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博——临清贡砖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迅速蔓延,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疫情防控期间,我馆暂停对公众开放。但是,隔离病毒,隔离不了大家对博物馆的喜爱。为积极响应国家文旅部号召,我馆特推出“运河故事游我来说”系列活动。让您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聊城历史,感受运河魅力,尽览文物美妙。

下面让我们一起聆听本期主播窦欣为大家讲述《临清贡砖》背后的故事。

临清贡砖——窦欣来自文旅聊城00:0004:58

云游 | 运博——临清贡砖

在我们博物馆聊城段运河陈列展厅里,陈列着两块临清贡砖。它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只有12厘米。今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临清贡砖背后的故事。

“临清的砖,北京的城,相隔八百里,漕运六百年,紫禁城上有临清。”这首民谣,唱出了临清砖的辉煌历史。


明朝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大兴土木,修建皇家宫苑城池,临清砖因质地优良,被定为“御用贡砖”,直到清代仍在烧制,前后延续了五百年之久。


那么,北京皇家营建所需要的贡砖为什么要选在距离京师几百里之遥的临清烧制呢?这其中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临清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每次黄河泛滥时,总会留下一层细沙土,覆盖在当地的粘性土壤上,形成了叠状结构,泥土中也呈现出特有的一层红一层黄一层白的现象,像花瓣一样均匀清晰,因此被当地人称为“莲花土”。这种土细腻无杂质,烧出来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国家文物部门用回弹仪对临清贡砖进行测试,其硬度竟然高达200号,现在制造的砖硬度只不过才70号,可以说它比许多天然石头的硬度都要大。二是因为临清位于运河沿岸,是漕运抵达京师的必经之路,贡砖烧好检验合格后可以直接装船运往京师,换句话说,临清砖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当然,一块小小的临清砖烧制起来也绝不简单,要经过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2008年6月7日,临清贡砖的烧制技艺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先工人们选取莲花土,经过碎土、澄泥后,选出更加纯净、细腻的土,再进行熟泥和醒泥,相当于我们现在蒸馒头时要揉面和醒面一样。然后再进行所有工序中最繁重的技术活——制坯。把醒好的泥摔出“韧”性后,用力摔进砖模里,要四角四棱、填满填实,还要刮掉多余的泥,最后将砖模端到空地上倒出,制成的砖坯,要表面光滑,棱角分明才算合格。然后再进行晒坯、验坯,合格后盖上梭子,上面标明烧制年代、督造官员等。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会有一个疑问,这么光滑的一块砖为什么还要在上面刻字呢?其实这些铭文就类似于这块砖的“身份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根据砖上的名字直接追查到人,这也生动体现了古代“责任到人”的制度。等这些工序都做完了,就可以装窑进行烧制了,等窑烧好后再用水慢慢洇窑,使窑内的每块砖均匀地发生还原反应后才能出窑。经过这一系列繁琐的烧造工艺后,一块临清砖便诞生了。当然并不是烧出来的每一块砖都是合格的,必须要达到体坚、质细、色青、生脆的要求才算合格。

就这样,烧好检验合格的砖用黄裱纸封裹,在临清码头通过运河运至天津,在张家湾码头再次经过检验,合格的才能由陆路转至京师。北京的天坛、日坛、月坛、故宫、十三陵等建筑,大部分用砖都是来自临清。

今天临清贡砖已恢复生产,完全达到了国家古代建筑的用砖标准,我们现在看到的蓬莱阁城墙、台儿庄古城、成都杜甫草堂的修缮等,都使用了临清贡砖。

临清贡砖,一个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技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期待着新生。


云游 | 运博——临清贡砖


为进一步保护好临清贡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我馆征集了明清贡砖800余块,不仅丰富了我馆馆藏,而且作为实物资料,也对研究运河文化和聊城历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