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豔玲應該感謝吳桂雲

裴豔玲應該感謝吳桂雲


1985年,裴豔玲自籌資金,排出了河北梆子《鍾馗》。鍾馗前半部為小生扮相、老生唱唸,後半部則更似架子花臉和武生的組合體,有從兩張半桌凌空翻下接7個摔叉以及單腿朝天蹬三起三落拾扇等高難度動作。這出戏一經演出,便獲得極大成功,風靡海內外,並被拍成了戲曲電影。

但是,1997年7月,裴豔玲由省梆子劇院調入省京劇院,由此改唱京劇。1998年,裴豔玲做起了改河北梆子《鍾馗》為京劇的工作,1999年1月,在第二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裴豔玲演出新排的京劇《鍾馗》。

裴豔玲的京劇《鍾馗》成功嗎?真的很難說,本人沒有看過,也不敢妄加評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多觀眾喜歡看的還是河北梆子的《鍾馗》!

不得不說,有些劇目是有劇種屬性的。每個劇種都有自己擅長的劇目,這些劇目換個劇種演,觀眾看了就覺得不是那個味兒,不好接受。比如豫劇大師常香玉的《花木蘭》,馬金鳳大師的《穆桂英掛帥》,評劇大師新鳳霞趙麗蓉的《花為媒》,黃梅戲大師的《天仙配》等等,別的劇種也演,但是怎麼演也演不過原來的劇種。河北梆子《鍾馗》就是這樣的劇目,只有河北梆子才能唱出那種激昂、悲涼、滄桑,別的劇種演,就沒有這個味兒。

在裴豔玲改唱京劇的同時,另一位演員吳桂雲調入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這時,吳桂雲已經演出《鍾馗》十二年了。

1990年,吳桂雲初學《鍾馗》,靠的是錄像帶。"一連七天,不分晝夜,反覆觀看,然後開始一句句,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模仿。"

1991年10月1日,吳桂雲飾演的《鍾馗》第一次登上舞臺。而這只是她為《鍾馗》傾盡所有的開始。

黃驊、邢臺、保定、北京,二十餘年間,吳桂雲輾轉四地。直到97年轉入河北梆子劇院。期間她和愛人扈曉波居住在地下室一個8平米的屋子,共吃一碗一塊五毛錢的方便麵。她四次流產,忍受著來自各方的不解和排斥。"沒有經歷過的痛,有多痛?別人不會懂。"

那段時間,吳桂雲吃不好、睡不好,連做夢都在想舞臺動作。吳桂雲說:"看不到前方在哪裡,但我不放棄,因為為了《鍾馗》我已經放棄了所有。"

為了演《鍾馗》,吳桂雲四次流產,每次難過的她都寫下半本日記。每每談及這些,吳桂雲都不禁淚如泉湧。也正是因為體會到了生活的苦難、悲歡離合,吳桂雲飾演的《鍾馗》便有了神,活了。

2003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被列入“精品工程”的《鍾馗》幾經修改後,於8月中旬彩排,月底在石家莊公演,10月份進京演出。

由吳桂雲主演的《鍾馗》,重點突出了“考官以貌取人”和“鍾馗兄妹情”。主創人員在聽取了專家的意見後,對原劇中“科場舞弊”和“考官以貌取人”兩段戲進行了改動。如第二場“鬼哭”中,刪去了常風這個人物,使故事情節更加精簡。此外,為了突出鍾馗和鍾梅英的兄妹情,對第一場和第六場“嫁妹”都做了改動。此次修改、加工後的舞美進行了全新設計。比如採用影視劇中常用的威雅技術吊鋼絲升降,表現鍾馗昇天,採用“過江龍”手法吊鋼絲在舞臺上飛來飛去表現一些神話內容。在藝術風格上堅持河北梆子獨特的味道,如第二場“鬼哭”、第五場“行路”等,在武戲的安排上動用了強大的群體陣容,舞臺上的小鬼扮相也更富於變化,使得全劇顯得更好看,更具觀賞性。同時,他又強調,為了避免破壞傳統戲曲的特殊感受和表演的功能,不會用太多的電腦燈光和特技效果。

2011年,吳桂雲站在了中國戲劇最高的領獎臺上,獲得第25屆中國戲曲梅花獎。

經過多年的努力,吳桂雲已經成為河北梆子的大腕,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認可。

但是裴豔玲好像對吳桂雲並不感冒。在《裴豔玲傳》裡,有一段內容專門提到:《鍾馗》的後來演出者,每到下高的表演,總是找人頂替。在《裴先生》這本書裡,有一篇文章專門提到:有一位女演員,多年來一直模仿裴豔玲。此人動用了一切關係,想拜裴豔玲為師,也沒能敲開她的大門。明眼人都知道說的是誰。

裴豔玲收不收吳桂云為徒是她的自由。但是,裴豔玲不收吳桂雲,也阻擋不住吳桂雲前進的腳步。吳桂雲後來拜師京劇名家尚長榮,又拜師河北梆子大師張惠雲學習旦角。張惠雲老師說:“我就喜歡她愛學習,別人愛說什麼說什麼。我覺得能夠給她指導指導,她就能進步。”

吳桂雲從1991年開始演出《鍾馗》,到現在已經快三十年了。可以說,在裴豔玲改唱京劇後,河北梆子《鍾馗》這出戏得以傳承下去,能夠持續火爆,功勞在吳桂雲。

所以說,不管自己有多高的藝術成就,也不要目中無人。

裴豔玲應該感謝吳桂雲,感謝吳桂雲把河北梆子《鍾馗》傳承下去,並且發揚光大!

裴豔玲應該感謝吳桂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