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波斯、雅典衛城,他畫作上的古文明,是真是假?

歷史演繹了帝王將相的生平,以輝煌為起點,以落寞為終點。但歷史不光屬於那些被銘記的人,還屬於大眾,屬於每一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歷史中人們的生活場景,有城市,有小鎮、有要塞,不僅有華麗的王宮,也有美麗的鄉村風景。一切風景可以在我們的腦海中誕生,但古時候的建築樣貌、人文風情、亭臺樓閣,那些在書中讀到的偉大建築群,卻難以在文字間尋覓真實的影像。對於古代城市的復原讓無數建築師頭疼,這不光需要建築設計的基礎本領,還需要紮實的歷史文獻解讀能力,以及無數次的實地考察。

如今,法國建築師、考古學家讓-克勞德·戈爾,以一本《鳥瞰古文明》完成古文明的場景重現。以水彩畫的形式,呈現了自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5世紀的地中海文明。130幅水彩復原圖附以城市各處的詳細說明,歷史背景的補充,讓每張畫作都有了歷史的厚重感。如此規模宏大的工程需要眾多人的支持,作者組建了他的研究團隊,這支隊伍中有歷史學家、建築師、文獻研究愛好者、地理學家、考古工作者等。在團隊協作下,將古代城市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王朝歷史、宗教信仰等都做了詳細的介紹,使本書在文字的配合下可以更好地去了解畫中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土耳其及北非各國曾經的環地中海文明被一網打盡。那些曾被提及的偉大建築,如今被重新復原。那麼這種復原基於何處,在書中前言部分作者就對這本書的根源性問題進行了解答。

巴比倫、波斯、雅典衛城,他畫作上的古文明,是真是假?

▍《鳥瞰古文明》 【法】讓—克勞德·戈爾萬 著 嚴可婷 譯 湖南美術出版社

作者所謂的復原並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有根據的復原。對大量資料進行比對,以符合邏輯的形態進行重新構建。作者以羅馬城舉例,3項重要資料在構建城市中必不可少:第一,對古代的地形或景觀,必須具備充分的知識。第二,城市的界限、都市規劃區、大型公共建築物的外觀必須有個大致的認知。第三,還要看城市裡各主要建築物的相對位置。任何兩座城市的建築物位置都不會完全相同。以上資料的列舉是繪製出城市復原圖的基礎。在作者的眼中整座城市的復原圖,是一個整體性的畫面,而當局部景觀的資料比較豐富時,可作為整體的聚焦點,讓已知的部分展現出與整體的和諧,卻又不失它的獨特性。

在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的地域劃分中,距離西方較近的“近東”地區,一直有種別樣的魅力吸引著西方人的目光。在這裡誕生過好幾個偉大的文明,其中,被世界譽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古巴比倫,就在近東的幼發拉底河流域。巴比倫其意為“神之門”,是古代近東最大最有名的城市。在歷史文獻中,這座城市面積達10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可與古埃及首都媲美的偉大城市。外牆環繞著12平方千米的地帶,城市中央聳立著3層城牆,在城市中心圍出了一個四邊形區域。這座建在幼發拉底河畔的城市,在幼發拉底河上建立起了一座橋,將城市一分二,西部成為“新城”供平民居住,東部成為貴族、國家祭祀、王宮組成的要塞集群。作者在這一部分主要參考了考古的挖掘成果,那些著名紀念性建築物的位置與外觀均以此為參考。著名的空中花園,作者以此作為整幅俯瞰圖的中心焦點。空中花園露臺成回形,一層一層地往上累積,而檯面則像金字塔似的向上向中心聚攏,拱廊傾斜地連接著每層露臺,在露臺上種滿了花草樹木,高聳碧綠的樹木為以土黃色為主的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氣,讓城市為此而亮了起來。

在巴比倫文明中還有一個標誌性的建築,就是那座被稱為人類與神溝通的“通天塔”巴別塔。在資料中作者發現位於巴比倫東部中心地區的神廟區域就是巴別塔的確切位置,巴別塔有別於我們在眾多藝術品中所見到的那樣,並非是一座圓柱形塔樓,有著環形向上的高聳塔柱。而真實的巴別塔其實是一座金字形神塔,共有7層,頂端很可能設有神廟。在考古發掘中巴別塔的保存狀態極差,界定其範圍的溝渠中都是積水,殘缺的磚塊只能證明此地曾經有過偉大的建築,而具體樣貌難以從考古方面獲知。但《聖經·創世紀》、希羅多德的《歷史》、埃薩吉拉的黏土板上的數字,都在極力地為人們描述巴別塔的樣貌。當文獻之間有衝突時,比如希羅多德的著作中,這座塔每邊192米,一共有8層,外側以“之”字形通往塔頂。無論是高度還是樣貌和現有的考古發掘以及其他文獻有出入。在作者的考慮中,在沒有考古資料進一步支持的情況下,中和眾多文獻資料,辨識他們的可信性就得完全依靠創作者的歷史學能力了。最終在選取資料後,作者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出了巴別塔的樣貌。雖說沒有像那些藝術品中的巴別塔那樣奇特、華麗,但卻真實地符合了當時巴比倫的建築風格與巴比倫人民的風俗習慣。

巴比倫、波斯、雅典衛城,他畫作上的古文明,是真是假?

▍古巴比倫(空中花園)復原圖,圖片來自《鳥瞰古文明》

書中既有像巴比倫空中花園這種對傳說中的標誌性建築的復原,也有對大眾可見的殘骸遺址進行的細緻復原。位於希臘雅典的衛城,直到現在仍舊是雅典的標誌性建築,儘管它已經是一片殘破的大理石柱和殘缺的神廟,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們可以從現在的遺址中繼續欣賞這座古典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景觀。雅典衛城在雅典市的中心區域,可以俯瞰整個雅典,最早雅典衛城可追溯至公元前1600年,最早期的圍牆和大門至今仍舊保有遺蹟。在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雅典衛城放棄了政治上的特權成為了祭祀地點。人們因為崇拜雅典城的守護者雅典娜,而紛紛在衛城周圍建造供奉雅典娜的小型建築,形成了初步的規模。

波斯入侵雅典後,衛城遭到了重大破壞。在公元前454年伯利克里決定重修衛城,從帕特農神殿、雅典娜勝利女神殿、厄瑞克特忒翁神殿、阿雷弗利歐殿、雅典娜—厄爾伽涅的聖域等等地方進行了重新修建。此後雖然經過小規模的改建,但基本上衛城的形象、位置都是以伯利克里這次修建為定型。這也是作者在繪圖中首先確定的原型基礎。雅典衛城的形象和畫面,相比巴比倫而言更加聚焦於局部,巴比倫因為考古發掘成果少,文獻資料太少,難以將細節描述,只能多以全景進行概括,而雅典衛城因為資料多,內容豐富則更能將細節展示給讀者。

衛城所在山頂上的神廟群,石柱結構、佈局樣貌、神殿屋頂、雕塑門廊等等,作者根據記載描述著雅典衛城的真實模樣。還有祭祀的人群,趕去奉獻給神靈的牲畜,作者在這幅畫中並非只是簡單的俯瞰建築,還俯瞰了整個雅典時期衛城的輝煌與熱鬧。

儘管作者及其團隊為這本《鳥瞰古文明》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但畢竟有些信息在時間的長河中始終是缺失的。一些缺乏詳實資料支撐的信息,但又在整個城市中必不可少時,只能依靠作者對於資料的理解進行合理補充。房磚是什麼顏色?階梯的距離是多少?民居的分佈範圍和數量等等這些,作者還是將其儘可能地以那段時期應有的樣貌為讀者描繪,也讓讀者在觀看這本書時,對自己的二次想象提供了基礎支持。(責編:李崢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