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融資,創始人應該如何把握:時間、資金和股權比例這三要素?


股權融資,創始人應該如何把握:時間、資金和股權比例這三要素?


站在創始人的角度看看股權融資,時間、金額和股權比例這幾個核心要素如何衡量呢?

先聽一個小故事,。我的朋友L總原來是專業人士,後全職經商,為人誠信、務實、專業、睿智,他經營的企業也在他的手裡蒸蒸日上。

短短三年多光景,企業就開發了國內首創的醫療產品,並拿到了註冊許可證(這個證可不好拿,門檻很高),但是在股權融資這條路上,卻屢屢受挫。

倒不是無人問津,沒有人來投資,而是企業或者創始人對於股權融資沒有經驗,對於資金進入的條件、金額等問題沒有重視,對於投資基金也沒有進行反向調查,導致後來由於企業的戰略目標有所調整,投資人在退出問題上和創始人發生了比較大分歧,很好的一個企業受到了融資問題的影響。希望創始人和投資人能夠找到一條兩全其美的路徑解決問題。之於我們,通過這個故事倒是有了很多啟發。


拋出問題:

一、股權融資,時間、金額和股權比例哪個應該擺在前面考慮?如額衡量呢?

二、對於投資人是否需要做一些反向盡調,如何做?

股權融資,創始人應該如何把握:時間、資金和股權比例這三要素?


關於第一個問題:

一般認為與企業所處的階段有關,如果企業的發展階段相對早期,那麼時間很重要,確定性很重要,我們見過太多的股權融資都談好了,但是合同沒簽,錢沒進來,或者都談好,合同也簽了,錢還是沒進來,還記得那年的空空狐嗎?投資方資金沒按時到位,創始人生病期間也被踢出局。

股權融資,創始人應該如何把握:時間、資金和股權比例這三要素?


所以在比較早期的時候,創始人首先關注的應該是資金進來的時間問題,以時間換空間。

等到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企業有自己的造血功能,這個時候可能時間的重要性就比資金的重要性要小了,這個時候創始人在不失控制權的情況下更應該關注資金的金額,到底我需要多少錢,到底投資人願意投多少錢,企業能夠融到多少錢,這筆錢該怎麼花。

待到企業真正發展壯大,股權變得非常稀缺的時候,資金、時間和股權比例三要素,應當較真股權比例了,塑造好股權的稀缺性,因為這個時候股權很值錢了,多給點錢或者少給錢反而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需要考慮投資方人脈背景等更深層次資源。

股權融資,創始人應該如何把握:時間、資金和股權比例這三要素?


關於第二個問題,作為創業企業應該要對投資人進行反向盡調,至少要有個全面的瞭解,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調查投資人的背景。

投資人的背景和投資案例,以及投資機構是否存在國有屬性,是否是基金或者信託等等都很重要,目前大多數財務投資機構是基金性質的情形比較普遍。

2、調查投資人的既往投資情況。

包括曾投資企業、投資行業領域、投資風格等基本情況,這對融資談判和投後相處都非常有幫助;

3、根據需求,調查投資人的合作伙伴。

包括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基金委託等專業機構的基本情況,這對了解投資人的做事風格,處事態度也很有幫助;

4、如果投資人是專業基金,那麼一定要調查投資基金的年限和規模(這點非常非常重要)。

基金基本上都有年限,如果剩餘年限不多來投你或者本身年限很短來投你,就會影響退出機制,可能會打亂企業正常的節奏,

調查基金的規模,這個點也很必要,比如一隻基金規模一個億,5000萬投你那裡,估計每天都會問你要財務報表,天天希望你賺錢,因為一半身家投你這裡了。

所以量體裁衣,合適最重要,一般來講太大的基金或者投資金額佔基金總額的比例太大都不推薦。

6、投資人所涉訴訟、仲裁等基本情況。

這點主要是投資人和被投企業相處如何,是否會動輒訴訟,畢竟對於創業企業來說,打官司是打不起的,不是怕輸,是怕輸和贏都是“輸”。

總而言之,股權投資也好,股權融資也罷,都是雙向選擇,本著對彼此負責,大家都謹慎些,考慮周全些總不是壞事,最好找專業機構進行股權設計,謀劃股權融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