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愛你的孩子嗎?

如果問各位家長一個問題:“你愛你的孩子嗎?”

你一定會說:“那是自然,非常愛。”

如果再問各位家長:“你是無條件地愛Ta嗎?”

你一定也會說:“是呀,我的確是全身心、沒有任何條件地愛我的孩子。”

我很願意相信大家。

然而,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細細分析的時候,也許情況會變得不一樣。

大家想想,你的生活裡面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你對孩子說:“快吃飯,你要是把這碗飯吃了,媽媽就會給你看兩集小豬佩奇。”

我想這樣的情景應該說在家庭生活裡很普遍。

我們也許會覺得這是一個很理所當然的事情,沒有什麼問題,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好的,我相信每一個父母一定是出於全身心的想要為孩子好而做出這樣的行為。

你真的愛你的孩子嗎?

但是孩子是如何感受的呢?

為了讓大家體驗孩子的感覺,我再現一個生活的情景。

假如你正準備上床睡覺,你的老婆會跟你說,你快去洗澡,你洗完澡才能上床,你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呢?

假如你去找領導請假,希望能夠在某段時間去某地旅遊,而你的領導跟你說,等這個項目做完你就可以得到這個假期,那麼你的心情是什麼呢?

我相信當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被各種條件交換包圍的時候,一定感到有些不舒服。

同理,孩子也在感受這些無奈的交換,而且很多還是不平等交換,因為規則是父母定的

很多父母會按照這樣的邏輯來對我們的孩子提要求:“如果你怎麼樣我就怎麼樣。”

長此以往,孩子會感覺他的生活就是為了要達到父母的要求,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是為了父母而做。

現在很多的青少年都出現了厭學,對學習喪失了興趣,甚至有的孩子對整個生活都喪失了興趣。

這一點讓很多孩子感覺到非常的壓抑,他們感受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或者他們無法按照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這是當下很多孩子們的一種典型表現,而這一點可能跟我們父母對孩子的價值關愛有著直接的關係。

什麼是價值關愛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的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來的。

他指出,在兒童發展的早期,父母通過價值條件對孩子的成長進行約束。

隨著孩子的發展,這些被價值條件所約束的孩子,他必須遵從父母的命令才能獲得生活所需,或者是生存所需要的一些支持以及照料。

久而久之,他慢慢的會感覺自己活得不夠真實,並非他自己真正所想甚至很多孩子最後會慢慢地形成了一個價值評價,該評價源自於父母的要求,父母的期望。

而這個價值體系有時候會扭曲他的經驗。

舉一個例子,有個孩子說他自己的童年從來沒有過幸福的體驗,從來都感覺很不開心,很抑鬱。

但當你分析他的童年史,或者他的同伴所提供的資料,你會發現其實他有很多的快樂體驗。

然而,因為這種幸福體驗可能跟自己父母的期望不相符合,甚至是違背的,因此他就必須將這些經驗排除出去,無法進行有效記憶。

這其實就是一種扭曲,因為整個價值系統會將他的自我體驗真實的那一部分徹底排除他的記憶系統,或經驗系統。

這對一個孩子的過往記憶或過去的自我完整性,是一種損傷。

假如一個人的人生以此為起點,那麼他將終生去尋找內心渴望的幸福感。

然而當所有的幸福條件都具備時,他又在體驗和記憶上出了問題,同等的幸福條件,他獲得的幸福體驗和記憶都有遠遠低於旁人。

這類人往往會被旁人看成是“沒事兒找事兒”或者“愛作”,因為他們明明手裡拿到了好牌,為啥總是不幸福呢?

其實根本原因是他們體驗幸福和記憶幸福的功能有問題。

體驗我與記憶我

著名心理學家卡尼曼指出:“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它們享受著兩種不同的幸福。”

第一個是體驗自我,是親身經歷著我們人生的自己,是每時每刻的直接體驗。對於體驗自我而言,幸福就是每一個當下的感官體驗的滿足。

另一個是記憶自我,這個自我扮演的則是一個負責在事後整合我們的過去的旁觀者角色,它是思考著我們人生的自己。記憶自我記錄生活,挑選片段撰寫成故事。

這個敘事者不會記得所有細節,但那些沉澱下來的部分就成為了我們對過去、對世界和對自我的認知,也影響著未來的我們。

價值感與意義感對記憶自我來說格外重要,我們的幸福源自於回首過去時,發現曾經的經歷是有意義的,而父母有條件的愛會嚴重影響了記憶自我的功能。

因此,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獲得自信自尊最重要的養分,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自由成長的容器,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自我探索的實驗田。

那麼,父母如何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呢?

01

愛孩子的優點,也接納孩子的缺點

接納不代表認同,不代表不可以指正,接納是要看到孩子缺點的價值,看到孩子更正缺點的動力在哪裡,說白了,就像戀人之間表白的那樣:“我不僅愛你的優點,我也愛你的放肆和任性”,此為無條件。

02

允許孩子失敗,鼓勵和表揚孩子的努力

每個孩子都天然渴望追求卓越和追求更好的自己,父母只需給孩子提供一個讓孩子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平臺或機會。讓孩子追求卓越,成功就會追著他跑,讓孩子追求成功,失敗就會成為孩子不願意接受的或者懼怕的生活經驗。

03

無條件的愛,不是溺愛,不是無規則的愛

要讓孩子學著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學著去關愛別人,把他樂於助人,樂於奉獻的精神培養起來,給他無條件的愛,孩子才能無條件地去愛更多的人。

小結

在維護依戀關係的時候,在我們平常以為對孩子好的事情上,還需要更多的思考,這樣是否真正有利於孩子自身的成長,是否無條件的給孩子以理解,接受孩子的失敗,給予孩子有規則的愛,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關愛他人,而不是父母來為他們大包大攬的負責任。

定製化早教、專業眼動測評,更多內容請關注“啟睿寶嬰幼兒成長測評”微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