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了16個娃的她,為何能成為赫赫有名的“歐洲丈母孃”?

文|了包

1740年10月11日,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查理六世逝世,年僅23歲的瑪麗亞•特蕾莎登上了王位。特蕾莎在位40年,成為了歐洲歷史上的傳奇。作為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地區的統治者,女王一生有諸多顯赫的頭銜,如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波西米亞女王等。時人對特蕾莎的稱呼—“歐洲丈母孃”也不容忽視,頗值得說道說道。

生育了16個娃的她,為何能成為赫赫有名的“歐洲丈母孃”?

(特蕾莎夫婦與孩子,圖片來源於網絡)

01.子女眾多

“歐洲丈母孃”可能會讓人聯想到一位有著眾多女兒的母親形象,事實也確實如此。特蕾莎終其一生都鼓勵多生育。1736年,特蕾莎同洛林公爵弗朗茨·斯蒂芬結婚,到了1740年已有了三個女兒,繼位之後,特蕾莎又生育了13個孩子。這16個孩子中有11個女孩,有五個早夭。至於兒子,則有4個長大成人。

女王多育背後有著許多的考量。查理六世一生有4個孩子,但只有特蕾莎幸運地存活下來。查理六世單薄的子嗣引起了一些人的擔憂——這些人將統治者的子嗣的多少同王朝的生命力聯繫起來,相信王朝的末日馬上就要來臨了。特蕾莎生養眾多,正是對這種觀點的反擊。對於未來的信心,不止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員需要,普通群眾也需要。

生育了16個娃的她,為何能成為赫赫有名的“歐洲丈母孃”?

(中年瑪麗亞·特蕾莎,圖片來源於網絡)

02.慈母形象

特蕾莎對自己的孩子的要求頗高。孩子的飲食、儀態、宗教信仰等都備受其關注。孩子閱讀的書籍亦要通過她的檢查。所有的王子和公主都被要求學會一項技能,約瑟夫王子掌握了印刷術,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公主則是一位出色的畫家。特蕾莎對兒女的關注使其在奧地利甚至在歐洲地區都樹立起了一種慈母形象——即使她的大多數兒女都有點懼怕要求嚴格的母親。

03.聯姻政策

生育了16個娃的她,為何能成為赫赫有名的“歐洲丈母孃”?

(瑪麗·安託瓦內特,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多個女兒和容易被人接受的慈母形象並不是特蕾莎被稱為“歐洲丈母孃”的關鍵,關鍵是特蕾莎同歐洲的權貴聯姻,將女兒嫁給各地的公爵或王子。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最小的公主瑪麗·安託瓦內特同路易十六的婚姻。

瑪麗·安託瓦內特14歲時就成婚了,19歲時已成為法國皇后。八公主瑪麗亞·阿瑪麗亞則奉母命嫁給了西班牙波旁-帕爾瑪公國的費迪南公爵。十三公主瑪麗亞·卡洛琳娜嫁給了西班牙波旁王朝查理三世(即卡洛斯三世)之子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

當時人這樣形容哈布斯堡家族的聯姻政策:“讓別人去打仗吧,你,幸福的奧地利,去結婚吧!”然而大多數政治聯姻都不太幸福。這一點婚戀自主的特蕾莎是清楚的,但是女王的身份迫使她將女兒當作了政治棋子。女王的孫女、外孫女等後人的命運也大抵類似。拿破崙一世的皇后瑪麗亞•路易斯就是女王的重孫女,其也是政治婚姻的犧牲品。

“奧地利的公主不愁嫁”,這句俗語多少有些諷刺。但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政治圈的長期穩固地位卻與聯姻政策分不開。““歐洲丈母孃”稱呼背後是一個熟練操縱兒女婚姻,樹立了良好母親形象的女性統治者。

1.[英] 衛克安:《哈布斯堡王朝:翱翔700年的雙頭鷹》。

2.[荷]彼得·賈德森:《哈布斯堡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