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衣服破了捨不得扔,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


1985年的雲南大理,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還是吸引了不少遊客光顧。傳統集市上,兩位老大爺做著小生意。一位吸著菸斗,若有所思,身上一件衣服打了不少補丁。不由得讓人想起當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

所謂縫縫補補又三年,出自一個對子,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下聯比較多,借新債還舊債,以債還債債還債,還有飢一頓餓一頓,湊湊合合再一頓的說法。這些俗語裡反映出來的同一個意思,都是說當年生活不寬裕,能省則省。

衣服破了,捨不得扔,七八十年代的人們會找個裁縫縫一縫補一補。雖然有個大補丁,不好看,可是穿起來不妨事。不用花錢買新衣服,又解決了一年的穿衣問題。

被褥破了,捨不得扔,農村婦女會拆洗開來重新做一床被子。冬天過年之前,家家戶戶做新被子很常見。小孩子希望買一件新衣服,大人們想的還是能省則省。

80年代修鞋補鞋的手藝人,當年做這一行生意還是不錯的,畢竟勤儉節約是老一輩主流的生活方式。現在,修車修表的依然常見,這些古董玩意兒打著燈籠都不見得遇到一個。

對於90後來說,即使沒有穿過打補丁的衣服,總應該穿過哥哥姐姐的衣服。家裡孩子多,買衣服可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沒辦法,一件衣服代代傳,老大穿完傳給老二,老二穿完傳給老三……洗來洗去,最後還是免不了破損打個小補丁。現在生活好了,出門衣服上打補丁可是沒人願意的,當然了破洞褲那些除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