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途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或者英雄?

高天樂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裡艱難的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這篇小學時的課文,每每想起都忍不住要落淚,長征路上的艱辛苦難讓人難以忘記,而這一路上湧現出的無數感人事蹟與英勇無敵的英雄人物更是值得讓人銘記於心。

二萬五千里長徵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可以說,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在前後兩年的時間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途中感人的故事與英雄

1.在政治上我是塊鋼鐵

17歲的紅四團通訊員鄭金煜,過草地時餓得走不動路,被戰友們綁在馬背上前進。“在政治上我是塊鋼鐵,但是我實在是不行了,我堅持不住了,我要走了,我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說完臨終遺言,他犧牲在了走出草地的前一天。

2.砍掉腳趾也要走

翻越雪山時,24歲的紅四方面軍藏族女戰士姜英的腳趾被凍壞了,為了跟上行軍隊伍,她從老家裡借來斧頭,砍掉潰爛的腳趾,經過簡單處理後繼續前進。

3.斷腸英雄陳樹湘

紅34師師長陳樹湘率領全師與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在湘江邊激戰四天五夜,最後因彈盡糧斷、腹部受傷二被俘。在押解途中,躺在擔架上的他撕開傷口,把腸子掏出來擰斷,慷慨就義,年僅29歲。“斷腸英雄”的事蹟,流傳至今。

4.金色的魚鉤

紅軍過草地時,由於嚴重缺糧,許多人面臨死亡威脅、炊事班長為了照顧好傷病員,用縫衣針做成魚鉤釣魚熬湯給他們補身子,自己只吃剩下的骨頭和草根。班長在快要走出草地的時候犧牲了,戰士們把他用的魚鉤珍藏起來,帶出了草地。

5.半截皮帶

紅四方面軍戰士周廣才,十三四歲參加長征。過草地的時候,乾糧野菜、槍皮帶都被戰友們吃光了,開始輪流吃周廣才的皮帶。估摸著要走出草地了,他哭泣著懇求戰友:“不吃了,同志們,留著做個紀念吧,我們帶著它去見毛主席”。就這樣,這條被吃了一小截的皮帶留存了下來。為緬懷先後犧牲的戰友,周廣才一直珍藏著這條皮帶,還在上面燙了“長征記”。

6.啞巴排長

紅軍在翻越雪山途中,一位因傷致啞的排長負責團給養隊的工作。為了給雪山上的部隊送糧,他揹著一百多斤糧食,頂風冒雪向上進發,可數日不見歸隊。戰友們焦急地上山尋找,在半山腰發現了“啞巴排長”,他趴在潔白的雪上,沉重的糧食壓在身上,右手使勁地向前伸出,手指深深地摳在冰雪裡,身體保持著向上爬行的姿勢,懷裡還揣著兩個沒捨得吃的山芋。

在長征途中,時時都是感人的事蹟,處處都是感人的英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銘記歷史,緬懷英雄!


我是盛說紛紜,聊聊歷史風雲人事,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多多交流!


盛說紛紜


何家衝紅二十五軍的故事,英雄的紅軍母親——何大媽。

在何家衝有一個令女性驕傲的名字——何大媽。1934年秋天,何大媽正在家中為紅軍做鞋,突然聽到對面山上的槍聲,得知是兩名紅軍傷員被敵人追擊,想都沒想,就拿出自己多年積蓄,拼命地向對面山坡跑去。何大媽在山下把20塊銀元塞給敵小隊長,以母親的名義把兩名紅軍傷員救了。

l 棄子換傷員

n 有一次為了救助被清剿隊抓走的紅軍傷員,何大媽竟然用自己最摯愛的兒子換回那位戰士。人都說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何大媽對革命戰士的愛超越了神聖的母愛,她的精神為何家衝這塊英雄的土地添上了最絢麗多姿的光彩。

l 刺目救戰士

nn一名叫餘佔海的紅軍傷員被敵人抓住,為了證明餘佔海是自己的親人,何大媽起了毒誓,用敵人的槍托砸向自己的右眼,頓時鮮血崩流,慘不忍睹,何大媽則忍著劇痛從敵人手中扶過餘佔海。

l 一心繫紅軍

何大媽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用平時辛勤勞作換來的菲薄收入,在自家後院的山洞裡救活了13名紅軍戰士。為支援紅軍,她的兩個兒子都送到革命隊伍,先後犧牲在戰場上。她的丈夫何勝群,在一次給紅軍送油鹽和糧食的途中,遇到白匪,挑著擔子飛跑,被鋒利的樹樁刺破了腳板,他不顧疼痛堅持把紅軍急需的物資送上了山。回來後由於傷口惡性感染化膿,也為革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她為革命所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大義凜然和慷慨悲歌讓人肅然起敬。


廣告有話說


講一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故事,那就是一名外國傳教士全程參與紅六軍團長征的故事。

在紅軍長征歷史上,除了中國人之外,還有外國人的參與,這是發生在紅六軍團長征路上的故事,這名外國人的名字叫勃沙特,中文名字叫薄復禮,取自《論語》中“克己復禮”。

紅六軍團是長征史上的一個傳奇軍團,軍團長是蕭克,政委王震,軍團領導還有李達、任弼時、譚家述、甘泗淇、龍雲、關嚮應、張子意等。長征期間,紅六軍團曾經率先衝出敵軍包圍圈,被稱為“長征先遣隊”。

在敵人的包圍中,紅六軍團左衝右突,衝出敵人的包圍圈,並進入貴州,這為後來紅軍攻打遵義城以及主力部隊的長征起到了探路的作用。在貴州,紅六軍團佔領了一個叫舊州的地方,並在此結識勃沙特。

勃沙特為了傳教,從歐洲來到中國,並從上海一路來到貴州的偏遠山區。當時有些傳教士和反動派相互勾結,欺騙百姓。但是勃沙特和他們不一樣,他除了傳教,還在當地治病救人,在當地老百姓的心中形象較好。

紅六軍團之所以“扣留”勃沙特,實屬無奈。一方面,紅六軍團在舊州意外得到一份地圖。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份地圖異常珍貴,非常詳細,而以前用的地圖還是從課本上撕下來的,非常簡略。這份新得的地圖非常詳細,但是上面全是洋文,蕭克只能讓勃沙特前來翻譯。

另一方面,紅軍在長征途中與敵軍經常戰鬥,部隊傷亡較大,很多傷員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而死亡。勃沙特懂醫術,而且有不少藥物,帶著勃沙特,可以更好地救助傷員。

就這樣,勃沙特和另一位中文名字叫戚元德的傳教士跟隨紅軍開始了漫漫長征路。勃沙特雖然在貴州山區生活了幾年,但是這種長途跋涉對他來說仍然是個巨大的挑戰,況且還要時不時地和敵人打上一仗。在路上,紅六軍團將士也很照顧勃沙特和戚元德,在大部分將士都穿草鞋的情況下,給傳教士穿布鞋和皮靴,並且找了一頭騾子讓這兩名傳教士輪流騎。這兩名傳教士還見證了賀龍紅二軍團和蕭克紅六軍團勝利會師的偉大時刻。

一年半以後,紅軍釋放了勃沙特。勃沙特寫了一本《神靈之手》,詳細記錄了自己在路上的所見所聞,被紅軍戰士的團結和樂觀所感動。這本書,比《西行漫記》還要早,而且不同於《西行漫記》的採訪,《神靈之手》是親自經歷過長征的客觀記錄。1951年,勃沙特回國,時隔三十多年後,1986年蕭克與王震將軍再次與勃沙特取得聯繫,互致書信,回憶那段難忘的歲月。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參考資料:《奇遇長征——一位外國傳教士隨性紅軍18個月見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