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滅亡後,高麗如何重新融入中華文化圈?以“大明衣冠”作橋樑

作為東亞大中華文化圈中,為數不多的與中國接壤的傳統宗藩國,朝鮮半島歷來都與中原王朝來往頻繁,大明朝也不例外。在明太祖為後世子孫設立的“

永不征伐”之國中,朝鮮位列第一,可見雙方友好關係。

當時的高麗作為藩屬國,對於大明朝的先進理念,風俗文化等多有效仿,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這其中,對於“大明衣冠”的襲用,則是歷經元朝的統治後,朝鮮半島重拾對於宗主國文化認同的重要表現形式。

一、 明代位於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重視“大明衣冠”的原因

“衣冠”這個詞,在漢語之中除了文字本身所代表的衣服和帽子之外,引申出來的深層含義是文化。比如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名的“衣冠南渡”,講的就是當時掌握著中原傳統文化的士大夫階層,因為北方的戰亂紛紛前往南方,使得文化的中心逐漸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

由此可見,高麗王朝重視“大明衣冠”,本質上重視的是大明,或者說是中原的文化體統。朝鮮半島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嚮往,也不是從明朝開始的,事實上從先秦到隋唐,朝鮮包括日本對於中國文化的學習,一直都是不遺餘力的。

既然一直都是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那麼為什麼在明代時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王朝要重新提出襲用“大明衣冠”,融入中華文化圈呢?

元朝滅亡後,高麗如何重新融入中華文化圈?以“大明衣冠”作橋樑

1、 對於元朝統治者的侵略朝鮮的撥亂反正

從歷史背景來看,高麗王朝重提“大明衣冠”,首先是建立在元朝統治者在朝鮮半島施行的文化專制的政策基礎之上的。

根據《高麗史·輿服志》記載:

“事元以來,開剃辮髮、襲胡服,殆將百年。及大明太祖高皇帝賜恭愍王冕服,王妃、群臣亦皆有賜,自是衣冠文物煥然復新,彬彬乎古矣。”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元朝將朝鮮納入版圖之後,並沒有向以往的中原王朝對待藩屬國那樣,只追求形式上的臣屬關係。而是用高壓的政策,“開剃辮髮”,試圖從文化上消亡韓國原來的文化傳統,強迫朝鮮人民按照北方草原的習俗來生活。

而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後,中原重新恢復了“漢唐舊制”,作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藩屬國,朝鮮自然也想要謀求擺脫元朝的統治,與宗主國保持一致。一方面是為了延續自己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重新融入大中華文化圈,獲得當時的宗主國明朝的保護。

畢竟明朝建立的時候,元朝殘部退守草原,還擁有強大的勢力,不是朝鮮所能夠抗衡的。

元朝滅亡後,高麗如何重新融入中華文化圈?以“大明衣冠”作橋樑

2、 尋求重新融入中國文化圈的實踐

另一方面,朝鮮半島的統治者之所以要重視襲用“大明衣冠”,還與加強統治者自身的權威性有關。

作為中國傳統的藩屬國,朝鮮國王在名義上是受到中原王朝的冊封,所以才能夠統治朝鮮的。雖然明朝中央政府不參與朝鮮的統治,但從法理上來說,只有獲得明王朝認可的皇室,才是高麗王國正統的王族。

所以說當時的高麗王朝統治者鄭重其事的將“大明衣冠”引入朝鮮,實際上也是加強自己統治的有效手段。換句話說,就是王室想用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朝鮮臣民,自己的統治地位是合法的,而且有著強大的中原王朝作為後盾。

所以說,明代時的朝鮮高麗王朝重視“大明衣冠”,一方面是為了在元朝統治者被趕出去以後,撥亂反正,重拾自己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也是統治者自身為了宣示自己的政權合法性而做的政治秀。

二、 高麗王朝重視大明衣冠的表現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高麗王朝統治者對於“大明衣冠”的認同,不僅表現在官方對大明衣冠的提倡上,更體現在民間自發的對大明衣冠的追捧上。

1、 官方對於大明衣冠的重視

正如前文所說,高麗王朝官方對於大明衣冠的重視,與其政權的合法性有關,在這種現實之下,歷代高麗王朝統治者對於襲用大明衣冠,融入大中華文化圈這件事情的重視,自然不用多說。

《高麗史》之中記載,在得到了明朝中央政府賜封的禮服樂器之後,高麗恭愍王曾親自祭祀祖先告知此事,可見對“大明衣冠”的重視。

“聖明龍興,我玄陵先天下奉正朔,天子嘉之,賜祭服、樂器。王於是躬祼大室,卿為太常,協音律、定製度。”

所謂“國之大事,在戎在祀。”可見高麗官方對於大明衣冠的重視程度。

元朝滅亡後,高麗如何重新融入中華文化圈?以“大明衣冠”作橋樑

2、 民間對於大明衣冠的嚮往

當然任何文化的主體還是人民,如果只有統治者的倡導,而民間不願意接受的話,就會如同元朝統治者要求高麗子民剃髮胡服一樣,百姓們雖然礙於威權不得不從之,但骨子裡是不接受你這種文化的,或早或晚,遲早都要被歷史所拋棄。

而“大明衣冠”顯然不在此列,作為傳統的宗主國,大明風物本來就是朝鮮臣民們追捧的對象,從隋唐時期開始,朝鮮半島上的貴族階層,就以能夠去往長安洛陽“留學”為傲。

這種文化上的一脈相傳,使得“大明衣冠”在高麗王朝民間很快取代了元朝時期的草原文化,重新成為朝鮮文化的主流。

三、 “大明衣冠”對於高麗王朝

儒家文化主導下的中國古代王朝,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愛好和平的,這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本質決定的。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因為農耕文明下,封建時代的基本經濟制度形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也就是說不需要侵略別人,安心種田才能發展壯大。在這種模式之下,傳統的中原王朝雖然是宗主國,但對於附屬國的事情並不願意幹預,反倒是藩屬國上趕著認中原王朝為宗主國,因為這其中是有著國家利益存在的。

1、 來自宗主國的軍事保障

以“大明衣冠”為例,高麗王朝重視“大明衣冠”,努力的融入中華文化圈,首先是出於軍事安全方面的考慮。

明朝建立初年,朱元璋將盤踞在中原的元朝統治者趕回了草原,但元朝畢竟曾經是一個橫跨亞歐的龐大帝國,其強悍的軍事實力並沒有徹底被剿滅。

中原王朝因為科技和人口的龐大基數,可以跟元朝殘餘勢力周旋,並壓著他們打。可高麗王朝不一樣,畢竟偏安一隅,國小民弱,就算是已經被打殘了的蒙元殘部,依然不是高麗王朝所能抵擋的。

這個時候統治者重視“大明衣冠”,說白了就是努力將自己至於大中華文化圈之中,獲得宗主國的軍事保護。

這種軍事保護不僅來自於北方,明朝中後期“抗日援朝”的萬曆三大徵,就是中國為朝鮮提供軍事保障的例子。

元朝滅亡後,高麗如何重新融入中華文化圈?以“大明衣冠”作橋樑

2、 朝貢貿易帶來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這種通過重視“大明衣冠”來深化朝鮮與中國的文化認同感的行為,對於朝鮮通過朝貢貿易,獲得大量的經濟效益,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

根據《明史》記載,明朝對於朝鮮等藩屬國朝貢貿易的原則是:“四夷朝貢到京,有物則償,有貢則尚(賞)。”

就是說,藩屬國朝貢到中國,如果有物品進貢上來,要給人家相應的價值,如果只是進貢的文書,就給他們賞賜。

沒錯,當時自詡天朝上國的老祖宗們就是這麼厚道。對於朝鮮來說,大明如此龐大的一個經濟體,只要拿了國內的特產來進貢,就能旱澇保收的獲得數倍於進貢物品價值的利潤,這自然是非常划算的買賣。

同時,伴隨著朝貢貿易的還有大量的朝鮮民間商品進入中國,對於繁榮朝鮮的商品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畢竟消費和市場,才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

元朝滅亡後,高麗如何重新融入中華文化圈?以“大明衣冠”作橋樑

四、 結語

孔子曾在《論語》中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衣冠”作為文化的代表,體現的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習俗,歷史。高麗王朝對於“大明衣冠”的襲用和重視,是因為朝鮮自古以來就是大中華文化圈的一份子,他們自身的文化習俗,本身就與“大明衣冠”高度一致。

再加上明朝相對於高麗王朝的宗主國地位,高麗王朝的統治者們以這樣的方式,來告訴臣民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同時從現實的角度出發,高麗與中原接壤,其不管是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非常依賴作為宗主國的明朝,所以通過重視“大明衣冠”的方式,加強兩國之間的文化認同,本身也是高麗王朝的現實需要

民間的文化一脈相承,統治者高度重視與提倡,本身又可以為高麗帶來利益,三種原因交錯之下,共同造成了高麗王朝對於“大明衣冠”襲用及認同,也為明朝和高麗兩個國家之間和平相處數百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高麗史》

《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