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3開始,細數那些鮮為人知的革命英雄

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一直是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曾經有大量優秀的文藝工作者為我們呈現過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無論是經由重要事件的改編還是關於偉人領導者的傳記專題都屢見不鮮,也成為了許多教材和科普的重要素材。但除了上述的兩種主流題材外,針對革命其實還有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角色,脫離了沉重的歷史感和人物框架,這類題材往往更容易被市場接受,也更容易在主流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1943開始,細數那些鮮為人知的革命英雄

在2011年張藝謀導演創作的《金陵十三釵》中,幾位風華絕代的名伶戲子成為了故事的主角,時代下邊緣人物擁有同樣真摯的信仰與感情,打破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成見,片中倪妮帶領秦淮河的姐妹救女學生於水火之中,讓人惋惜也讓人動容。獲得金馬獎的《明月幾時有》把焦點落在香港,小學教師方蘭和她青梅竹馬的男友李錦榮、游擊隊長劉黑仔等人在被日軍佔領的香港頑強抗爭,一群地道的香港小人物即便孤軍奮鬥,也不曾後退一步,他們奉獻出的青春與生命,不是一聲嘆息,而是一場謳歌。

從1943開始,細數那些鮮為人知的革命英雄

在那經年累月的炮灰紛飛中,前線的反擊和領導人物的決策固然重要,但這終究是一場民族的抗爭,沒有一個人能獨善其身。正是那些堅守著陣地的普通人,才為戰士們提供了最堅實的後盾,紀念碑上刻著許多耳熟能詳的名字,但碑石本身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紀念。為了不讓這些閃光的記憶埋於塵埃,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把鏡頭對準了他們,無論他們的貢獻有多麼隱秘渺小,生於亂世,本身就是一份考驗。

從1943開始,細數那些鮮為人知的革命英雄

定檔於10月18日上映的革命電影《江城1943》延續了這一理念,影片把鏡頭聚焦貴州小鎮,跨越時間講述了兩代人的守護的家國情懷,是第一部反映貴州銅仁抗戰歷史的電影。影片的主角為了躲避軍閥追殺,把將軍唯一的骨肉託付他人,時隔多年之後為了籌備戰略物資,又一次回到小城,重逢已經長大成人的故人,併為了當年的遺物與特務展開了殊死爭鬥。

從1943開始,細數那些鮮為人知的革命英雄

影片中的革命者由著名演員樊少皇扮演,其精湛的演技和利落的身手成功的塑造了一個亂世中堅定本心的民族英雄形象。對於故人的牽掛,對家國的擔憂,和吉光片羽的兒女情長,無不映射著那個年代每一個有堅守重情義的國人本色。影片不單講述了與特務的鬥智鬥勇,物資籌備的緊張驚險,更多是在詮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名言。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富甲一方的商人、年少有為的商會主席、憂國憂民的老師以及熱血愛國的學生,正是通過他們一點一滴的努力,才使得抗日戰爭取得最終的勝利。

從1943開始,細數那些鮮為人知的革命英雄

從1943開始,細數那些鮮為人知的革命英雄

國慶剛過,這是中華民族第七十個生日,對於一個人來說很久,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卻很年輕,這個國家經歷過輝煌、動盪、重生,此時她走在成長的路上疾步如飛,勢如破竹,作為她的兒女,民族的一份子,我們雖然不需要像這些英雄一樣付出時間金錢甚至生命,但依舊亦步亦趨的跟隨著她的腳步,隨時等待召喚。這個十月,就讓我們在影院相聚,同這些遠去的英雄一起,為祖國慶生祝福,期待她更光明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