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珍藏文物·衍聖公夫人服裝


掌故知魯 | 孔府珍藏文物·衍聖公夫人服裝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漢代儒家的正統地位確立之前,就為“禮”所約束。作為上層建築的表現形式之一,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由最早的遮羞敝體這樣簡單的實用功能演變為社會階層和地位的表現。因此,在豪門大族那裡,服飾就是顯貴的代名詞。

孔子嫡系後裔衍聖公,在明代的待遇極為優厚,爵位秩同一品。朝廷在賜予衍聖公品級的同時,也賜予相匹配的服飾。因此,孔府裡得以保存下一批明代衍聖公的官服,這批官服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保存至今,顯得彌足珍貴。它的存在,使人們能較完整地、較系統地瞭解明代官服形制。此外,這批官服的另一特點是:全部是傳世之物。今天,見諸於世的明代服裝,尤其是官服,多為墓葬出土。像孔府這樣能私家保存至今的現象,實屬鮮見。

孔子後裔衍聖公在明代,之所以受到很高的待遇,是緣自明代的尊孔崇儒政策,而這些政策的始制定者,就是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雖出身貧苦,但他深知要奪取天下和治理天下,都離不開孔孟之道。正如他自己所說 :“聖人之道,所以為萬世法。吾自起兵以來,號令賞罰一有不平,何以服眾?武定禍亂,文治太平,悉此道也。”(《典故紀聞》卷一)

“靖難之役”後,奪得皇位的成祖朱棣,為了端正人之心術,止息邪說暴行,統一思想。他經過與謀士們斟酌,決定刊刻行世《四書五經大全》和《性理大全》,朱棣在御製序裡反覆強調儒風教化,序中還把孔子稱為“聖人”。不難看出,孔子已被統治者奉為人之楷模了。

出於“愛屋及烏”之心,對孔子的後代,統治者出於尊孔的目的,也給予一些特別的待遇,為了表示對孔子子孫的特別眷顧,有時皇帝還特別敕下聖旨,予以褒獎。

明代統治者,不但給孔子裔孫以特別眷顧,賜予爵位和服色,往往還另外賜予他們其他官階和名號。如五十六代孔希學授資善大夫;六十四代孔尚賢贈太子太保;六十五代孔胤植晉太子太保,又晉太子太傅。

明代是一個非常注重服飾制度的朝代。為了便於更深入地瞭解衍聖公的這批官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明代的服飾制度。

當年朱元璋登基後,為嚴夷夏之防,即宣佈嚴禁胡服、辮髮和胡語;尊崇儒學,上採周秦,下取唐宋,極力恢復中華服飾傳統。尤其是法服和常服大體採用唐制,仍以袍衫為主;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按照明代服制規定,文武官服飾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等制。朝服俱戴梁冠,身著赤羅衣,內襯白紗中單,青飾領緣,下著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革帶佩綬,白襯黑履。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皆服之。祭服,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定,一至九品,皆青衣,白紗中單,俱皂領緣。赤羅裳,皂像。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凡皇帝親祀郊廟、社稷、文武百官陪祭獻禮時服之。

應當說,明代時期衍聖公的官職屬散官一類。這種定性,在明初就已確定。當時朱元璋曾對孔希學說:“今爾為襲封,爵至上公,不為不崇矣,此非爾祖遺蔭歟!朕以爾孔子之裔,不欲於流內銓注以政事煩爾,正為保全爾也。”(《洪武元年朱元璋與孔克堅孔希學對話碑》)

這就說明,孔子後裔衍聖公有其爵位,但沒有實職。

在中國,這種虛職的設立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朝廷時常對些有功之臣或元老重臣在本身的官職之外加賜一些稱呼,並無實職或實責,成為榮譽性的虛銜,如文官加某某大夫,武官稱某某將軍之類。隋代就明確加以區別,稱實際的官職為“職事官”,用以固定其職守;稱種種無實職的官銜為“散官”,用以定其班位。到唐代,進一步將種種散官稱號進一步整理和補充,明確其等級,專門用作標誌一個官員身份級別的稱號,使人一見到或一聽到這一稱號就能明白該官的品級,這種稱號就稱為“階”“階官”,或仍叫“散官”,其實也就是幾品幾品的代稱。例如唐代文官有九品三十級,正一品授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但經常空缺未授,實際上只有二十九級,所以就設置二十九個文官的“階官”,用以表示二十九個品階。

宋、元、明、清各代,均繼承了階官制度,只是階官的名稱與設置的多少有所不同而已。宋代將階官統稱為“寄祿官”,表示僅用來區別其等級,以便明其俸祿,比較鮮明地體現了階官制度的真正內涵。而且,無論各代,在表明一個人官銜身份時,常常在一開始就先列“某某大夫”“某某郎”之類的階官,使人一望便知其地位之高下,知道他是幾品官。

明清時期的階官與品級完全對應,官居幾品即授幾品階官,如果低品的官職加授較高的品級,就授予較高的階官。如知縣,按例為正七品,若被加五品銜,就被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階官,可以服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飾,有時完全無實職的人也可得到階官的稱號,可以服其服飾,享其虛榮。

古代最高級的榮譽虛銜還有“公”與“孤”。“公”與“孤”就是古代的“三公”與“三孤”。自漢代以降,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公”一直作為最高榮譽的虛銜,直到明清。“三孤”,即少師、少傅、少保,又合稱為“三少”,起源於漢代。這是僅次於“三公”的榮譽性虛銜,自設置以來就無實職。西晉以後,又將漢代的太子太傅與太子少傅的官職發展為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也稱為“三師”“三少”。

這些虛銜既無實職官屬也無定員,只用來滿足高級官員增加榮譽的需要,作為大官們的加爵,故而歷史上不少著名人物的頭銜中往往都有“公”“孤”系列的加銜。

明清時期,加“公”“孤”銜有以下幾個特點:凡一、二品大員,普遍加封,同一虛銜可以由數人同時擔任。按照當時慣例,無論何種高官,包括正一品的大員,初次加“公”“孤”銜一般仍從二品開始,如明代張居正,先封太子少保,兼太保,加太子太傅,加少傅,又加太子太師,再加少師,最後加太傅,進太師,走完了從太子少保到太師的全過程。正因為“公”“孤”是虛銜,所以常用來作為對死者的封贈。

通過了解以上封建社會的官吏制度、服色制度,對我們進一步瞭解衍聖公及衍聖公的服裝,會有一定幫助的。因為,服色在當時是與社會成員身份貴賤、官位高低密不可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