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他,祖籍中國梅州,馬來西亞客商領袖,也是馬來西亞華社的特出人物。他出生貧寒, 於臺灣苦讀完成大學學業,返馬後從事金鑽業,白手起家,終成“珠寶大王”。

他是大馬華人社團德高望重的領頭人,致力於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客家文化,他總以為,教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珠寶大王”吳德芳走過的路:跑的雖然慢,但是很踏實


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馬來西亞客家聯合總會永久榮譽會長、丹斯里拿督吳德芳


與浙商、閩商、潮商等中國商幫群體相比,客家人中的商人,被稱為“客商”,可這又是一支頗為神秘的商幫,因為它是以民繫命名的商幫。

客家人,在中國遍佈福建、廣東、江西等地,全球各地有1億多客家人,但它也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在明清之時,客商是廣東的四大商幫之一,特別是近百年來,客家人從廣東梅州、揭陽、福建龍巖等地遠渡重洋,外出謀生,分佈於中國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等地,並湧現一批批成功的商業鉅子。

提及客商這個特殊的商幫,不少人會列舉出揚名海內外的“八大王”,他們都是客商的傑出代表人物。

客商“八大王”,分別為“葡萄酒大王”張裕集團的張弼士,“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的“虎豹兄弟”(胡文虎、胡文豹),他二人是早期成功客商的代表人物。另外,還有“香港人造革大王”田家炳,“領帶大王”曾憲梓,“東南亞鋼鐵大王”何僑生,“毛衫大王”吳惠權,“國貨大王”餘國春,“香港褲王”楊釗,和“珠寶大王”吳德芳等。

當然了,知名客商遠不止這些,像廣州歐派企業董事長、“中國櫥櫃大王”姚良松,是廣東平遠大拓人,也是當下客商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天,我側重來說一下祖籍梅州的馬來西亞客商領袖、大馬“珠寶大王”吳德芳所走過的不平凡之路。


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2004年,吳德芳(中)及其子吳逸平(左1)在皇宮與最高元首(左2)合影


吳德芳,生於1937年,他是大馬客家移民二代,出生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原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大和村。

吳德芳,曾擔任馬來西亞三個最具代表性的華人社團帶頭人,分別是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會長,現任該會永久名譽會長;馬來西亞客家聯合總會會長,現任該會永遠榮譽會長;以及七大鄉團協調委員會主席。

吳德芳所領導的華社,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客家文化著稱,他目前還是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馬來西亞華人圖書館和東南亞華人研究中心發起人兼主席。作為馬來西亞華社的傑出僑領,吳德芳擔任過的職務還有重要社團職位,還有馬來西亞留臺聯總會長、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會長等。

另外,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吳德芳,還是梅州市僑聯名譽主席。1994年,吳德芳榮獲最高元首端姑惹化陛下封賜“國家第四級有功勳銜”(K.M.N),1997年被馬來西亞政府授予“拿督”。


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吳德芳(右)向家鄉梅州捐贈89封僑批


出身貧寒的吳德芳,靠著半工半讀,畢業於臺灣成功大學,返回馬來西亞後,白手起家,幾經周折,創辦了創辦主營金鑽業務的多美集團,他是馬來西亞第一位在購物中心開設金鑽行的金商;由於方便在地現代人的需求,為這個該行業的經營方式帶來了根本的改變。

吳德芳,現任馬來西亞多美金鑽珠寶機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他經營的“珠寶王國”,涵蓋提煉黃金、生產金飾、工廠加工、金飾設計,乃至批發、門市零售的全產業鏈條。

1985至1990年這五年期間,他出任馬來西亞金鑽珠寶商公會聯合總會會長,設立了民辦但公信力強的金飾標準局與檢驗局,奠定了馬來西亞黃金首飾國際化的基礎,被當地業界稱為“珠寶大王”。

2006年,吳德芳創辦的“多美金鑽珠寶”于吉隆坡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1994年,吳德芳獲最高元首端姑惹化陛下封賜“國家第四級有功勳銜”


吳德芳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還有4個兄長和5個姐姐;在他4歲時,父親離開人世,家裡的重擔落在了母親一人身上。從小,他就幫助家裡養雞種菜,還賣過豆腐、蔬菜。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逆境出英才!

上小學時,他光著赤腳,走2英里路到培風小學上課,到讀初中,上學前他常用腳踏車載著一大筐菜到集市,賣完了才上課。到吳德芳讀高一時,58歲的母親也離開人世。母親雖沒有讀過什麼書,但她曉得知識對人一生的重要影響,常教育後代要讀書,要出人頭地。

母親突然在睡夢中走了,對吳德芳打擊很大,曾想放棄學業,提早出來打拼。母親生前的教誨,加上三哥、四哥的鼓勵,特別是三哥的資助,他堅持完成了高中學業。

起初,吳德芳的夢想,是考入新加坡南洋大學,這是由陳嘉庚族親陳六使帶頭創辦的大學,日後被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當年,只有小學文化、原籍廈門集美的陳六使,帶著整個東南亞的華人、商人、甚至還有還有理髮師、歌廳舞女等,創辦了南洋大學這所大學。


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吳德芳(右)和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巴達威


母親去世,加上家境貧寒,吳德芳最後放棄報考南洋大學的念頭,而選擇去當時條件較差的中國臺灣上大學。“千里姻緣一線牽”,就讀臺灣成功大學時,他認識了日後成為他夫人的顏素華,當時,夫人顏素華是臺北師範大學美術系的學生,比他小二屆。

在成功大學念大學時,堪以“苦讀”來形容,平常他半工半讀,日常生活開支能省則省,也養成了節儉的習慣。

1964年,完成學業返回馬來西亞的吳德芳,一邊在馬來西亞建築商公會當執行秘書,晚上還靠兼職補習來賺錢貼補家用。本來,吳德芳有個當新加坡大眾鋼鐵廠化驗師的機會,和大學專業也匹配,可最終未能就職。當時,三哥在吉隆坡從事打金代工,由於人手短缺,吳德芳成為三哥的幫手及事業合作伙伴,並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與金鑽業結緣。

打金這門行業,是三哥擅長的,對吳德芳來說,卻是外行人。當時,兄弟倆分工,三哥主抓業務,而行政及財務則由他負責,與三哥合作4年後,吳德芳覺得三哥的事業已有一定基礎,於是他也出來單闖。1968年,他和三個朋友合資5000令吉,合夥創辦多美承包金飾工廠。後來,他又與朋友合夥,進入金飾批發領域。

三年之後,吳德芳創業成功,併成為吉隆坡和雪蘭莪有名的鑄金商,雪蘭莪州是進入馬來西亞的主要口岸,吉隆坡國際機場就在該州的雪邦區,另外這裡還要巴生港。此時,吳德芳已育有三個孩子,到第四個孩子出世時,他的商業領域已拓展至零售業。


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吳德芳攜夫人顏素華(前排中、前排左2)在北京客家海外聯誼會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全球電腦興起,在馬來西亞尚不流行時,吳德芳旗下企業已電腦化辦公。

從1986年獨自創業,經過三十多年辛苦耕耘,多美金鑽珠寶機構旗下事業及規模越做越大,儘管吳德芳仍擔任“多美金鑽珠寶”董事會主席,但已逐步退入幕後,其業務及日常管理已交予二代子女負責。

如今,公益已成為這位傑出海外客商的第二事業。

回顧自己創業歷程,吳德芳說:“我的人生理念是忠誠、信義為主軸。當年之所以打金,是不想和哥哥競爭,我們客家人在外,不像潮商那麼扎堆,一個人賣米,就一條街都賣米。

這位大馬“珠寶大王”還道出自己的成功理念:“容易受熱就容易冷,也就是說,熱得快的冷得也快。我們客家人做生意,跑的雖然慢,但是很踏實。我做多美也是一樣,好比建房子,地基要做好,地基做好了,房子就很快了。”


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間的洪流沖走


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吳德芳(前排中)在亞庇沙巴中華大會堂總會(沙華堂)


談及客家文化,吳德芳說:“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間的洪流沖走,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就是因為不忘根,不忘本,才在寄居地頑強開枝散葉。”

多年以來,吳德芳領導社團的最大特色,就是不遺餘力促進華人文化活動,也包括傳承和發揚客家傳統文化。2019年,吳德芳設立了“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並獲得馬來西亞旅遊協會頒發的“2019年最佳華人博物館黃金獎”和“最佳旅遊景點黃金獎”(華人博物館)。

作為客家人,他為什麼想創辦華人博物館呢?

起因是2000年後,他回故鄉,到梅州市華僑博物館參觀;他看到各個客家人都有一個展覽廳,比如有美國廳、新加坡廳、泰國廳等,甚至還有塞舌爾、毛里求斯的,就是沒有馬來西亞廳。吳德芳說:“這讓我很生氣!”

返馬後,他用一年時間,跑遍馬來西亞,四處蒐集資料,至2001年,終於有了“馬來西亞客家文物展覽廳”。後來,他又在檳城建設“馬來西亞客家文物館”,於2013年又開辦“吳德芳首飾博物館”,這個博物館裡,陳列了許多百年曆史的打金工具。吳德芳說:“我要讓年輕人知道先民的生活面貌,口傳作用不大,實物和照片才能讓人信服。”


祖籍梅州的“珠寶大王”:沒有根的民族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沖走

2001年“東至湯圓會”上,吳德芳(左2)和馬哈迪醫生


後來,他又創辦“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為了尋求博物館藏品及資料,他花費三年時間跑了中國及新馬泰等地。

吳德芳一直以為,教育是根,文化是魂。他說:“要把馬來西亞華人先賢們做出的貢獻展示出來。”他說:“年輕一代對歷史幾乎一點印象都沒有,而我都經歷過。”

2019年3月,吳德芳率馬來西亞客家文化訪問團一行17人到訪廣東廣東客家聚居區的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等地,沿途收集與客家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與素材,以豐富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的館藏和展示內涵。

吳德芳表示:中華文化和華文教育是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最重要的基石,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需要一代一代人前赴後繼地傳承。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要不斷增強新一代青年華人對中華文化、民族歷史的認識和了解,在心中種下愛祖愛鄉的種子,才能將寶貴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在海外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