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道門領袖傅圓天

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1

民國十四年(1925年)農曆四月二十四日,傅圓天大師出生在四川簡陽九龍場一個姓傅的農家庭院裡,俗名傅長林。

但傅長林出生後,儘管父母極其溺愛他這個“么兒”,他的身體極是瘦弱。傅長林的父母都是虔誠的道教徒,十分崇奉仙道和養生之術,因此他們決心把傅圓天送到與他們傅家頗有道緣的道觀來——川西灌縣(今都江堰市)水磨鄉的黃龍觀。

黃龍觀的道長張永平,在蜀中頗有名望。

於是,12歲那年的秋天,傅長林和他母親從簡陽風塵僕僕地來到了灌縣水磨鄉的黃龍觀,從此走進了道門。

張永平道長一見傅長林長得頎長瘦弱,頗似自己少年模樣,心中便有幾分喜歡,賜法名為“元天”。傅長林雖然入道,卻未出家住觀,不久就跟著母親回了簡陽,依舊在私塾裡讀書。只是每年冬、夏私塾休讀之時,傅長林就要由家人送到黃龍觀,伴師煉養,奉持修煉。

就這樣,傅長林斷斷續續地跟著張永平道長學了五、六年的道,晃眼間就成了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子。這時,傅長林已由一個體弱多病的孩童,修煉成為健康強壯的青年。

傅長林母親的初衷並不是真的要讓兒子出家為道士,只是想讓他在張道長的指導下,習煉一些丹功靜坐之類的功夫,以便能強身健體,健康成長。

但傅長林卻在這段學道的時間裡,特別是從師父張永平道長自身所具的紮實道功、道德和言傳身教中,體悟到了道教的博大精深,領略到了內中所蘊含的高妙玄理。這時,傅長林已變被動為主動,已由一個簡單的強身健體的世俗修煉者,而成為對道業有濃厚興趣,並自願在更高精神境界追求的真正意義上的修道者了。

傅長林獻身道教事業的志向,就是在這時候萌發的。

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2

在傅圓天在黃龍觀清修之中,轉眼到了1949年歲末。灌縣解放了。

從這個冬天起,沉寂的黃龍觀不知不覺中有從未有過的變化。首先是那些過去從來不勞動的師兄們,開始與徒弟們一起扛了鋤頭,去山後的香火地勞動。其次,便是一些道徒的俗家託人傳來口信,說家鄉正在進行土改,人手一份,要他們回去參加分田,分“浮財”。

於是,就有些道士還俗回家去了。

昔日熱鬧的道觀陡地清寂下來,瓦屋脊上的麻雀也敢落到院地上,跳躍著“喳喳”地鳴叫、覓食。

突然有一天,來了幾位其他道觀的道友,來約傅圓天一同還俗。

傅圓天對他們說:“你們走吧,我不走。20歲那年出家時,我就沒打算過要還俗!”

道友們訝異地望著他,不知他心裡是怎麼想的。

其實傅圓天心中的想法很簡單:現在社會正處在變革之中,給許多無路可走的窮苦人創造了選擇新生活的機會,其中也包括許多無可奈何走入道觀謀生的道士們。但是,他不是因窮途末路才走入道觀的,他是個自覺自願的虔誠的修行者。他理解那些還俗的道友們,但他更堅定自己的意向,儘管世事動盪,他立志要走自己的修行之路!

此後不久傅無天收拾起經書,背起鋪蓋和一些日用品,獨自一人向黃龍觀背後的山裡走去。在一處被獵人稱為“老虎窩”的地方停住了腳步這時,這時已正是1951年的初春這時。

這裡雖然荒僻,但環境卻異常幽美:四周山青林翠,生機盎然,一條幽邃的小溪從谷底穿過,溪邊怪石林立,山桃盛開,繽紛如雲。最讓人欣喜的是,小溪兩邊迤邐鋪展開兩大片緩坡地,可供人開墾、耕種。

傅圓天不覺喜歡起這個地方來。

再說,“鳳凰不棲無寶地”,虎豹獅象也是珍奇靈獸,既然這些靈獸在此居得,我傅圓天也就居得!

於是,出家人的純樸固執再加上年輕人的勇敢無懼,使傅圓天決定卜居於此,墾荒自養,修持煉道。

他尋到一處可供藏經歇身的巖穴放下行單,就提著鋤頭去開荒了。

這片人跡罕至的山野裡第一次響起了耕作的鋤聲。

時間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

傅圓天在開荒種地之餘,不是在巖穴裡閱誦經卷,就是打坐靜思。

這期間,他熟讀了《老子》、《莊子》,對行動靜坐也略有所悟。

傅圓天在獨居深山的墾荒修道生涯中不覺就過了五年。在山中五年多的時間裡,傅圓天自己感覺到道學日進。他讀道經已能融會貫通,他真正理解了悟道,既要有靜謐的環境,又要有心境的平靜,古人所謂的“寧靜致遠”,其實那是一種自我身心與自然天地相融洽、相協調、相感應,達到高度和諧一致的境界。

傅圓天通過在“老虎窩”五年多的墾荒靜思,終於悟到了他出家10年,入道18年來許多從未涉及的道理,他感到自己的身心都在那清寧的山野世界和“悟真”中漸漸通透起來,他的思想在飛昇,他看到了一個與道合、與真同的光明未來。

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3

1956年在灌縣縣政府的安排下傅圓天走出了“老虎窩”來到青城山住觀,同期赴青城山駐修的道士共有40多人。傅圓天非常幸運地被留在了在全國道教界都有很高聲譽的道教學者易心瑩大師駐修的天師洞中,得以列其座下而聞道。在傅圓天的虛心求教中,在易心瑩大師的孜孜不倦的教誨下,傅圓天在道學上得到了飛速的精進。

1962年,青城山上清宮無人管理,易心瑩大師見傅圓天老成穩重,工作踏實,便委託他前往上清宮,實行全面管理工作。

傅圓天到上清宮當家後,除了接待好登山遊人,還積極響應政府鼓勵道教界參加祖國建設的號召,組織道眾在山上開展植樹、種茶、墾荒種莊稼,積極從事生產勞動。

生產勞動是傅圓天的優勢,他不僅懂生產,而且極勤勞,事事帶頭苦幹,在道眾中很有威信。

不久,青城山成立道教生產大隊,大家都說傅圓天做事肯負責,公正無私,頭腦又肯想問題,就一致推選他當副大隊長併兼任會計。

這樣,傅圓天白天干農活,夜晚整理帳目,既要按傳統照顧好老年道長,又要幫助和教育年輕道眾,還要管理安排好上清宮的廟務,裡裡外外,任勞任怨地勤幹苦做。

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4

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全國各地潮水般爆發,社會秩序一下混亂起來,串聯、武鬥、抄家、焚書、毀廟、砸菩薩……“破四舊,立四新”,整個社會突然喪失理智般瘋狂起來。

一天,一夥紅衛兵衝上青城山,衝進天師洞,竟將德高望重的易心瑩大師叫到三清大殿前罰站、訓斥了一個多小時。

傅圓天聽說後,趕忙到天師洞將大師接到山頂的上清宮秘密安頓下來。

一天,紅衛兵造反派“破四舊”破到了青城山常道觀天師洞。他們衝進山門,在三清大殿前男男女女黑壓壓站了一大片,都穿著舊軍裝戴著紅袖套,氣勢洶洶極是嚇人。

常道觀天師洞是青城山道觀的文物精華所在,如果被破了“四舊”,不僅是對青城山道觀的破壞,也會給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青城山道眾明白其中的道理和自己肩上的責任,便奮起護衛,阻擋紅衛兵破壞。

紅衛兵們卻認為廟裡的一切都是“四舊”,理當破掉!並引用“語錄”支持自己“破”的觀點。

道士們也同樣引用“語錄”支持自己“不破”的觀點,而且引用得相當準確、精當。

紅衛兵、造反派們大吃一驚,他們完全沒有想到這些深居山林古剎的“牛鬼蛇神”竟也能引用“語錄”!

最後,“破”與“不破”的辯論便演變成了純粹的背誦“語錄”的競賽。最終,以紅衛兵的失敗而告終。

然後紅衛兵、造反派們一走,易心瑩、傅圓天等青城山各道觀的負責人卻急了:如果紅衛兵、造反派們明天還要來,如果他們不講道理,將山上幾個道觀砸個稀巴爛,咋辦?

最後,傅圓天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並且當即帶著年輕道士們佈置起來。

第二天,紅衛兵、造反派又上了山,但這夥一心要“破四舊”、要“砸爛舊世界”的紅衛兵、造反派衝進天師洞時,卻即刻傻了眼:他們看見四周的殿堂、樓閣、牌匾、神像等文物,全都用彩紙裱糊遮掩起來,上面工工整整地寫著當時非常權威的標語、口號、語錄!

他們哪個都不敢上前,撕下那些寫滿標語、口號和語錄的彩紙,“破四舊”了。

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5

1976年二月,易心瑩大師羽化。傅圓天便承接了易心瑩大師的衣缽,做了青城山道教的住持,全面管理青城山道教的生產、廟務以及其他道業。

這時,青城山的道路、宮觀、亭臺因年久失修而顯出了些許破敗,傅圓天當住持之後就思謀著怎樣來維修這些建築、設施。

按傳統慣例,道觀的維修都是坐等香客施主的敬香還願或者十方佈施,但傅圓天卻努力想探索尋找一條道教繼承發展、自養自足的新路子,進而弘揚青城山的道業。

這樣,傅圓天就把目光投注到青城山道觀秘傳的“獼猴桃素酒配方”上。早在1500多年前,青城山的道教前輩就開始用獼猴桃釀酒了,作為一種養生飲料一直延續至今。於是,傅圓天便利用“獼猴桃素酒配方”,試著勾兌,釀製造酒。經多次實踐,反覆試驗,他終於掌握了釀製方法和技術。為了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在傅圓天的倡導下,青城道家獼猴桃酒廠建起來了,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釀製。後因合作經營夥伴的問題和技術設備等問題停產倒閉。

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6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春風化雨,萬物復甦,青城山道教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1979年12月12日,灌縣(今都江堰市)青城山道教協會成立,傅圓天當選為會長。

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根據當時四川道教的情況,傅圓天頗有遠見卓識地立即著手做了幾件大事:

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一、將流散在社會上真正有道教學識專長的老道長請回山,擔任傳授全山道眾道教科儀規範傳統的師傅。

二、籌劃青城山道教以後生產服務方向和措施,決心以勞動自養、實體的經濟解決宮觀道士的生活和建築修繕等方面的主要經費。

三、主持制定《青城山宮觀管理制度》。

四、使道士符合道教的威儀,按道教傳統為青城山新道徒舉行冠巾儀式。76

傅圓天的這些想法、計劃和措施得到了黨和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熱情關懷和大力支持。

首先,江至霖和張至益兩位老道長被請回青城山。他們幫助傅圓天很快在青城山的道觀中組建起了“經懺班”,培養起一批嫻熟道場活動的年輕道士。晨鐘暮鼓,蒼翠幽美的青城山中重又響起了悠揚的道樂之聲。

同時,晨光暮照裡,青城山的青年道眾也開始了傳統的武功修煉和養生習煉。

在生產服務的規劃方面,傅圓天決定以開發青城山“四絕”為道教界解決自養的主要方向和措施。1982年,傅圓天向地方政府部門彙報了自己重建“洞天乳酒”廠的計劃以及困難,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支持。於是,傅圓天和科技人員一起設計了乳酒淨化過濾器,解決果酒沉澱問題,安裝半機械化生產設備,用切片機代替古老的木棒舂杵,用電動壓汁機代替人力撬壓,改變了古老的人工取汁的辦法等等。同時還按傳統的釀製秘方進行嚴格配比勾兌,使乳酒的釀製在技術上達到了更高水平,釀製出的乳酒不僅鮮醇,營養豐富,而且五味(果味、甜味、酸味、香味、酒味)俱佳,飲後使人心清目明,精神煥發,長期飲用有延年益壽的功效。

傅圓天帶動道教界搞科研,立即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評價,社會的讚譽和認同。

各方面的支持關心,更加堅定了傅圓天等青城山道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信心和決心。此後,傅圓天一方面不放棄農耕種植,發動道眾自己植樹,種茶,同時積極開展第三產業,開發了“洞天貢茶”、“道家泡菜”等“青城四絕”,又在酒廠的基礎上辦起了青城山飲料廠。後來,天師洞,上清宮,建福宮等道觀都根據各自的具體條件辦起服務部、素餐廳、照相部、旅社等。這樣,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青城山道眾的生活自養問題,還有餘資對一些破舊的道觀進行維修了。

1984年,政府又陸續將青城山七座道觀(建福宮、常道觀、祖師殿、朝陽洞、上清宮、圓明宮、玉清宮)交給青城山道協管理使用,傅圓天即主持制定《青城山宮觀管理制度》,推進道教宮觀規範化管理。

1988年12月,青城山道協在天師洞三清大殿舉行了莊嚴隆重的青年道士冠巾儀式,傅圓天親任冠巾師,首批冠巾的道士就有36位。

傅圓天帶領青城山100餘位道眾,遵照黨的宗教政策,艱苦創業,不懈努力,使青城山道教協會的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古樸莊嚴的道觀終於煥發出了新時代的光彩,同時,傅圓天在省內外道教界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漸漸成為中國道教界的領袖人物。

1986年,傅圓天在中國道教協會第四屆代表會議上被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1989年又任中國道教協會道教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和中國道教學院院長。1992年3月,眾望所歸的傅圓天道長在中國道教協會第五屆代表會議上,被全國道教徒選為會長,同時還兼任中國道教學院院長,還擔任全國政協常委。

1993年,傅圓天主持了北京白雲觀和臺、港三地道教界聯合發起的祈禱國泰民安的“羅天大醮”大法會。

1995年10月29日至11月21日,中國道教協會全真派建國以來第二次傳戒法會在青城山隆重舉行,玄都律壇設在青城山常道觀(即天師洞)。這是一次堪入中國道教史冊的宗教盛會,傅圓天也正是在這次盛會上,登上了龍門正宗二十三代方丈上宗下天大律師的崇高地位。大道自然,湛然常寂,傅圓天的心靈也由此進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宗教修為。

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7

1997年6月下旬,操勞過度的傅圓天大師終於病倒在了床榻上。他預感到自己即將羽化飛昇,但他卻對青城山的教務和全國的道教事業放心不下,於是在極度虛弱中叫來了弟子唐誠青、張明心、鄭旭等人。大師以一種滄桑的眼神將弟子們挨個看了一遍,然後又扭頭去看窗外的青城山色,目光裡流露出無限的眷戀。許久,大師才回過頭來,輕聲對弟子們說:

“總結我一生奉道修行的經歷,我悟出一個道理,道士並不是超脫三界,不在五行之中的人,道士也是社會的一分子,要與歷史、時代一起前進,換句話說,就是要擁護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擁護黨的宗教政策,就是要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貢獻,要行善積德,為人民服務!”

說罷,大師就拿眼光去看弟子,弟子們全都頷首。

休息少頃,大師又拉住弟子們的手,殷切地說:

“我羽化後,希望你們虔心奉道,精誠修持,為青誠山和全國的道教事業作出貢獻,為社會和人民作出貢獻!我現在是萬事都放得下心來,只是陽平治的恢復工程現在尚處於發展之初,這是太上道祖交給我的重任啊。”傅大師說完,便雙目閉合,羽化飛昇而去。

這天,是1997年7月3日,青城山迎來了入夏以後的第一場暴雨。滂沱大雨中,青城山的峰巒溝谷全都籠罩在迷濛雨霧中,顯得異常的悽哀、肅穆……

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8

轉眼之間,傅圓天大師離開我們青城山己經二十二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卻時時在我們腦際泘現。作為中國道教的領袖,作為青城山道協的掌門人,他的儉樸無私的高尚品德和修為無時不成為我們行為的準則和表率。他一生提倡“一曰慈二曰儉”,在青城山中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難忘的記憶。我們記得,當他榮仼了中國道協會長之後,他依然布衣芒鞋,居住在他那間不足十平方米的方丈室裡。我們記得,他為了修廟四處奔波,渴了喝一口開水,餓了吃一塊鍋魁,買回的建築材料又便宜質量又好。我們記得,他把青城山道協構建成為“老有所靠、少有所依”的道眾大家庭,要求全山道眾要以眾師為師、眾徒為徒,只許擔金上廟,不許抱苔十還鄉。我們記得,每當招收新徒時,他總是把潛質好的徒弟分給山上最老的師父為徒,開創了一條大路的師承關係。我們記得,他在廟務管理中向來是對親者嚴、疏者寬,提倡營造團結共進的師徒關係,凡事要以全山道協和宮觀管理為重的觀念。為青城山道、俗的融洽環境和祥和和諧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傅圓天大師,我們將永遠懷念您。

道門領袖、一代宗師——傅圓天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