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圖:史蒂文·達文波特 肯·達文波特

掩體設計基本原則

環境、現有材料和可用時間決定可以選擇哪種類型的掩體。不管樣式如何,首先要把掩體建造得安全、耐用。

框架

梁杆和其他支撐杆必須結實,和手腕差不多粗細,表面光滑,並要足夠長,這樣才能把掩體搭建成所需的規模。梁杆是主樑,用來支撐其他結構。支撐杆一般都擱置於梁杆上(呈90度角)。需要對支撐杆進行截取,使其不超過樑杆。此外,要在梁杆頂端覆蓋防水布、樹皮或其他屋面材料。如果超過樑杆,水就會順著支撐杆流入掩體。如果使用防水布,則可以用支撐杆,也可以不用。對於非防水布掩體,可以在支撐杆之間拴住樹苗粗細的樹枝(呈90度角),從而加強整體結構的支撐力。

頂部

為了抵擋惡劣天氣(風、雨、暑熱和寒冷),一定要確保掩體的頂部和壁部呈45度或60度角傾斜。防水布、大樹枝、樹皮、草皮和地被植物都可以用來建造頂部。

綁紮方法

建造掩體,需要不同的綁紮方法來把結構固定在一起。以下列舉兩種:

垂直綁紮

這種綁紮法最適用於兩腳架和三腳架結構。把支撐杆並排放在一起,將繩索系在一根支撐杆上(系一個雙套結即可),然後把繩索在所有支撐杆上豎向繞三圈。接下來,在每兩根支撐杆之間把繩索橫向纏繞兩圈。橫向兩圈在豎向三圈之上。每次都要確保把繩索拉緊。最後再系一個雙套結。

方形綁紮

方形綁紮法用來固定成直角相交的支撐杆。和垂直綁紮法一樣,先系一個雙套結。在每根支撐杆之間交替成方形豎向前後纏繞。豎向纏繞三遍之後,在原本纏繞的繩索之上,在兩根支撐杆之間橫向緊緊纏繞幾圈。拉緊,最後系一個雙套結。

排水

解決排水問題的理想辦法是把掩體建在比周圍地勢稍高的地方。如果找不到這樣的地方,就只能花幾分鐘在掩體周圍挖一條溝,這樣做好處多多,絕不會白忙一場。小溝應該位於頂部末端的正下方,沿地面天然坡度把水引到遠處。這一設計的工作原理類似於現代房屋的排水溝。水彙集到排水溝裡,而溝的兩端之間具有一定的坡度,將水引到遠離房屋的地方。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通過方形綁紮法把兩根垂直相交的支撐杆固定在一起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通過垂直綁紮法把幾根水平支撐杆系在一起

搭床

床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有了床,就可以免受嚴寒,不必睡硬邦邦的地面。如果沒有睡墊,就需要利用天然材料製作床鋪,比如干樹葉、草、蕨類植物、大樹枝、乾薹蘚或香蒲絨。為遠離地面,實現最佳保暖效果,床的厚度至少為18英寸。


應急防水布掩體

可以使用防水布、雨披、毯子或其他類似物品搭建應急掩體。具體建造什麼樣式的掩體,取決於環境、可用材料和時間。不管如何選擇,必須遵循前面提到的基本紮營和設計標準。關於建造防水布掩體,鋪設防水布,繩索連接物,如何牢固地把臨時製作的樁子鑿進土裡,都有獨特的方法。

鋪防水布

如果有兩塊防水布,用一塊防水布做防雨罩,覆蓋在另一塊防水布上,從而加強防水效果,降低了下大雨時漏雨的可能性。

捆綁繩索

如果使用繩索,將之系在防水布的扣眼或臨時代用的紐扣上,可以使用石塊、草或其他可塑材料製作紐扣,只要不會割破防水布即可。要製作臨時紐扣,先用防水布一角裹住材料,打一個滑結固定。要把掩體固定在地面上,可使用繩索的自由端系在植物、石塊、粗木或臨時製作的樁子上。

臨時木樁

如果使用臨時樁子,確保樁子鑿進地面的位置向外傾斜,與防水布設有扣紐的邊角呈90度角。鑿樁入土時,為了避免把手弄傷,應該手掌朝上抓住樁子。這樣一來,如果砸偏,砸到手掌上的疼痛會比砸到手背上的輕一些。

這裡列舉了建造緊急防水布掩體的不同選擇。不過不要拘泥於此,情況各有不同。有時,防水布和天然材料相結合才是最好的選擇。只要遵照掩體設計基本原則即可。

A形帳篷

溫暖的氣候和雪地環境最常使用A形帳篷。在間距約為7英尺的兩棵樹之間,把梁索或梁杆牢牢固定在距離地面3~4英尺的高度。如果使用梁杆,用方形綁紮法將之紮緊,並確保每端超出樹幹至少6英寸。把防水布掛在伸展開的梁索(或梁杆)上,使用樹木、岩石、帳篷杆、小樹枝或樁子牢牢固定住每一面,使每一面與地面呈45度角。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防水布A形帳篷

A形框架掩體

A形帳篷框架掩體最常用於溫暖的氣候和雪地。找一棵3~4英尺高、有叉狀樹枝的樹。至於其他樹杈,只要構成安全威脅,或是會妨礙建造A形框架掩體,就將之折斷。把梁杆放在叉狀樹枝之間,梁杆和地面之間呈30度角。梁杆應長12~15英尺,手腕粗細。如果找不到帶有叉狀樹枝的樹,就把梁杆系在樹上。還可以找一棵倒地的樹,這棵樹與地面之間約呈30度角,或是把堅固的梁杆系在3~4英尺高的木樁上。把防水布搭在梁杆上,使用樹、岩石、帳篷杆或小樹枝,成45~60度角將防水布兩面緊緊固定在地面上。若要實現最佳效果,最好用一根繩索系在防水布上的臨時紐扣上。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防水布A形框架

披屋

和A形帳篷、A形框架掩體一樣,披屋也最常用於溫暖的氣候和雪地裡。建造披屋,先找到兩棵間距為約7英尺的樹,樹幹上要有4~5英尺高的叉狀樹杈。若是其他樹杈構成安全威脅,或是會妨礙建造披屋,就要將之折斷。將梁杆(即倒掉的樹,大約10英尺長,手腕粗細)擱置在叉狀樹枝之間。如果找不到兩棵帶有叉狀樹枝的樹,就把梁杆扎牢在樹上。還可以把繩索緊緊地系在兩棵樹之間,然後按照使用梁杆的辦法使用繫好的繩索。按照與地面呈45~60度的角度,將3~4根支撐杆系在梁杆上。支撐杆的長度在10英尺左右,兩兩之間的間隔為1~2英尺(如果使用繩索而不是梁杆,那麼就用不著支撐杆建造披屋了)。將防水布搭在支撐杆上,將其頂端連接在梁杆上。使用繩索、岩石、木頭或其他加固方法,將防水布緊緊加固在支撐杆和地面上。可以把多餘的防水布拉到掩體下面,當作鋪地防潮布,在上面睡覺。

如果有救生筏和防水布,就可以在沙灘上高潮波及不到的地方,快速製造一個簡易披屋。把救生筏垂直埋進沙灘裡大約1/5,將防水布系在救生筏的頂部,然後將防水布加固在地面上,與地面呈45~60度角。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防水布披屋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使用救生筏和防水布建成的簡易披屋


應急天然掩體

建造天然掩體的材料都是從野地裡選取的。建造什麼樣式的掩體,取決於環境、可選材料和時間。不管如何選擇,都必須遵循前面提到過的基本紮營和設計標準。天然掩體必須具有精心設計和精巧製作的頂部和壁部。

框架

框架必須堅固,足以支撐頂部和壁部的重量(這二者一般都非常重)。因為沒有防水布,壁部的角度就成了掩體防水的關鍵之一。確保壁部有45~60度的坡度。而且支撐杆不能長於梁杆,如超出,把多餘的部分切斷,在頂部放上樹皮或其他屋面材料。如果不截斷支撐杆,或是不在其頂部加蓋屋面材料,水就會流進掩體裡。對於非防水布掩體,可以通過在支撐杆之間扎固小樹苗粗細的樹枝(樹枝和支撐杆之間呈90度),從而增加整體結構的強度。

頂部和壁部

使用樹枝、樹皮或類似草皮的材料,從下到上層層疊加,製造頂部,這樣上面的材料就和底部的材料交疊在一起。累加在一起的材料類似瓦頂,這樣水就不會流進掩體內。如果有足夠的地被植物或雪,就在已經建好的頂部之上覆蓋約18英寸厚的這兩種材料。增加這些材料之後,掩體的防水效果就大大增強了。然而,只有在零度以下的氣候裡才能使用雪。如果掩體完全封閉,一定要安排通風。

這裡列出了建造天然掩體的不同方法。就和建造防水布掩體一樣,不要拘泥於這些方法。情況各有不同。有時候把防水布和天然材料結合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選擇。只要遵照掩體設計的基本原則即可。

樹穴

大多數森林環境都能使用樹穴,建造速度快,即刻就能使用。理想的樹要有很多較低的樹枝,比如花旗松或巨冷杉,這樣雪、雨和陽光就都接觸不到樹根處。松樹和落葉樹幾乎起不到防護作用,所以不是好的選擇。下雪時,樹周圍積雪,這是很好的掩體保暖材料。建造樹穴,先把較低的枯枝和樹根處的雪移走,清理出一片足夠大的空間用來居住、放裝備。如果有積雪,就要向下挖到裸露的地面,移走礙事的樹枝,可以把這些樹枝加蓋在頂部,抵禦惡劣天氣。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樹穴

天然A形框架

A形框架最常用於溫暖的氣候和雪地。A形框架的基本設計與防水布掩體相似。然而,和防水布掩體不一樣,A形框架僅使用天然材料建成,需要支撐杆和屋面材料。將支撐杆固定在梁杆兩邊,與地面呈60度角。支撐杆必須足夠長,要稍稍超過樑杆一點,兩兩之間的距離為1~1.5英尺。將小樹枝呈直角固定在支撐杆上。用可找到的草、苔蘚、樹枝等東西覆蓋在框架上。從底部開始,將這些材料一層層累加。如果有雪,就在掩體頂部鋪一層至少8英寸厚的雪(可以再厚一些,不過8英寸是最低限度)。用揹包和類似的東西擋住門口。在使用雪的情況下,不要讓掩體內的溫度超過32華氏度,否則雪就會融化。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天然A形框架

天然披屋

天然披屋最常用於溫暖的氣候和雪地。披屋的基本設計和防水布掩體類似。然而,和防水布掩體不一樣,建造披屋僅使用天然材料,需要支撐杆和屋面材料。將幾根支撐杆固定在梁杆上,與地面呈45~60度角。支撐杆必須足夠長,這樣才能形成這一角度,不過不能超過樑杆頂端太多。將小嫩枝呈直角固定在支撐杆上。用12~18英寸厚的大樹枝、樹皮、腐葉和雪依次覆蓋整個掩體,不過實際情況取決於手邊可找到的材料。這些材料必須從下到上層層累加。如果有雪,就在掩體頂部覆蓋至少8英寸厚的雪。只要與人、裝備隔開安全距離,就可在天然披屋前生火。在火堆後面建造火反射物,這有助於掩體內取暖。遇到寒冷天氣,可建造對向披屋,按照建造後壁的方式建造前壁。確保把屋面材料嵌入框架之中,並在兩面留出足夠空間,當作小門口。可以用揹包擋住門口,必要時可用雪塊擋住。對於對向披屋而言,如果想在內部生火,就需要在頂部留出通風口。和以往一樣,如果用到了雪,那麼千萬不要讓掩體內的溫度上升到32華氏度以上,否則雪就會融化。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對向披屋

浮木掩體

浮木掩體適用於溫暖的海洋環境,在這樣的地方,就需要較為結實耐用的掩體。建造浮木掩體,首先要找幾塊被衝上岸邊的浮木和木板。然後在高潮波及不到的地方堆一堆沙丘,在沙丘靠海灘一側挖一個足夠居住和放裝備的矩形空間。把挖出來的沙子堆在附近備用。儘可能多地找浮木和木板,使用現有繩索,在矩形沙洞內建造一座堅固的框架。將浮木和木板固定在框架上,製成頂部和壁部,留出門口。如果木頭有限,就不要建造後面和結構兩邊的支撐壁。可能會有沙子掉進掩體內,可這樣的設計依舊能滿足需要。如果有雨披或防水布,而且沒有別的用處,就可以考慮將之覆蓋在頂部。在屋頂上覆蓋6~8英寸厚的沙子,起保暖作用。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浮木掩體

洞穴

洞穴可謂終極天然掩體。用不著費力建造,洞穴就能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然而,洞穴並非一點危險都沒有。危險包括(但不僅限於這些):野獸、齧齒動物、爬行動物、昆蟲、有害空氣;滑坡、岩石和裂縫;洪水或高水位問題;可燃氣體(在蝙蝠糞便過多的洞穴裡最常見)。使用洞穴做掩體,需要遵守以下幾點基本原則:

1.在小洞穴內不要生火。這麼做可能耗盡氧氣,如果有很多蝙蝠糞,還可能引起爆炸。應該在洞穴入口附近生火,此處空氣流通。

2.切忌過於深入洞穴,以免滑入裂縫、迷路,或吸入有害氣體。

3.確保入口位於高潮線以上。

4.要時刻關注洞穴內的水流情況。如果一個洞穴很可能被洪水淹沒,就去找其他洞穴。

5.切忌進入或使用廢棄礦洞作為掩體,這麼做危險太大。礦道坍塌和垂直礦井都是潛在危險,但危險並不僅限於此。

6.如果可能,使用入口面對太陽的洞穴(如果位於赤道以北,選擇朝南的洞穴;如果在赤道以南,則選擇朝北的洞穴)。

熱帶小屋

熱帶小屋用於熱帶、沼澤或降雨量過多的區域。高架床和層板可以使人遠離潮溼和佈滿水的地面,同時屋頂可以使人保持乾燥。建造熱帶小屋,先在掩體四角位置,將4根8~12英尺長的木杆鑿入地裡,入土深度為8~12英寸。把木杆周圍的土壓實,使之更加牢固。在距離地面2英尺的高度,在掩體每邊都綁紮一根結實的木杆,杆子連接在一起組成方形或矩形,由此建造樓層。接下來,在側杆上鋪設其他木杆,互相垂直,由此建造堅固的層面。確保所有木杆足夠堅固,可以支撐人的重量。最後使用苔蘚、草、樹葉或樹枝覆蓋在層面上。

頂部建造在搭建樓層時使用的支撐杆上。單坡屋頂建造起來快速簡便。將兩根支撐杆固定在掩體前後,和地面保持水平,與掩體兩側互相垂直。前面的支撐杆需高於後面的支撐杆,形成向下傾斜45~60度的坡度,這時需要安裝屋頂杆。將屋頂杆綁紮在屋頂支撐杆的頂部,互相垂直。在頂部鋪設防水布、重疊的大葉子(按照鋪設瓦片的方式鋪設)或其他合適的疊蓋結構材料。

如果時間緊迫,材料有限,則可以建造三角形層面。先將木杆鑿入土內(步驟同上),或者利用呈三角形的三棵樹。在這兩種情況下,三角形每一面的長度至少達到7英尺。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熱帶小屋

如果選擇洞穴作為掩體,將支撐杆斜靠在洞穴入口,建造一堵牆壁,在上面覆蓋天然材料。確保留出足夠大的空間生火,同時能給掩體通風。

——摘自《野外生存》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美軍野外生存手冊》—利用自然環境建造天然掩體庇護所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