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言堂
一提到這個名字,我就恨得牙癢癢的,我就想衝上去撕他。
錢謙益——中華5000年最惡名昭著的牆頭草。雖一生都在“禮部”任職,卻毫無氣質可言。你以為他“忠君”?你以為他會為國殉身?小女子當年就是矇蔽了雙眼,跟錯了人!
雖才高八斗,但德行極不匹配。雖一直任職於“禮部”,卻是一個十足的偽君子。
若單論才華,錢謙益(1582.10.22~1664.06.17)還算是詩書滿腹。他22歲考取“探花”(一甲三名進士)在詩壇小有成就,被譽為“清初詩壇盟主”。一直任職於禮部,還曾主要承擔《神宗實錄》編纂工作。
但徳行齷齪,曾數次被任用,又數次遭貶。
1621年,浙江“鄉試”發生“科場舞弊案”。作為“主考官”的他遭“罰俸”處分
由於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與“東林黨”之爭,作為“東林魁首”,錢謙益受到排擠。又因為受到“崔景秀”等人的彈劾,於1624年被革職回鄉。
1628年,朝廷推舉“閣臣”。他派門人“瞿式耜”進言主推者拋棄禮部尚書“溫體仁”、禮部侍郎“周延儒”。遂與溫、周結怨。
因浙江考場舞弊案,溫、周趁機追奏錢謙益受賄。錢引咎撤職,受“杖刑”。
1637年,溫體仁指使“張漢儒”誣告錢謙益貪肆不法。雖有司禮太監求情,仍被“削籍歸鄉”。
錢謙益就是這樣一個利用主考官之便貪汙受賄,敗壞科場制度,而又打擊陷害,混跡於官場的小人。
如果僅僅是這些,我都懶得說他了。特別讓人憤慨的是錢謙益的“節義”,簡直是千夫所指!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議立新君。錢謙益暗中推舉“潞王”朱常淓。但軍權在手的“馬士英”的一方勢強,所推舉的“福王”朱由崧成功即位。
馬士英盡誅“東林黨”諸人。但由於錢謙益見風使舵,上書給馬士英歌功頌徳,馬士英唯獨放過了他。
這裡要引入一個“插曲”。
柳如是(1618~1644)——
幼年不幸,身世不清。後被輾轉變賣,被江南名妓“徐佛”收養,但她並不沉醉其中。琴棋歌賦俱精,是“秦淮八豔”之一。
柳如是雖是青樓豔妓,卻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和政治抱負。常與人縱談時勢。
20歲時與錢謙益相遇,因仰慕其才華。錢謙益又在虞山為她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她被感動了,23歲時嫁給了59歲的錢謙益。婚後育有一女。
錢謙益苟且偷生
1644年,清兵進逼南京。柳如是勸其與自己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走下水池。試了試水,說:
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鄙夷地著他:若跳崖,陂太陡;若自盡,脖難受。分明就是苟且偷生唄!於是獨自奮身欲躍入水池中,被錢謙益生生拉住。
這回算是看清了他的真實嘴臉。從此二人生隙。但經不住甜言蜜語,慢慢地柳如是又原諒了他。
看到大明大勢已去,錢謙益立馬改旗易幟,於滂沱大雨中率諸大臣大開城門跪迎清軍進城。而當時與其交好的“越其傑”和“袁樞”均誓不仕清,相繼絕食而死。
1648年,因受“黃毓祺”案牽連,鋃鐺入獄。柳如是上書陳情,誓願代死或從死。清廷感動,釋放了他。但對他隨時監視,行動上失去了自由。
開門降清並沒有給他帶來榮華富貴,挨來的是行動上要隨時上報。於是他再度轉變陣營。
1649年,他從蘇州返回常熟。表面上息影居家,卻暗中與西南和東南海上反清復明勢力聯絡。甚至不顧年邁體弱,多次親赴“金華”策反總兵“馬進寶”反清。並“盡囊以資之”。
但起事遭遇失敗。他仍不死心,先後參與鄭成功北伐的秘密策劃。但鄭的北伐再度失敗,他這才死了心
1664年6月,錢謙益去世。1776牟,乾隆親詔將錢謙益列入《貳臣傳》乙編(注:《貳臣傳》分兩部分。“甲編”是記載那些因“未遇其主”,但降清後,對清朝“赤膽忠心”的明朝降臣。“乙編”是記錄那些對明、清兩朝都不忠心的降臣)。
這就是錢謙益,一個有才無德之人
這就是錢謙益,年輕時是浪子;中年時是熱中的政客;晚年時是奸賊;居鄉時是土豪劣伸;在朝時是貪官汙吏。
這就是錢謙益,一生反反覆覆,沒有立場,沒有民族氣節。除了想做官以外,從來沒有想到別的。
這就是錢謙益,委曲求全,可不計一時之譭譽!
這就是錢謙益,始而叛明,再而反清。本意是在索取仕途,卻以“忠明”的藉口掩飾,此乃欲蓋彌彰!
這就是錢謙益,做了婊子,還想立貞節牌坊。
衡陽泉湖人歷史觀
都說疾風知勁草,國亂顯忠臣,忠臣是什麼呢?是無條件忠君。無論君王是對是錯,是仁君、是暴君、還是失德之君,必須要以忠相待。
一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做好了則千古流芳,做不好就遺臭萬年。錢謙益這個人怎麼樣,歷史早有定論,"二臣"、"賣國賊"。
不瞭解錢謙益這個人是做不出全面評判的。錢謙益為什麼壞的這麼有名,他到底做了什麼壞事呢?
降清剃髮
1645年,滿清軍隊兵臨城下,錢謙益應該投河殉國的,但他的女人柳如是拉她下水時,貪生怕死的錢謙益卻以一句"水太涼"搪塞過去。
在大清要求百姓剃頭的時候,錢謙益卻說頭皮癢癢,自己先溜出去剃髮了,沒有人懷疑此事的真實性,因為錢謙益確實率領明朝官員向清軍將領多鐸投降了,確實剃髮了。錢謙益不該這樣貪生怕死。他應該率領大家和清軍在南京城決一死戰,讓清軍再來一次揚州和嘉定那樣的屠城來成全幾十萬百姓不成功便成仁的美名,給多鐸一次血染劍鋒的機會。
只要你拿過一天朱家朝廷俸祿,你就是大明的人,你的命就是朱家的,就該為國盡忠,不為朱家殉葬就是叛徒,就該遺臭萬年。至於會不會是有人嫉恨你,用柳如是一個女人還能堅決為大明殉情來反襯你不丈夫,不如女人,統統都不重要了。
錢謙益還做了一件叫人詬病的事,那就是不按照祖訓立福王朱由菘當皇帝,非要立潞王朱常膟為接班人,理由是福王荒淫、無能。說人家寫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還大選美女,還說人家春節的時候貼了這樣一副對聯: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
要知道誰來接班本來是人家朱家自己的家事,雖然史可法也說了福王朱由菘有七大理由不能當接班,可史可法畢竟跟清軍血戰到底,以身殉國,還讓清軍犯下了揚州十日屠城的暴行。揚州陷落之前,史可法和朝廷聯繫不上,南明總兵勸告史可法投降不成,自己率部投降。南明各鎮兵馬均對史可法見死不救,不聽調遣,史可法明知道抵抗萬分之一希望也沒有,
但為了報答皇恩浩蕩,拼死抵抗,清軍入城後瘋狂報復,對清兵下令十日不封刀,揚州全城百姓屠戮殆盡,數十萬人死於清軍屠刀之下。
多鐸在揚州犯下暴行,震驚天下,接下來進攻南京的時候,多鐸換了一副嘴臉,廣告南京百姓說,清軍入城後"不殺人、不剃髮、照常樂業",南京不少官民都寫標語"大清國皇帝萬歲萬歲"和"順民"等字樣出城投降。
蘇州所屬各縣也紛紛歸順,沒有表現出一點對大明的留戀。而把南京投降的功勞歸功錢謙益一人有點抬舉這小子了。
南京百官和百姓為什麼對自己的漢人政權如此絕情,對異族政權出城相迎,除了對揚州十日屠城的恐懼,還有對明朝皇帝的誤解。江南地區賦稅很重,可是國難當頭大家應該理解,南明皇帝對百姓加重賦稅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再說,皇上選妃子籌辦大婚也需要花錢呢。辦得排場一點會讓滿清嗤笑。皇上在南京沒有中意的女人,肯定要去江浙一帶選美,老百姓找對象還要挑揀一下,何況是皇上的終身大事呢?可這些大明子民在皇上選美的時候不是踴躍獻出自家的女兒,而是"因奉旨選婚,越中嫁娶如狂,晝夜不絕"。南明的文學家張岱汙衊朱由崧說:"自古亡國之君,無過吾弘光者,漢獻之孱弱、劉禪之痴呆、楊廣之荒淫,合併而成一人。"錢謙益沒有為這樣英明的皇帝效忠,反而以城中百姓安危為名當變色龍,實在是讓人不齒。
出爾反爾
錢謙益賣身求榮獲得了一官半職,在大清政府擔任禮部侍郎。但沒有幹多久就辭官回鄉,開始了詆譭滿清,支持明朝的活動,還跟鄭成功他們聯繫,自助反清勢力。這讓清朝皇帝很是不爽。指責他說,既然你投降了大清,為什麼又叛變?這就像一個女人跟老公感情不好離婚了,又嫁人了,應該和新嫁的老公過一輩子,哪怕他有抽菸喝酒、賭博和家暴,你也不能再回頭,是不是?
你錢謙益後來為了抗清家徒四壁,那都是你自找的。這就像你在一家店鋪買了一雙鞋,穿上了才知道不好看,做工也不好。所以就把鞋退了。又去另外一家買了一雙,可是這家的鞋子不僅不好看,穿上走路還卡腳,但既然你買了,就得認命,既然退過一次貨,就不能再去原來那一家買了。錢謙益變節投降大清,又背叛大清反清復明,這就好比你在淘寶A店買了一件商品退了貨,這家被退貨的老闆心裡不爽,就要打電話騷擾買家一樣,然後在買家差評之前先給買家一個差評。乾隆皇帝給錢謙益的差評就是貳臣中的貳臣。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錢謙益作為朝廷命官,還曾經是禮部尚書,平日裡教育大家愛國,而你自己在國難當頭卻不能以身殉職,共赴國難,反而變節投敵、賣身求榮;你的民族氣節哪裡去了?所以錢謙益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註定被世人所唾棄。
歷來現實
這“水太冷,不能下”似乎並無準確的出處,倒類似於坊間傳聞,是真是假,尚不可知。
從歷史的記載來看,錢謙益是一個思想和性格都十分複雜的人。他的身份,不乏帶有明末文人的那股放蕩之氣,但卻又不時表露出維護傳統道德的嚴肅面目。他作為東林黨的領袖,無時無刻都是以“清流”自居,可是在現實中,他卻是熱衷於功名利祿,留下了諂媚閹黨,降清叛明等這等惡名。
錢謙益曾口口聲聲的說明朝對他是“恩深似海”,他一定會“臣節如山”,可是事實上在清軍攻克南京時,他確是第一個向清朝投降的,也是第一個剃髮降清的明廷重臣。要知道,曾經與他為好友的明廷河南巡撫越其傑、河南參政兵道袁樞都是拒不降清絕食而死的,這等對比,似乎錢謙益真得已是臉面無存。
“人生忠佞看到頭,至竟延齡在何許?”,從錢謙益毫無抵抗就降清,似乎可以看出他並非是一個忠君愛國之人,可是就是這樣輕而易舉就降清的錢謙益,在降清後,卻又是協助反清勢力攻打清朝,如他在降清後,曾不顧年邁體弱,多次遠赴金華去勸說總兵馬進寶反清。亦如,李定國克服桂林時,已是遲暮之年的他便“日夜結黨,運籌部勒”暗中聯絡東南的反清勢力。
晚年的錢謙益似乎再也沒有了曾經的漢奸做派,他似乎想明白了什麼,他開始為復興明朝而努力著。當鄭成功、張煌言北伐連克數鎮時,他開心的寫下眾多讚揚北伐軍的詩句,並直斥清軍是“溝填羯肉那堪臠”。當鄭成功北伐失敗時,他就心灰意冷的說出“忍看末運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遲”。
從種種跡象似乎很難判斷錢謙益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說他是“賣國賊”,他也的確是,清軍進犯南京時,是他帶著文武百官開城投降,也是他第一個剃髮降清的;你說他是“忠臣”,他也的確是,晚年的他數次不顧老邁的身軀,去各地聯絡反清勢力,意圖光復大明。
“謙益清流領袖,首先迎附,皆為國罪人,乃失身於前,歸正於後”,這似乎是給予錢謙益最公平的評價吧。無論錢謙益在晚年是因為何種目的去“反清復明”,是“自知大節已虧,欲藉此以湔釋恥辱”,還是“歷久不渝,委曲求全,固不計一時之譭譽也”。錢謙益晚年為復興大明事業四處奔走確是確鑿無疑的,所以“失身於前,歸正於後”確是不失公允的。
當然也正是如此,所以錢謙益在清朝的評價是很差的。就如紀曉嵐這等本是漢人的官員對其也是大罵不已,怒罵其是“首鼠兩端,居心反覆”之人。
而清朝的皇帝更是十分憎厭,乾隆皇帝不但全面否定他的人品,稱其是“猶假語言文字以自圖掩飾其偷生,是必當明斥其進退無據之非,以隱殛其冥漠不靈之魄”,且還全面否定他的文學成就,稱其“文章那有光”,更甚者還將其《貳臣傳》中。乾隆這等做法可以說已經是將錢謙益打入了最低谷中。
只能說錢謙益的一生就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歷史,他就是一個矛盾體,讓人無法猜透的存在,亦正亦邪,誰也說不清楚。
澳古說歷史
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官迷錢謙益?“水太涼,不能下”也只是滑稽的不願殉國的藉口,換一個上吊自縊的死法,估計錢謙益也會說一句“死相太難看”而拒絕。
錢謙益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大文學家,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作為文章大家,錢謙益名揚四海,,號稱“當代文章伯”,在明清之際的文壇上,人們仰之若泰山北斗,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黃宗羲也說他“主文章壇貼五十年”,稱他為王世貞後文壇最負盛名的人,顧炎武也推其為一代“宗主”。
“學而優則仕”一貫被封建文人奉為金科玉律,書讀得好不搞政治,豈不是白讀書了?但就是這樣一個“文壇巨擘”般的人物,他半生仕途坎坷,老錢在崇禎時最有希望的一次入閣登頂成就政治理想,是哪一年的“枚卜大典”。錢謙益被東林黨積極入推選舉,而溫體仁和周妍如則被拒入選名單之列,轉而把矛頭轉向成命召回的錢謙益,以天啟元年的“浙闈關節”一案攻擊錢謙益操縱推舉,錢謙益入閣心切,與溫等人爭辯,群臣紛紛為止辯護,但這恰恰犯了當朝統治者結黨營私的大忌,錢謙益的政治希望在龍顏大怒中化為泡影。
老錢一步之遙與閣老擦肩而過,可想而知他心底裡的怨念有多麼大。為此老錢還賦詩一首,悲憤感傷:
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能夠深深感受到老錢同志對權力的追求的醉心程度,最終釀成了他之後悲劇。
當清軍南下時,老錢寫下詩句:
滿朝肉食曳華裾,殉節區區二十餘。名誼居平多慷慨, 身價倉促自躊躇。 當年靖難難屠忠義,今日捐軀愧革除。方景鐵黃生氣在, 一回瞻拜一唏噓。他一邊哭一邊痛罵小人誤國。在生死存亡關頭,只有二十幾個人殉節外,其餘人都屈膝投降,甘心降敵。但這首詩猶言在耳,僅過去了一年,錢謙益便也“以降江南為己任”,節毀忠滅,獻臣求官,將生命價值和信仰根基毀於一旦。
他以“為國為民”為遮羞布和自我安慰,試圖在降清之後,挽回自己的聲譽和佔據道德制高點,但實際上,這只是他與提倡仁義禮智信的文人身份格格不入的偽善。錢謙益頭昏腦漲地把身家性命通押在投降清朝上,為的是什麼?
其實答案很簡單,為了官,為了權。然而降清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偏差得十分之厲害,清朝僅授予他禮部原職,同樣以異朝之心冷眼對待,政治上的冷局以及烏托邦美夢的再次幻滅,使得老錢心力交瘁,抱憾不已,於是在柳如是的勸說下,開始投身於資助或者間接參與抗清活動,但這其實只是在政治上走絕以後的一種策略而已,試圖在抗清事業中尋找新的立足點。
綜上,我們就能很清晰地看出,錢謙益的一生言行舉止,其實都圍繞著“權力”二字的。怕死是因為明廷這條路已經走不通,試圖從滿清這條路打開突破,然而滿清的路子走不通,又轉而試圖從抗清路線找機會。過度的慾望,摧毀了這個本應該在文學上成就更高的文章大家,一生名節盡毀。
柳如是勸其殉國時,其實他言之“水太涼,不能下”其實也沒什麼,在國破家亡之際,道德綁架為國殉難本身其實就不太可取,真正讓人不恥的是,這邊痛罵別人屈膝投降沒有殉節,而那邊立即就投降清廷,謀求仕途。
老錢完全可以像黃宗羲,顧炎武一樣,以明末遺失民的身份隱居山林,並不一定要死。所以他不想死,更多的不是怕死,而是怕沒有官做。
江畔初見月
錢謙益是大儒,按儒家標準,應該主辱臣死,為君主殉喪。至少也是威武不能屈吧。
但人的生命是寶貴的,錢謙益也有不必死的理由——儒家的祖師爺孔子,本身就不主張為君主而死。孔子周遊列國,誰給官做效忠誰,憑什麼他的門徒就不能當牆頭草。
再說了,孔家後人不也帶頭降清,在江南人民為反剃髮易服而流血抗爭時,孔家不早早就剃髮易服了嗎?
他們都可以降。憑什麼他錢謙益就必須死?
最後,我想說,千古艱難唯一死,我們有資格指責錢謙益嗎?
現在的漢人,哪個不是當年在清軍入關時投降了的人的後代?
五十步笑百步,真的沒必要。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全是謊言。
猛哥厲史
因為錢謙益是一個十足的偽君子,他也是明朝末期偽君子的代表,要說就是這群人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也沒什麼錯的。
崇禎皇帝自從登基以來就一直位財政發愁,戶部的國庫不夠用,他甚至把自己的私房錢都撘進了軍費裡,而當他號召群臣捐獻時,大臣們比清軍入城還要難受,一個個推三阻四,哭窮哭的比誰都真,最終也沒有慕到幾個錢。而李自成攻破北京,挨家掃蕩,發現大臣們一個個富得流油,最窮的地方反而是崇禎的金庫。
錢謙益生不能為明朝分憂,想讓他殉國更是天方夜譚!他在政治中失敗,被迫離開中央,回到地方還是一個土財主,貪汙了多少可想而知。如此一個吃裡扒外的貪官,無怪為後人唾罵。
核協江君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歷史潮流中把一個人主要的事蹟能保留下來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如同野史一般任人“打扮”,主觀臆斷加上添油加醋,歷史的面目就漸漸模糊了,再加上不同時期的不同歷史環境和個人心境,人物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況,不能一概而論。其實仔細想想看,錢謙益說這話的時候正值清軍兵臨城下,夫妻二人要投河自盡,還有誰顧得上你自盡時說的什麼話?這難道不是因為後人或時人鄙視錢謙益而添加的?一介歌姬尚不畏清軍而以死報國,而如此讀書人且當過明朝官員的錢謙益卻投清以免死,二者相比,難道不是時人諷刺其人而添油加醋之說?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二十歲的柳如是結識了原朝廷禮部侍郎、28歲即得探花的錢謙益,崇禎十三年(1640年)柳以男妝相,柳儒士之名與錢再相遇,錢並在其居住之半野堂之處以“如是我聞”(佛教經書結集常以此詞起頭,其意為敘述諸沙門共同聆聽釋迦牟尼佛開示。)之名另築一“我聞室”以呼應柳如是之名。並帶著柳如是徜徉於湖光山水,詩酒作伴。柳如是感其深情,願嫁此時早已年過半百的錢謙益。
崇禎十四年(1641年),柳如是嫁給了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謙益娶柳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兩人同居絳雲樓,讀書論詩相對甚歡。錢謙益戲稱柳如是"柳儒士"。柳如是後生有一女。
當崇禎帝自縊,清軍佔領北京後,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錢謙益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硬托住了。於是錢謙益便靦顏迎降了。
錢謙益降清去北京,柳如是留在南京不去。錢謙益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於受柳如是影響,半年後便稱病辭歸。
順治四年(1647年),錢謙益因黃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獄,順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處奔走,救出了錢謙益。
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並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繫。柳如是並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為後世所詬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而沖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錢謙益去世。錢謙益去世後,鄉里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如是為了保護錢謙益家產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惡棍們雖被嚇走,一代才女卻這樣結束了一生。享年四十六歲。柳如是死後葬於虞山佛水山莊。是年其女年17歲,已嫁給無錫趙玉森編修之子。
歷史麼麼噠
因為他慫了啊……如果當時不是約定的跳水,而是去跳崖,那他就會說:崖太陡,不能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