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感甄賦》為誰而作?

國史春秋


《感甄賦》原名《洛神賦》,後來曹丕的兒子魏明帝讀後,才為之改名也為《感甄賦》


為誰而作?

曹植一身留下很多千古名篇,公元223年所做的《洛神賦》。


關於這篇詩賦有兩種說法:


1.曹植為了感念他的嫂子甄后而寫的,該賦用浪漫主義的筆調書寫了自己對洛水之神的愛慕之情,即是是為了感念他的嫂子甄后所作。但這種說法,輿論譁然,認為是曹植愛上了自己的嫂嫂,這無疑是不忠不義的違逆之舉啊,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對比眾說紛紜啊。


據記載,李善認為乃是曹植為甄后所作,他認為,曹丕乃是皇帝,知道自己的弟弟曹植傾向於甄后,至少是有愛慕之情的成分在裡面,並且還在註解中說到曹植離開京城返回封國,途徑洛水,想起了甄后,並與之相見,得甄后珠玉相贈品,悲喜不能自勝,於是才作此賦。

2.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據史籍記載中,並未有二人之間的夾雜其他情感成分。並且李善本無此注,都是宋人誤引的。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認為借他個膽子也不可能有此大膽創作來寄託自己的情感的。


曹植在寫這篇賦時,正處於政治苦悶之中,此賦是人神戀愛的悲劇,來抒發作者自己對君王的一腔忠情和懷才不遇的感傷之情。一些看法認為《感甄賦》的甄,並不是是“甄后”的“甄”,而是“鄄城”的“鄄”,“鄄”與“甄”通,遂訛為“感甄”。《洛神賦》實乃“託辭宓妃以寄心文帝”,是“長寄心於君王”,是向曹丕表達自己的忠君之情,以求任用。


所以因此曹植所作此賦,很有可能是為了寄託自己的身不由己,好夢難圓的惆悵和憤懣之情。但是儘管這這理由和推論,也有人會認為抱著寧信的態度去評論的,不過怎麼還是看個人的想法吧。


你的喵小姐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這是曹植在《洛神賦》中所用大量的筆墨來寫洛神美麗絕倫的容貌和風姿。“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已經成為形容女性婀娜多姿的代名詞。

曹植素以文采見長,除七步詩之外,首推《洛神賦》有名。在《洛神賦》中,曹植所寫洛水女神到底是誰?成為歷史難以破解之謎!

一種推測是甄后,曹丕之妃。作為小叔子,竟然愛上親嫂,就兄弟而言,為其不義;就君臣而言,為其不忠,成何體統?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隱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詩句,亂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來,招來文人罵聲一片;另一種推測是,曹植塑造一個洛神形象,美麗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擬,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無力迴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麼曹植為何要寫《洛神賦》?如果說是寄託君臣之道,作為政治上屢次受兄迫害,怎麼會產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



一直以來,甄氏說都佔據著主流,而君王論也時露頭角。但另一種觀點卻認為洛神賦所描寫的其實是曹植的亡妻崔氏。 崔氏為名士崔琰兄之女,嫁給曹植為妻室,後因穿衣太過華麗被曹操所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世語》曰: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令,還家賜死。)之後好多年,曹植都沒續正室。洛神賦,其實是曹植懷念當年與妻崔氏一同度過的美好時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鮮明而具體,絕不似由想象。其中“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是言妻子為何當年拋下自己獨自去了,使得此刻“人神之道殊”,天人兩隔。

我傾向於後者說。因為甄妃比曹植大十歲,又是兄嫂,於情於理曹植都不可能愛上甄妃。當然甄妃是當時最美的女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曹植在政治上受壓抑,深感懷才不遇,在賦中藉助甄妃美麗的影像,懷念亡妻,運用浪漫筆調而抒發自己情感,創作出了千古名篇。


嶽之嵐


《感甄賦》即《洛神賦》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著名文學家曹植的代表作。這篇文章中塑造了一個洛水神女的形象,表現出了作者對神女的仰慕,以及愛戀之情。由此後世人就將這篇文章的創作附會於甄宓身上。以為潮溼這篇文章就是為她而作。其實不然。



在這篇文章的小序中,曹植這樣說: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從這篇小序裡我們可以得到很多信息。我們知道,這篇文章作於黃初三年,他剛剛朝見完自己的哥哥曹丕回到自己的封地時過洛水,因想起了洛水女神的傳說有感於宋玉對楚王說的巫山神女之事。作這篇文章。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不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以上這一段描寫了一個絕色的美人,有些人就把他赴會在曹丕的皇后身上,認為曹植對自己的嫂子有暗戀情結。其實這是完全不可能的。曹丕納甄氏為小妾之時曹丕18歲,甄氏23歲,而曹植是一個還不到13歲的懵懂少年,一個少年就算是情竇初開對於一個比自己年長十歲的已婚女子也不太可能有過多的想法。就算小時候曹有戀母情結,可是寫這篇文章時他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男人了!再加上他和曹丕之間,本身就有著政治利益的衝突,在這個時候,他就算再狂妄,也不可能拿自己哥哥的妻子皇后來開玩笑!如果真是那樣豈不是色膽包天,不怕掉腦袋了嗎?



我個人認為,《洛神賦》其中描寫的美女洛神,其實是曹植內心政治理想的象徵,曹植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希望建功立業的一個熱血男子。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個理想已經不可能實現了。正如那漂亮美麗的洛神,可望而不可即!


舊事舊人歷史說


曹植的《感鄄賦》,壓根就是給他哥曹丕寫的,只是寫的再好,他那個小心眼的哥哥也不會再用他。

曹丕和曹植起初關係還是不錯的,並且在大哥曹昂的照顧下,弟兄幾個成長都很迅速。但曹操沒能控制好自己的荷爾蒙分泌量,強納張繡的嫂子為妾(當然也可能是兩情相悅),張繡不滿,曹操欲殺張繡事情卻敗露,張繡提前造反,曹昂為保護曹操戰死於宛城,令曹操心痛不已。本來優秀的曹昂是曹擦合理的繼承人,曹昂一死曹丕順理成章成為了最佳候選人,但曹丕當時的性格和能力並沒打動曹操,再加上曹操的幾個兒子都很優秀,所以曹植、曹衝,甚至是曹彰都成了候選人的代表。

在曹操年老之時,曹衝首先病逝,原因不得而知。而眾殿下里曹丕和曹植的呼聲最高,宮內的文臣武將也紛紛選擇好隊伍,於是關於世子的爭鬥就這麼打開了。具體過程不再描述,曹操頭疼程度可想而知,在曹操糾結萬分之時,他想起了一直不喜歡發言的賈詡來向他諮詢建議,賈詡沒有直接回答曹操的問題,卻拿袁紹和劉表舉例子,曹操恍然大悟,立曹丕為世子。

為了讓曹丕的王位能夠穩定,曹操殺了許多曹植的擁躉者。而在二子之爭中曹植並沒有過於激烈的表現形式,但他對投奔者的那種來者不拒的態度,足以證明他還是想過過當老闆的癮的。曹丕繼位初期多少有點心神不寧,雖然他信任的人依然是曹氏宗親和夏侯宗親,但對弟兄們而言他選擇的是類似軟禁的封侯政策。那麼曹植自然會得到最殘酷的對待,但曹植卻一直給曹丕寫書信,說自己願意幫助王兄鞏固基業,可曹丕無論如何也不會再讓他靠近自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曹植被封為鄄城王回鄄城的途他寫下了著名的《感鄄賦》。

《感鄄賦》的內容頗為玄幻且浪漫,曹植在文中虛擬了一個夢幻女神的樣子,二人想要長相廝守卻沒能如願。結合當時曹植的處境,他的本意是想借這個沒結果的愛情故事表達自己的無結果的悲慘人生,以及為國效力的夢想也和追求女神一樣不可實現。但就算他話說的再明,影射的再高超,曹丕也不搭理他。

最終曹植沒幾年後就死去,史書上說他是鬱鬱而終,但是,我不信…


千萬可別扯這首詩是給嫂子寫的之類的話啊…


邏輯文史游


現代社會,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其美麗的時候,我們往往發出感嘆:“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多麼美好的讚美,而這些詩句就來源於三國時期一位文學大家曹植所寫的《感甄賦》,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洛神賦》。那《感甄賦》到底是為誰而作呢?



歷來,史學家有三種說法:為嫂子甄后而作、寫給兄魏文帝曹丕、為亡妻崔氏而作。而我個人認為,《感甄賦》通過作者的豐富的想象和爛漫主義的手法,描述了人神之戀而不得的苦悶和感慨之情,實際上只是為理想而作,類似於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記》一樣,寫了自己心中的一個理想。


曹丕人稱“才高八斗”,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遭到了其兄曹丕的嫉妒,因此曹丕繼承帝位後,曹植一生遭受迫害,令其七步成詩,多次貶低曹植的爵位和改換封地,一直得不到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可以說,曹植後期一直是顛沛流離。而曹植胸懷為國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現實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為了抒發心中的苦悶,因此通過想象來實現心中的理想。

但是就如陶淵明的桃花源一樣,那只是一個理想的樂園而已,跟現實存在極大的反差,這種反差讓曹植產生幻想,希望自己能在幻想的世界裡實現自己的理想。


御史而行


曹植是何許人也,他是曹操的兒子,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代表作《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曹植的詩詞筆力雄厚,詩詞華美。於曹操、曹丕被後人稱為三曹。王士禎這樣評價的,兩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說起《感甄賦》可能大家都有點陌生吧。但是說起《洛神賦》我們都聽過吧。這篇辭賦虛構了作者自己和洛神邂逅後,從相遇到相知,從相知到相愛的一段愛情辭賦。洛神被描畫的漂亮美麗,仙女下凡,人神之戀。由於人神不能在一起,抒發了無限的悲傷之情。辭賦描寫細膩,情思綿綿。

有一種觀點認為曹植寫的這篇賦中的洛神是自己的嫂子甄氏。據說甄后死後的那年,曹植睹物思人,做了一個夢,夢見甄妃與自己相遇。於是寫了一篇《感甄賦》。後來魏明帝曹叡即位後,為了避開母親的名諱,就把《感甄賦》改成《洛神賦》。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曹植為了紀念自己的妻子崔氏,自己的妻子拋下自己獨自離開,兩人相隔陰陽。所以寫的《洛神賦》。

根據史料記載《感甄賦》是曹植為自己的亡妻寫的,以此紀念對妻子的思念。


華語歷史


《感甄賦》應為《感鄄賦》,“鄄”古代與“甄”同音。所以有一種說法就是:因為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題名“感甄”實際是曹植在感傷身為鄄城王的自己,空有一腔報復卻無處施展。另外由於整篇詩賦都是在寫一個女子,後來就有人猜測可能這篇詩賦和女人有關。這其中的一說是曹植對亡妻崔氏的懷念,另一說是曹植在寫和自己嫂嫂甄氏的戀情。所以說《感甄賦》是為甄宓而作。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曹植和甄宓的故事。

甄宓原來是袁紹的兒子袁熙的妻妾,在曹操征伐袁紹時被劫掠回來,後來被曹丕娶了。但是為什麼說,曹植和甄宓有關係呢?據說當時曹家几子都垂涎甄宓的美色,但是後來被頗有心機的曹丕利用手段佔為己有。但是甄宓欣賞曹植的才華,所以傾心於曹植。

據說因為曹植有才,曹操一直想培養曹植做繼承人,所以給了好多機會歷練曹植。但是頗有政治野心的曹丕不甘心大權旁落。他深知曹植和甄宓郎情妾意。就故意使甄宓去誘惑曹植,擾亂曹植的心智。但是曹植和甄宓相互動了真情,曹植也是個情種。為了甄宓還真亂了方寸,做出了好多荒唐事。所以曹操認為曹植做事荒唐不堪大用,最後選擇曹丕做了繼承人。

但是繼位後的曹丕,非常記恨曹植和甄宓。一直想把曹植置於死地,但是都被曹植化解。於是曹丕就把恨轉移到甄宓身上,找藉口賜死了甄宓。“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面,十分悽慘。”可見甄宓死得還是很慘的,要不是曹丕恨甄宓,怎麼會對自己結髮夫妻,因為“色衰”就下此狠手。曹丕賜死甄宓後,把曹植招到宮裡來讓曹植知道此事。還把甄宓的枕頭拿給曹植看,曹植當時就感傷落淚了。回去後因為內心悲痛,懷念與甄宓的幸福往事寫下了《感甄賦》。因為怕曹丕懷疑,所以把“甄”寫作“鄄”。其實曹丕也不傻,但是因為內心有愧,也沒有多加追究。


魏明帝曹睿登基後,由於曹睿是甄宓所生。他也聽說過曹植和母親的事。所以為了避嫌,把《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

沒想到千古一賦居然描寫的是一段愛情故事,曹植也算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情種。可是丟了江山你拿什麼得到你心愛的人呢。


不少不多聊籃球


曹操死後,曹植自感"無父孰怙"。流露出"彼蒼伊何"的無處傾訴的苦悶。更兼曹植歷來與曹丕不和,方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生存環境,能自保後生,老終封國就不錯了。《感甄賦》裡的"甄",(指曹丕夫人甄后。其實仔細一想不可能。如果說是愛妻崔妃,尚有理由。這二女暫不說。)應該是"鄄城"的"鄄"。


鄄城是曹植的封國。對於曹植而言,是人生最終的地方,是餘生的歸身之地。從《感甄賦》裡,感覺曹植的悲憤壓抑,孤獨,無助之感如噴泉湧出,優美的文辭掩蓋之下的,全是悲痛的吶喊,是對命運的控訴和親情決絕的幻滅。

曹植的這篇賦,表面上是寫了對洛神宓妃的傾慕,而伊人若真若幻,如海市蜃樓一樣可望不可及。一篇文章反覆呤誦,一步三嘆,內心無言不盡,而傾聽者的麗人一言不發。由此反證出日常生活中的詩人,無親朋在側,無人可傾訴,他的心己經死了,借想象中的洛神做傾訴對象,實在悲涼悽慘,這就是他的人生他的命運。


他寫此賦就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自已唱響命運的悲歌。 《曹娥碑》與《洛神賦》的淵源和因果,出許就是"無父孰怙"四個字,曹操再不好,也總是父親,父親一死,曹植的命運就跟曹娥一樣哀怨了。 曹植為自己的不幸命運而作《感甄賦》。後來,曹睿改之為《洛神賦》,東晉顧愷之以賦之意境而作《洛神賦圖》,由是圖文並茂,千古流傳,成了文學史上的圖文雙絕。

抄錄《洛神賦》和《曹娥碑文》於此,以供印證閱讀。


《洛神賦》,全文如次: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 ,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

睹一麗人,於巖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

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

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遝,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

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

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伕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曹娥碑記 》漢 邯鄲淳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與周同祖,末胄荒流,爰茲適居。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時年十四歲,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

以漢安迄於元嘉元年青龍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設祭誄之,辭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儀。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陽。大禮未施,嗟傷慈父。彼蒼伊何?無父孰怙!訴神告哀,赴江永號,視死如歸。是以眇然輕絕,投入沙泥。

翩翩孝女,載沉載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趨湍瀨,或逐波濤。千夫失聲,悼痛萬餘。觀者填道,雲集路衢。泣淚掩涕,驚動國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鏡,剺耳用刀。坐檯待水,抱樹而燒。

於戲孝女,德茂此儔。何者大國,防禮自修。豈況庶賤,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過宋,比之有殊。哀此貞厲,千載不渝。嗚呼哀哉!

銘曰: 名勒金石,質之乾坤。歲數歷祀,立廟起墳。光於後土,顯照天人。生賤死貴,利之義門。何悵華落,飄零早分。葩豔窈窕,永世配神。若堯二女,為湘夫人。時效彷彿,以昭後昆。

曹植為自己的不幸命運而作《感甄賦》。後來,曹睿為避其母甄皇后之諱改之為《洛神賦》,東晉顧愷之以此賦之意境而作《洛神賦圖》,自此源遠流長,影響了無數的人。


劉一千五


最近我在寫作《史上男女那點事兒》,開篇之作選擇的便是《甄宓之死》。

為此,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對曹丕,曹植哥倆與甄宓的情感糾葛,做了一點探討,僅就此問題說一下自己粗淺的看法,以期與大家交流。

我認為《感甄賦》就是為甄宓所作,否則,有些事不好解釋。

這一觀點不是我的首創,並非是我獨出心裁,只是我覺得這個觀點更靠譜。

史上亦有不少人持此觀點,但反對的人更多,就此一一說明我的看法,敬請指教!

01

曹植與《感甄賦》

才高八斗的曹植,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名篇,其所作《感甄賦》 , 尤其文采斐然,情感風流,為後人廣泛傳頌。該賦採用浪漫主義的筆調,抒寫了自己對洛水之神炙熱的愛慕之情。

該賦原稱《感甄賦》,後來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叡讀後,為避母諱改為《洛神賦》。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在讀了《洛神賦》之後,感於這段人神之戀,情不自禁,一揮而就作《洛神賦圖》。在之後關於《洛神賦圖》的賞析論述中,時常看到介紹曹植與甄氏幼年相戀 , 卻鬼使神差 , 最終甄氏嫁給曹丕的故事,這個在正史中從來沒有記載過,更不可信。

唐代知名學者李善在其《文選注》為《感甄賦》作註解時 , 他說:

曹植離開京城返回封國,途經洛水,想起了甄后,並與之相見,得到甄后以珠玉相贈,悲喜不能自勝,於是作了《感甄賦》。


02

《感甄賦》究竟為誰而作

一般認為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是唐代知名學者李善《文選注》的說法 , 認為這篇賦就是曹植為感念其嫂子甄宓而作。

李善在為《感甄賦》作註解時 , 敘述了“賚枕”一事作為旁證。

“(曹植)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縷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甄后已經被郭後讒死,帝已尋悟,因令太子留宴,仍以枕賚植。”李善(630—689),唐代知名學者,江都(今揚州)人(一說為江夏人)。史書上稱他清正廉潔、剛直不阿,有君子的風範和韻致。《文選》,是由梁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撰的、彙集前代優秀文章的一部經典著作,曾經在歷代文人中產生過極大的影響。當時,李善曾在“文選學”的開山祖師、揚州人曹憲的指導下,為《文選》作了詳細的註解 , 而使“文選學”真正成為一門顯學。

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等人,就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支持這個觀點。

李商隱在其詩文中曾經多次提到曹植“感甄”的情節,有“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之句。不過 , 用李商隱的詩作證,不太靠譜。因為他老人家寫的詩,好是好,就是一千多年來,很少有人明白他到底想說啥。

現代學者郭沫若在《論曹植》中說:“子建(曹植)對比自己大十歲的嫂子曾經發生過愛慕之情,大約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他認為魏晉時期,男女關係比較浪漫,曹植對自己美麗的嫂子產生愛慕之情並不奇怪。

還有人分析認為,甄氏被殺以及曹植兄弟,叔侄關係緊張等,其原因就是由於曹植與甄氏的這段情感糾葛。

也有人說,所謂的“長寄心於君王”中的君王不是指曹丕,而是指曹植。是甄氏對曹植表達心跡之語,而不是曹植向曹丕寄託忠臣之心。


第二種是“寄心帝王”之說

李善的“為甄氏而作”的說法,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輿論譁然。

曹植愛上了他的嫂子,這不是“不忠不義”的違逆之舉嗎?

千百年來,人們對此爭論不一。

自然就有許多人為曹植辯護,否認《洛神賦》是為感甄而作。

唐宋明清的一些文人學者認為,甄氏本是曹丕的妃子,小叔子愛慕嫂子,臣子暗戀國母,這是大逆不道不成體統的事情,曹植斷不會如此去做。

因而必須辯偽正本,對“為甄氏而作”之說,口誅筆伐。

他們為此提出非感甄之作的諸多理由,為曹植辯護。

認為《洛神賦》實乃“託辭宓妃以寄心文帝”,是“長寄心於君王”,是向曹丕表達自己的忠君之情,以求得到曹丕的信任和重用。

寫作這篇賦時,曹植正處於政治苦悶之中。

此賦借人神戀愛的悲劇,來抒發對君王的一腔衷情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借洛神之口說出曹植的心聲。


第三種說法是為亡妻崔氏而作。

一直以來,為“甄氏而作”的說法都佔據主流地位,而“寄心帝王”的說法也大有人在。

但還出現了另一種說法,就是曹植描寫的是為了悼念亡妻崔氏。

崔氏是當時名士崔琰之兄的女兒,嫁給曹植為妻。

因為曹操頒佈了“提倡節儉,反對奢侈”的詔令,崔氏穿衣太過華麗而被曹操下令誅殺。

之後許多年,曹植都沒有續正妻。

曹植就是懷念當年與崔氏一同度過的幸福時光有感而作,其形象鮮明而具體,絕不似出自想象。

而且說,妻子當年拋棄自己而去,如今“人神之道殊”,天人兩隔。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世語》曰: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令,還家賜死。

03

我認為《感甄賦》就是為甄宓所作

首先看一下“寄心帝王”一說,為此尋找的理由吧。

其一,李善的《文選注》本無此注,是宋人刊刻時誤引的。

其二,圖謀自己的嫂子,這是“禽獸之惡行”,講究操守的曹植斷然不會那麼做。

其三,即使曹植真的愛上自己的嫂子,在當時他也絕對沒有那麼大的膽量 , 寫《感甄賦》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其四,“賚枕”的說法不合理,純屬無稽之談。曹丕是君王,怎麼可能做出如此荒誕的事情來哪?畢竟小叔子愛慕嫂子不是啥好事,於己於人都不該聲張的。

其五,曹植時年十四歲,甄宓已經二十四歲,在年齡上是不合理的。

進而,他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感甄賦》的甄,並不是“甄后”的“甄”,而是“鄄城”的“鄄”,二者通假,“感甄”乃是“感鄄”的訛為。

看到這些理由,我是笑了,不知道你們怎麼看?

盡信書不如無書。

同樣的道理,對於史書也應該是如此,但不是說懷疑一切。基本的歷史史實,我們還是要尊重。


甄洛 ,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又稱甄夫人。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上蔡令甄逸之女。
魏文帝曹丕的第二任正妻,魏明帝曹叡生母,公元220年曹丕稱帝以後被賜死,曹叡即位後追尊甄氏為文昭皇后。兄弟姐妹

三兄

甄豫,早終

甄儼,舉孝廉,大將軍掾、曲梁長

甄堯,舉孝廉

四姐

甄姜

甄脫

甄道

甄榮


甄氏,三兄四姐,都有名字,就這個曹丕的夫人,曹叡的母親甄皇后,卻既無名,又無字。這可能與為尊者諱的原因吧,貴為皇后,諱言其名。

後人有稱作甄宓,有稱作甄洛。無論是叫啥,似乎都與《洛神賦》有關。

甄氏出生在公元183年,按照農曆應該在182年底,比曹丕大五歲,比曹植大十歲。

甄氏三歲的時候,其父親就去世啦,那應該是在185年左右。

沒有史料記載,曹操與上蔡縣令甄逸有來往。何況曹丕出生都是這之後的事,不必說曹植啦。

在鑑賞時經常看到說曹植與甄氏少年相識相戀,不知道根據是什麼?

年齡差距太大不說,兩家有交往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哦。

204年,曹操攻破鄴城,曹丕首先到達袁府見到甄氏,讚歎其美貌,請求父親賜給自己。此時曹丕十八歲,曹植十三歲,甄氏已經二十三歲啦。

甄氏才貌出眾,品行賢德,未嫁給袁紹次子袁熙之前,在孃家時就很有名聲。

許多人就以此來黑曹氏父子,說父子三人都對甄氏有想法,還說曹操把甄氏讓給了曹丕,甚至說為此曹操遲遲不肯把世子之位給曹丕。

這些都沒有史料記載,我覺得不太靠譜。

男女授受不親,作為貴為丞相的曹操府上,不可能不遵守這些禮儀。

儘管都是具有浪漫情懷的文學青年,但彼此之間的忌諱,應該是不可缺少的。

但畢竟是一家人,小十歲的小叔子見到嫂子的機會肯定是有的,而且還不止是一次兩次。

對於美麗而且會寫詩的嫂子,產生一種愛慕之情,也很好理解。

特別是發生在具有豐富浪漫情感的才子曹植身上,毫不足奇。

我認為這是一種很美好的感情,絕不至於是“不忠不義”地大逆不道。

具有小資情調的甄氏對這個小十歲的小叔子的文學才華,非常欣賞,也是合情合理的。

對於父親曹操和兄長曹丕來說,對於叔嫂此時的這種情感,不會是諱莫如深,還可能是非常讚賞,而且樂見其有。

畢竟曹氏家族不太崇尚儒家那一套,沒有那麼多的清規戒律,不以為就是大逆不道。

至於說李善的《文選注》沒有記載,宋人誤引之類的不足為憑。

至於說這份情感是“禽獸之惡行”,講究操守的曹植斷然不會做,這個就是自說自話啦。

這裡我說得是曹植與甄氏彼此欣賞,甚至隨著時間推移逐步相互產生愛慕之情是可能的,我贊同郭沫若先生的說法。

但這絕不是說叔嫂之間,有啥苟且之事,這是兩回事,沒有史料記載這事。

因而,我的結論是:感情是有,但絕沒有也不可能有苟且之事。

否則,《感甄賦》就無從說起。

至於說“甄”“鄄”通假,純屬臆測。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接受禪讓做了皇帝。

次年,三十歲的曹植被徙封為安鄉侯,食邑八百戶;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是年曹植作《野田黃雀行》,這次改封成為曹植一生重要的轉折點。

黃初三年(222年)四月,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食邑二千五百戶。

也就是在曹植去京都謝恩之後回鄄城的途中,寫下了《感甄賦》。

這個“甄”如果說“鄄”的話,曹植感“鄄”的啥哪?

鄄城之風土人情?顯然不會是,有說法曹植就出生於鄄城。但從整個賦來看,幾乎看不出曹植是對這個鄄城的愛慕,失落的情感。

如果說此時曹丕猜忌曹植,曹植感到政治上不得志,心情鬱悶,對由安鄉侯改封鄄城侯,表示不滿的話,就不能說曹植要表達“寄心帝王”的情感啦。除非是說了違心的話:我很開心,你把我從安鄉侯弄到了鄄城來,我從這裡出生,就讓我開心的在這裡安度晚年吧!顯然不合常理。

如果是感恩曹丕將自己由鄄城侯改封鄄城王,那應該是哥倆矛盾的緩和,是政治上重新有了機會,理該是心情大好,不該用戀愛失敗來表現自己對理想追求破滅的絕望。

因而,“甄”“鄄”通假一說 , 太過牽強附會。


當然,礙於禮教名分,曹植不能做出非分之舉,通過詩詞歌賦委婉地表現自己不滿的情感,是可能的。

但取一個《感甄賦》的名字,就莫名其妙啦,讓人費解。

由此,我認為,《感甄賦》就是因甄氏而作。

在初期,叔嫂之間的這份情感,單純且不強烈,或者說是淡淡的無邪的相互欣賞而已。

曹植兄弟之間也沒有多少芥蒂,文學上的共同愛好,彼此之間相互唱和,也許是常有的事。

他們之間的關係,與普通百姓家裡兄弟關係,叔嫂關係相差不大。

但隨著“世子之位”的爭奪開始,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在曹植失去世子之位,甄氏因失去寵愛導致退出皇后競爭之後,叔嫂兩人的命運相似,在情感上或許就會有了共鳴。

惺惺相惜之感,拉近了彼此感情上的距離。

由於政治上的需要,曹丕不得已將甄氏處死。

出於同樣的需要,曹丕繼續打壓曹植。

但在情感上,又不能徹底割裂開來。

於是,就有了後來“曹植入朝,曹丕賚枕”之說。

由於曹植叔嫂之間的交往,一開始並不是偷偷摸摸地進行的,曹丕是清楚的。

後來的境遇,曹丕也會想象到的。

正是因為曹丕把他們既作為政治對手或政治隱患來防範和清理,又對夫妻之情,手足之情,難以隔絕,從而有了賚枕的可能。

人死啦,就沒有了威脅,但感情上還是存在追憶。

如果說曹丕對甄氏之死有所追悔的話,我倒不以為是。

但畢竟是十多年的夫妻感情,而且曾經是非常深厚,看到兄弟,看到兒子,想起甄氏,是合情合理的。

帝王也是人,不可能不食一點人間煙火。

或許曹丕藉此事,提醒曹植:感情歸感情,政治歸政治。兄弟,你好自為之吧!

至於為崔氏而作,我覺得差得太多,就不多囉嗦啦!

最後附上甄氏的《塘上行》,有興趣的友友們,仔細品味一下吧。

《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 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 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 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豹眼看歷史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曹植名篇《洛神賦》用浪漫的手法,將傳奇的神訴諸筆端。但在小說家加工以後,一個偉大的文學創作行為,卻成為了朝代八卦!

真是娛樂無極限……

01.從《洛神賦》到《感甄賦》

《文選》李善注引野史《東觀漢記》認為,《洛神賦》是曹植感念甄妃而作,最初名為《感甄賦》。

但實際上,這種說法只不過是文人的捕風捉影,一點都不著邊際。《三國志》記載了甄妃的往事:

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後、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

曹丕喜新厭舊,甄妃被賜死。鑑於曹丕的不良形象,於是後期的好事者開始把他弟弟曹植和他老婆進行了藝術附會。

於是,就有了《洛神賦》原名《感甄賦》的大膽想象。

02.《洛神賦》為誰而作?

事實上,洛神是傳說中的宓羲氏之女,在洛河上溺水,於是成為神。

《洛神賦》是用浪漫的文學思維,抒寫作者的情感理想,是超越現實的理想主義創作。

在曹植的筆下,洛神的形象空靈自由,浪漫多彩。一個偉大作家的才氣和審美官,盡顯筆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