有”—《欒城集後集》。蘇軾在儋州大力發展教育,開社學府,教授詩書經義,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儋州學風為之一振,造就了一大批人才。海南首位舉人姜唐佐就是蘇軾弟子,蘇軾曾贈唐佐詩曰: “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且告之曰: “子異日登科,當為子成。”

蘇軾在當地興辦學堂,大力推行教育,到五六十年後,南宋名臣李光貶到海南時,已是“人知教子,家習儒風。青衿之秀日以增盛。每詔下,群試於有司者至三百餘人……人欣慕之心增,後學進修之志。士有不肄於學官者,則鄉人笑之矣”的盛況—《莊簡集》。

瓊州造學府,海島飄書香:談談宋代政府對海南島的教育開荒

海南島民間學堂

崖州水南村是海南島官員辦學的典型事例,北宋宰相盧多遜謫居崖州之時,曾留下“誰知絕島窮荒地,猶有幽人學士家”的詩句。宋代軍守孫裴、丞相趙鼎、李光、胡銓被貶謫後,都曾長住水南村,這些朝廷名相、名臣、名賢在寓居水南村期間,興辦教育,敷揚教化,留下了儒相風雅、武臣浩氣,使水南村自古就獲稱“衣冠禮樂”之鄉。

在這些地方官員及士人的大力推動下,海南島的文教事業得到了極大發展,以致“人材之盛,則獨與廣潮齊聲”。

結語:

與漢唐不同,宋王朝除了對海南島進行政權建設和軍事控制外,更加註重通過創設學校、發展科舉、推行儒學等手段,致力於在海南島民間階層建立尊儒尚學的社會氛圍。從一個蠻荒的海外之地到島上四處書聲朗朗,宋代是海南島文教事業大發展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