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牛紛爭仍未出結果,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提起功能飲料,大家都知道中國紅牛(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在國內賣的紅牛除了中國紅牛之外,還有奧地利紅牛(勁能飲料)、紅牛牌安奈吉、泰國紅牛等。

中國紅牛的實際控制人華彬和泰國天絲紅牛之爭已過3年,很多消費者可能會疑惑,紅牛到底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今天我們就簡單梳理下,希望能讓大家對這個問題能有個更直觀的瞭解。

紅牛誕生於泰國,名叫“Krating Daeng”,隨後被引進至奧地利,起了個名字叫“RedBull”。

90年代,泰方想將這款飲料(當時中文譯名瑞德步)推到中國,但因不瞭解中國市場環境和政策,最終失敗,之後華彬集團董事長嚴彬和紅牛發明人許書標進行合作,成立紅牛公司,取得了保健食品批准證書,這是紅牛進入中國的關鍵一步,從此開創了中國功能性飲料市場,嚴彬也被大家稱為“中國紅牛之父”。

中國紅牛紛爭仍未出結果,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由此,也就有了這種說法,說如果中國紅牛是一個孩子,他的名字是嚴彬起定的,最後由華彬撫養,是在中國伴隨消費者“長大”的中國味品牌,成為中國馳名商標,這也是中國紅牛人認為,自己骨子裡是民族品牌的基因。

首先,在配方上,無論是原版泰國紅牛還是歐版紅牛,產品中咖啡因含量高於國內。更重要的是當時剛進中國時,國內沒有這個品類,這也是泰方無法取得保健食品批准證書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在推進紅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嚴彬不僅引入國企,還多次組織各界專家召開技術論證會,調整了紅牛飲料的配方,在提供必要營養成分的基礎上,調整了配方,不僅符合國家規定,更適合國人飲用習慣和口味。

其次,名稱上,當年嚴彬堅決放棄此前使用的“瑞德步”中文名,認為應當改成“紅牛”才能夠與產品特性相符,花30多萬鉅款才註冊下來如今家喻戶曉的“鬥牛”圖案商標。至於大家熟悉的“金罐”包裝,嚴彬不僅親筆書寫了“紅牛”商標中的“紅”字,也基於中國人的審美習慣重新設計並申請了紅牛飲料罐體包裝及紙箱的多個外觀設計專利,與泰國天絲集團在海外經營的“RedBull”有明顯區別。

最後,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渴了喝紅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紅牛”這句廣告語上,也是當年嚴彬讓紅牛人頭腦風暴想出來的,做了大量的廣告去推廣品牌。由於早期銷量不及預期,國企退出後,中國紅牛所有的經營和業務都由嚴彬帶領的紅牛人運營,持續到2015年雙方產生矛盾並升級。現在泰方要求收回品牌授權,並另起爐灶經營在華利益。

可見,無論是品牌名稱、外包裝設計,中國紅牛都進行了本土化,與泰國紅牛、奧地利紅牛存在著顯著區別。相信這也是今天大部分人只聽說過中國紅牛,卻不瞭解泰國紅牛、奧地利紅牛的原因,據瞭解,歐版紅牛2014年進入中國後,紅牛牌安奈吉2019年5月上市後,銷量也沒有快速成長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