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稟賦比較優勢與媒體轉型融合

要素稟賦比較優勢與媒體轉型融合

隨著互聯網行業對傳統媒體的衝擊,媒體融合發展成為黨中央高度重視的一個命題,也愈發受到業界和學界的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多,我們主要從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看媒體轉型融合戰略的發展思路。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先看比較優勢總體上的發展。

一、經濟發展要與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相契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往往會把目前取得的成功,歸因於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但實際上全球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有很多,為什麼像中國一樣維持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的國家是少數?一方面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不管出於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選擇了一條與中國稟賦資源比較優勢相契合的經濟發展道路。

二戰結束後,很多爭取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的早期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紛紛選擇了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為什麼重工業優先的戰略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和挫折?發展重工業要有技術、資金、人才,關鍵還得有市場,你生產出來的汽車賣不掉也是不行的。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經歷了或正處在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術,既沒有人才也沒有市場。這個時候我們又希望發展重工業,要怎麼辦呢?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採取的辦法是出口一些自然資源,從農業“剪刀差”那裡獲得一點資金。沒有人才和技術,一方面我們自己培養人才,把有限的人才統籌使用,進行技術攻關;另一方面爭取一些國外的技術。沒有市場,我們往往通過相對較高的貿易關稅壁壘在國內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但是這種辦法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很難奏效。我們好不容易形成了國內相對封閉的市場,融入全球體系後,就會發現我們的市場和我們所生產出的有限產品很難在重工業條件下具有全球競爭力,或者說真正形成全球核心競爭力及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企業很少。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早期發展中國家雖然在重工業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依然沒能取得成功的原因。

在沒有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的情況下優先發展重工業,這個發展道路的選擇跟比較優勢是存在內生矛盾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們一方面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另一方面有意無意地選擇了一條和國家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相契合的經濟發展道路。我們雖然沒有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但我們有什麼呢?我們有勞動力。當時我們擁有的勞動力資源幾乎是全球最豐富的,人口數量大,並且年齡相對都比較年輕。所以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搞“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重點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包括紡織業等輕工業產業。這個時候我們發現,勞動密集型經濟增長路線可以招商引資,對專業人才和技術的需求度都不高,從前沒有市場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通過改革開放、加入WTO和融入全球貿易體系,我們找到了一個全球的市場。

改革開放40多年,我們通過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獲得了經濟增長,現在我們搞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等,這固然是國家發展戰略方面的考慮,但從稟賦資源和比較優勢的角度來說,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讓我們培養、積累了人才,並通過國際貿易出口使我們獲得了一部分資金。那麼,現在資金,特別是國際貨幣的資金,在中國就不像以前那麼稀缺了。相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同樣是國際貨幣的資金,在中國值錢的程度比較低。也就是說,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價值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我們的勞動力豐富,在今天勞動力沒有以前那麼豐富了;原來人才非常稀缺,現在人才和以前比也沒有這麼稀缺了。這個時候我們不僅對外出口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也對外輸出一些資金、技術和人才。這樣我們就會發現,成立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與我們國家現在的比較優勢也是符合的。所以,經濟發展路線要與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相契合,我們才能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批評的人看到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獲得的諾獎數量和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在一些重要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技術領域,我們取得的突破相對較少。但是能不能僅憑這些就說我們的教育不成功或者失敗呢?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各方面條件比較差,黨和政府仍然很重視教育事業,致力於推動掃盲,就是讓廣大人民群眾從不具有識字能力轉變為具有識字能力。掃盲之後,發展九年制義務教育,選擇了大眾的教育發展路線,而不是精英的教育發展路線。經過短短几十年,我們基本上掃清了文盲,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拿印度作個比較,印度的精英學生和專家數量可能並不比中國差,但它仍然存在大批的文盲。在大眾教育的路線上,我們完全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教育奇蹟。

現在我們國家有的地方開始探索十二年制的義務教育,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教育的發展路線也是與比較優勢相吻合的。過去幾十年來,我們走的是勞動力密集型經濟增長路線,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合格的勞動者。隨著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我們開始構建高精尖技術體系,教育就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僅僅是培養合格的勞動者,還要培養優秀人才和一流專家,包括在基礎科學領域能夠取得原創性突破的專家。

因此我們不能說過去40多年的教育是失敗的,判斷一個國家的教育成功與否,要看其教育發展路線是否與經濟發展路線和國家的稟賦資源相匹配。

網上很多人說我們幾乎擁有全球最強的基建能力,稱中國現在是一個“基建狂魔”。我們的一些重大工程被很多國家的老百姓稱之為奇蹟。中國為什麼會為成為“基建狂魔”呢?走勞動力密集型增長就要大進大出,我們是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大貨物出口國。大量原材料要進來,大量產品要出去,為了把原材料加工成產品,節約運輸成本,我們的勞動力資源從中西部向東南沿海地區流動。每年到了春節的時候,這些勞動力又要從東南沿海流回到中西部。要想支撐這麼大規模的人和物的流動,必須要有路有橋,有基礎設施。有句口號叫“要想富先修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修橋、修鐵路、修高速公路、修機場,在基礎設施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所以說我們成為“基建狂魔”也是跟經濟增長路線和稟賦資源比較優勢相匹配的。

大到國家經濟、教育、建設發展是這樣,小到一個行業的發展也是如此,首先要選擇和你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相契合的發展路線。如果在該領域不具備比較優勢,卻一定要朝這個領域發展,往往可能碰壁。猛張飛幹不出繡花的活,就是這個道理。張飛擅長的是上陣殺敵,非要讓他變成一個繡花的,結果可想而知。

連續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互聯網+”的發展戰略,比如阿里發展了互聯網金融,滴滴發展了互聯網+出租車等。以前有玩笑說網易要進入養豬業,但實際上很少有互聯網公司真正進入到畜牧業,也很少看到有互聯網公司真正進入到製造業,這是為什麼?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也是遵循比較優勢的。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的製造業是發展程度最高、競爭程度最激烈的行業,或者說是一片紅海,而互聯網公司進入製造業並沒有比較優勢。互聯網公司最喜歡進入的是哪些行業?出租車、金融業、物流快遞等,也包括媒體行業。大家會發現,互聯網公司進入的行業都具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在過去相對比較封閉,或者說是面臨管制的程度比較高的行業。這類行業跟傳統的行業相比,互聯網在市場中所培育和形成的市場競爭力就取得了比較強的競爭優勢。所以說互聯網公司進入哪些行業和不進入哪些行業,也是按照比較優勢進行選擇的。


作者:趙曙光 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北京)副院長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趙曙光:要素稟賦比較優勢與媒體轉型融合》

http://www.71.cn/2020/0304/1077984.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